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先,美国靠后” 普京这情商真是没得说

这两天我在上网的时候刷到了一条特别好玩的短视频,背景是当地时间12月14日举行的2023年俄罗斯总统年度记者会,当着场内外亿万观众的面,主持人克宫新闻发言人、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手指观众席,然后说:“现在有请《纽约时报》的记者向普京总统提问……”

结果,还没等佩斯科夫把话说完,普京就直接打断了他:“不,先是新华社,然后才是《纽约时报》。”

500

普京这话是微笑着说的,但是是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感觉。而且一听普京这么说,场下的观众席里马上就爆发出一阵哄笑声。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插曲把佩斯科夫也给逗乐了,他只能笑着示意场下,把话筒给到新华社的记者。

这段短视频引起了我对本届俄罗斯总统年度记者会的兴趣,于是我在克里姆林宫的官网上搜到了他的全流程记录稿,并在记录稿的后半部分找到了普京在和新华社记者互动时的相关文字记录。我这里把处理之后的内容展现给诸位同志和朋友们看看,个中滋味,大家可以自行品尝。

佩斯科夫:“还有一个问题是来自我们现场观众席的,我应该是看到《纽约时报》的记者了。把话筒递给她吧,谢谢。”

普京:“不( No),让新华社先问(let Xinhua go first),然后才轮到《纽约时报》(and then the New York Times)。”

新华社驻俄罗斯记者刘凯(Liu Kai):“主席先生,下午好。”

普京:“下午好。”

刘凯:“很高兴有机会向您提问。我是新华社的记者刘凯。我有两个问题想要问您。”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俄罗斯将于明年接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您认为中俄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对金砖国家乃至整个金砖框架意味着什么?第二个问题:您对明年中俄两国的合作有何展望?谢谢。”

普京:“我们都知道——我必须重申一遍——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作水平是空前的。我们之前就曾多次表示过,希望明年能将两国的贸易额提高到2000亿美元。可实际上,这个目标在今年就提前达成了。我们将在明年第一季度进行统计,我认为中俄今年的贸易额有望达到2200亿至2300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体面的(decent)数字。去年,俄罗斯实现了31%的贸易增长,今年我的增长额也将达到30%。”

“我们正在全面地、稳步地深化两国的经济联系。我也对中俄关系的多元化感到高兴。我们正在扩大双方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包括修桥和修路,并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展开合作,而且这样的合作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中国领导人在去年3月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中国客人的来访显著增进了我们两国的关系,而两国关系也在此后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同意在8个核心领域持续扩大合作。相关的文件已经签署了。中俄两国政府将携手合作,深入地参与到我们所共同制定的计划中,努力实现既定目标。中国领导人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俄罗斯人民的好朋友,我们的工作进展迅速、稳定,而且充满了自信。”

500

“至于金砖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角色,我在这里也没有新东西可讲的,但很显然,金砖国家的轴心作用是越来越强了。中国-俄罗斯的关系构成了保障全球稳定的主要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中俄周围的情况。西方正试图将北约的活动转向亚洲,朝向亚洲;这种企图显然已经超出了北约原本的定义,说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呢?它可是被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呀——亚洲关它什么事呢?但它们就不,它们就是要试图通过挑衅、激化局势,以及拉帮结派等手段,凑出一个新的军事政治集团来,染指亚洲。”

“我实在是不想再重复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了:中俄没有做任何类似的事情。是的,我们正在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但我们不搞任何的小山头。中俄友谊不是针对第三国的——它旨在使中俄两国受益,而不是伤害任何人。”

“不同于我们中俄两国,西方总是试图利用它们之间的盟友关系来对抗第三国。我们正在密切监视它们的行为,并确保我们可以一起迅速地、有效地对它们的行为作出回应。对于这一点,我想任何人都不应该有任何的疑问。”

好不容易等到普京回答完了我们的问题,佩斯科夫才把提问的话筒给到了《纽约时报》记者瓦莱丽·霍普金斯(Valerie Hopkins)的手中。

佩斯科夫:“我们答应过的,现在轮到《纽约时报》提问了。”

普京:“是的,轮到《纽约时报》了,继续吧。”

霍普金斯:“瓦莱丽·霍普金斯,我是《纽约时报》的。在过去近一年来,西方记者始终无法参加此类活动。我很高兴我们今天能够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谢谢。”

