《海王2》:狼藉之下,dceu让谢幕尽量体面

《海王》一直都是非常经典的超英类型片。在第一部公映的时候,它就被看作是dceu里的一个异数,叙事明快,画面高亮度,剪辑流畅,色彩丰富,人物主线也是非常典型的个人系列首部曲,探讨超能力者在凡人安逸与英雄担当之间的内心抉择,通过成长完成超能力者到内化英雄的转变,不多涉及太多后天赋予的社会性、宗教性等等议题。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观众期望看到的超英电影,它传递出的正面能量,积极情感,简单而准确的普遍适用主题,其实就是超级英雄在漫画领域获得初步成功,奠定类型发展基础的核心魅力。

而在《海王2》中,这些特点也得到了延续。仅仅一个开场,这种特质就体现无疑。它以人类的遇袭作为起手,却没有引出所谓的“阴谋”---我们知道,这才是当代超英电影的一贯流程---反而将之变成了一个轻松的氛围:海王的激斗与哄孩子的玩具重叠起来,而操纵海洋的能力也对应了孩子尿到他脸上的小便。这消解了作品的过度严肃性,让最关键的“战斗”与温馨的家庭气息相结合。

而当影片将视点放大到“亚特兰蒂斯”的国家层面时,海王与各长辈的互动,包括对于理论上非绝对正派定位的奥姆的态度,都营造出了家庭化的氛围,与他夫妻之间的互动幽默感非常接近。由此可见,第一部里尚且存在的一些政治化内容,海底王国内围绕兄弟二人的继位权讨论,在第二部里都有所消解,变得更加轻松。

或许,这也是影片相对淡化了最终boss存在感的用意,从中也可以看出作品的倾向与目的。它的主线集中于温馨的家庭氛围营造,要彻底解决掉第一部中残留的不和谐因素:海王兄弟之间的仇怨,陆地人类与海底种族的矛盾。对于前者,影片将兄弟的携手旅程作为主线,自然地建立了二人从生疏、尴尬到靠拢的关系进程,让海王最开始得到的忠告“不要信任他”得以淡化。而对于后者,当序幕中人类与海王以诙谐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再经由陆地身份中的父子把酒言欢,人类其实已经变为了海王的“家人”。影片带来了气候变暖的现实问题,却并未将之过度延展,让表达变得更加严肃刻板,而是更多地让它作为人类与海王之间的象征性障碍,不做太深度的挖掘,防止主线内容从“温馨家庭”上游离,通过它的解决来彰显人类与亚特兰蒂斯的家庭建立。

作为最终boss的失落王国,同样是这种简单化处理思路的结果。它就像一个“符号”,汇聚了两个层面上的“家庭障碍”。boss带来了奥姆对兄弟怨恨的记忆,也引诱黑蝠鲼回想起自己与海王的仇恨,从而进行报复,这首先引出了海王的兄弟问题,人类袭击导致王位归属再次动摇,也隐含着海王与海底王国的集体问题,后者再次提出了“我们的王有一半时间呆在陆地上“,而海王则表示“我没打算得到他们的许可”,出身的障碍再次浮现。同时,这种个体到集体的映射也作用于另一个层面,人类与海族的矛盾由此凝结成了更具象的两个人,将“个体家庭化”与“集体去障碍”相结合,不再需要过多且宏观的严肃文戏进行叙述,发展和开解都更为容易与轻松。

最终boss即是“反家庭”的根源凝聚点,消除它就意味着家庭在多个层面上的建立。因此,让它成为“符号”,作为解决矛盾的工具,而不过多占据戏份,以免冲淡主要人物之间的“非仇恨对立”之轻松氛围,就变得非常合适了。

这也落实在了操作的环节。可以明显发现,无论是海王对亚特兰蒂斯的疏离感,还是他与奥姆的旧怨,都会迅速转为正向伴奏之下的轻松氛围,二者就像奥姆握了一下后马上放下的武器,并没有更多地引出敌意的方向,也没有对奥姆在第一部里的欺骗性进行更多的展开:电影安排他获得了失落王国的信息,而并没有让他就此进行欺骗,打自己的算盘,而是非常干脆地说出实话,通过观众对闪回信息与交代台词的印证,在全知的客观角度上建立了对奥姆的信任,扭转了最初的“不要信任他”。

至于海王与人类的部分,则在奥姆一句“我认识的大卫凯恩会更有目的,他现在怎么了”,随后马上切入黑蝠鲼脸上最终boss能量的特写镜头,由此集中到最终boss的身上。而当奥姆向人类举枪时,最终boss控制的黑蝠鲼也马上无差别射击二人,将阵营的矛盾直接集中在了手持黑色三叉戟---强调黑蝠鲼的意识控制者--的自己身上。