普京:“这你得怪佩斯科夫先生(笑)。我是一个开放的人,我有着民主的信仰和观点。”

霍普金斯:“我们待会儿会讨论这个的(民主信仰)。现在请让我用英语提出一个问题。”

普京:“不客气。”(俄语回答)

霍普金斯:“我的同事、《华尔街日报》驻俄罗斯记者埃文·格什科维奇(Evan Gershkovich),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你们关押在莱福托沃监狱里已经整整37周。而今天,他的拘留期被再次延长。此外,另一位美国公民保罗·惠兰(Paul Whelan)在俄罗斯也已经入狱近5年了。”

500

埃文·格什科维奇(Evan Gershkovich)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最近表示,莫斯科拒绝了将这两人遣返回美国的实质性提议。美方认为,他们两人均系被俄方‘错误拘留’的,这是真的吗?到底要怎么做他们才能回家呢?如果美俄两国达成了释放他们,并让他们回家团聚的协议,您是否认为,此举有助于改善美俄之间的严重紧张关系呢?谢谢”

普京:“你提到了你在媒体界的同事了对吧。哪个来着?”

霍普金斯:“《华尔街日报》。”

普京:“你说他未经审判就被关进了我们的监狱,同时你又说,他的拘留期被延长了。但就算他的拘留期被延长了,那也是根据俄罗斯法院的审判所作出的裁决。所以,你说我们对他的拘留‘是未经审判就执行了’,这话说得不准确。”

“至于将他们引渡回美国的可能性,你问我:‘为什么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对此,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他们不能避免违反俄罗斯联邦的法律呢?’当然了,我也就是说说而已。我并不是说俄罗斯拒绝将他们遣返回国——我们没有这样做,恰恰相反,我们其实很希望与美方达成协议,并且我们也希望相关协议能为美俄两国所接受。”

“关于你所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和我们的美国朋友保持着联系,保持着对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现在也没有更多细节可以提供。但总的来说,对此双方想要向彼此传递的信息,美俄似乎都是清楚的。我希望我们能够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不过,我得重申一点:美方应该听取我们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决定——这种决定应该在对俄罗斯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而且,当然了,这些决定还应该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在看完《纽约时报》和普京之间的问答后,我在网上又找了一下霍普金斯在提问中谈到的那两个目前正被俄罗斯拘押的美国公民,结果又发现了不少耐人寻味的东西。

埃文·格尔什科维奇,《华尔街日报》驻美记者,于今年3月份被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以间谍罪名拘留。据FSB介绍,格尔什科维奇是在试图窃取有关俄罗斯一家军工厂的秘密信息时“被当场抓获的”(搞不好是被钓鱼了)。如果相关罪名成立的话,那么他将面临长达20年的有期徒刑。

500

格尔什科维奇是自冷战以来,第一个因为被俄罗斯指控从事间谍活动而被捕的美国记者。对于格尔什科维奇的被捕,白宫和美国的媒体圈均对俄罗斯提出了强烈谴责。美国《时代》周刊还把他列为了“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人物之一”。人还没走呢,牌坊就已经立起来了;血都还没溅出来呢,馒头就已经吃上,搞得就跟美国舆论界巴不得俄罗斯那边把格尔什科维奇给办了一样。

保罗·惠兰,前美国海军陆战士兵,拥有美国、英国、爱尔兰和加拿大四重国籍身份。2018 年12 月28日,惠兰在俄罗斯被捕,罪名同样是“涉嫌在俄从事间谍活动”。2020年6月15日,惠兰被俄罗斯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6年。

上个月30日,《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一篇关于惠兰现状的新闻,说他在俄罗斯劳改营里的日子不是太好过,最近还被一位狱友把脸给打了。惠兰的家里人很担心他的情况,生怕他在那边再这么待下去,早晚要被人家让利器给噶了。

500

至于格尔什科维奇,这位老兄的近况就更有意思了。他不是在今年3月份被捕的吗?完了4月17日的时候,美国驻俄大使琳恩·M·崔西(Lynne M. Tracy)还去看过他,完了出来逢人就说,“格尔什科维奇在里头安全无虞、身体健康、吃嘛嘛香”。5月23日,俄罗斯法院作出裁决,延长对格尔什科维奇的拘押时间至今年8月30日。然后到了12月14日,也就是本届俄罗斯总统年度记者会召开的当天,俄罗斯法院再次作出裁决,维持11月的判决结果,将对格尔什科维奇的拘押时间延长至明年1月30日。