同样地,到了结尾部分,电影也借由黑蝠鲼作为媒介,制造了海王与奥姆对王位矛盾的再现与开解,这个问题需要正面更扎实地解决,而这个形式则是最不削弱轻松氛围的做法。此外,影片还借助人类博士与黑蝠鲼的冲突,强调了人类阵营内部的“可开解性”,具有自主意识的人类博士并不认同黑蝠鲼背后最终boss的极端仇恨。最典型的一幕是,陆地人类沈博士、海王“仇人”奥姆、混血海王,一起拯救了混血的小王子。两个阵营的矛盾,奥姆对海王一家的心结,一并就此开解,并由混血孩子的“下一代”身份而给出了和解的未来可延续性。

这也落在了彩蛋的部分,被海王释放的奥姆将陆地“科技”的汉堡和海洋“自然”的昆虫叠在一起,才得到了最完美的味道,个人层面的和解,阵营层面的“进入对方世界”--解决人类导致的气候问题,正视自然---由此凝结在了一起。

于是,人类与海王的对战就此变得激烈而“不重度”,因为这本身甚至就是一个被第三者幕后教唆的阴谋。作为氛围中和的往往是导演温子仁的个人趣味,用一些克苏鲁和节肢动物的元素制造了恐怖感与诡异性,这也丰富了影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终结之作”,《海王2》牢牢地定位在了合家欢的位置上,它需要解决第一部里留下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冲淡轻松温馨的氛围。因此,温子仁选择了一条平衡的道路,选择了失落王国作为解决核心人物矛盾的中介,让它始终掩藏在后面,而对人物互动的正面表现则保持了整体的积极色调,由失落王国的毁灭而收束关系线索,从而在可行范围内做到了平衡。这种平衡也体现在了更多环节上,如对黑蝠鲼的处理,就让他得到了海王的援手,以表现“阵营的和解”,却选择自杀,在人物内心的层面上没有失去其价值观的本色。

当然,这样的设计看上去不够扎实,探讨程度似乎也不咸不淡。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dceu的客观现状。哪怕不说本片在拍摄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仅仅是dceu的过早重启,也让本作中的人物线索失去了更多的展开可能性,原本会得到更多作品的呈现空间。在现实情况之下,目前成片的思路或许就是相对优解了。

并且,不同于“苦大仇深”的dceu一贯印象,《海王》的基调其实一直都是轻快的,主题表达流畅。《海王2》也只是循例而为。在第一部里,亚特兰蒂斯族和陆地人类互相仇视,而代表就是奥姆和海盗。而海盗对海族的仇视原因在于杀父之仇,奥姆对陆地的仇视原因在于海洋污染。由此延伸,亚特兰蒂斯分为七个王国后,动物化的族群被排除出去,同样是一种种族的仇视体现。而海王的存在意义就是沟通陆地和亚特兰蒂斯。海王逐步影响了媚拉,在寻找三叉戟的过程中,媚拉逐渐从开始的对陆地的排斥接触到陆地的小镇和孩子,转变为对陆地的亲善。而在海盗的塑造上,可以看到加入了他的搞笑成分,同样淡化了仇恨的成分。

最终,海王沟通了堕落的动物化族群,并且宽恕奥姆,实现了他作为桥梁的存在意义。而这个主题的实现,是紧紧依托于剧情本身的,节奏明快,表达清晰流畅。在主题发展的同时,温子仁导演安排了科幻元素、冒险动作元素、古代史诗元素、怪物元素,让表达主题的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内容。

由此可见,第二部实际上就是在延续这种特质。它可能没有那么大的作者性野心,不承载更多东西和意义,其实我们也不确定超英是否有必要、适合去承载那些东西,《海王2》让我们能够回归超英类型的初心,去单纯地享受它。对很多观众来说,这其实就是最好的超英作品了。

而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考虑,这或许也是dceu在这个阶段中最需要的方式。我们都知道当下的现状,《海王2》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系列的终结,在经历了如此多的鸡飞狗跳,且面对着几乎不可解的诸多残留线头的情况之下,dceu最需要的恰恰就是一些“单纯的快乐”,让这一切能够从不愉快之中解脱出来,以一个轻松的方式谢幕。全员皆家人的合家欢,以及延续第一部的足量特效,瑰丽的海底世界(它甚至还多了陆地世界),或许就是最合适的退场姿态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海王2》无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