500

保罗·惠兰

还有那个《纽约时报》记者在提问中特意提到的莱福尔托沃监狱(Lefortovo Prison),我也查了一下。按照维基百科上的说法,这所监狱建于1881年,位于莫斯科的莱福尔托沃区,因此得名。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莱福尔托沃监狱一度曾是苏联内务部的秘密监狱,后来则成了克格勃的审讯场所。在苏联解体之后,莱福尔托沃监狱一度被移交给俄罗斯内政部管理,然后是俄联邦安全局。在2005年之后,莱福尔托沃监狱由俄罗斯司法部管辖。

虽然如今的莱福尔托沃监狱已经不再由俄罗斯安全部门所管辖了,但据说那里的管理依然十分严格。通常情况下仅允许律师探访。犯人可以收到来信,但只能由狱警来阅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莱福尔托沃监狱也算是另一个位面上的古拉格大酒店,抑或是卢比扬卡大酒店了。

500

莱福尔托沃监狱

哦,对了,格尔什科维奇的美国同胞兼同行惠兰,也曾在莱福尔托沃大酒店里享受过贵宾套间的待遇。除了这俩美国间谍之外,莱福尔托沃大酒店还曾接待过其他形形色色的客人,比如前德国纳粹陆军上将赫尔穆特·魏德林(Helmuth Weidling)啊,前乌克兰陆军中校、亚速团团长丹尼斯·普罗科彭科·雷迪斯(Denys Prokopenko Redis)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啊,个个都堪称重量级。

所以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能理解《纽约时报》记者的担忧,毕竟就莱福尔托沃大酒店这人员配置、这硬件设施、这管理经验,俄方的拘押时间要是再长一点,保不齐真能从格尔什科维奇的嘴里撬出点什么来。要是那样的话,保不齐那些驻俄罗斯的美国记者里头,还有人得跟着遭殃。比如在记者会上向普京发难的那位《纽约时报》记者,霍普金斯。

500

当然,我这话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说的,要是换到俄罗斯人的立场上,那情况又不一样了。“从今年3月到11月,这都过去整整8个月了,我们居然还没能从你小子的身上查出点别的什么问题来?那你这问题怕是不小,看来得重拳出击才行了。”

玩笑归玩笑。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刘凯和霍普金斯两位记者的现场表现,说句实在话,就算不是出于卖我们一个面子的单纯考量,如果换做我是普京,我想我也会更乐意让新华社而不是《纽约时报》先向我提问的。无他,因为来自中国的媒体更懂礼貌,也更明白如何向东道主提出令问答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就这一点,就足够把一开腔就只知道直奔主人家的短处去揭的、有礼貌但是比没有也强不到哪儿去的美国记者给秒杀爆了。

好多人都说,当记者的,就是敢于直言不讳、针砭时弊,冒着得罪人的风险,也要将事情的真相一探到底。可要我说,拉倒吧,我活了这么多年,看了那么多媒体和记者的采访,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就是:所有的宣传机器,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一例外,全都是带有阶级属性和预设立场的,只不过有时表现得会比较明显,而有时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罢了。

我们问普京有关金砖国家的问题如此,《纽约时报》问普京关于美国间谍的问题亦然。“直言不讳”也是分对象的,你一个美国记者敢对普京直言不讳算什么,你有本事去跟内塔尼亚胡抑或是美国那帮犹太财团的寡头直言不讳一个试试?

体面这个东西是相互的,你中国跟我相敬如宾,那我当然就让你新华社的记者先提问;你美国跟我阴阳怪气,那我也就不用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你留什么面子了。“就你是《纽约时报》的对吧?你往后靠靠,请新华社的先问。”到底是在克里姆林宫的钓鱼台上稳坐了20多年的人物,这情商水平就是不一样。

说来好玩的是,在出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还特意在推特(现在叫X)上查阅了一下中美俄三家媒体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结果我发现,新华社和俄罗斯卫星网都在他们的官方推特上提到了“普京先请新华社,再点《纽约时报》”这个小细节。卫星网在提的时候发了一个得意洋洋的表情包。新华社更绝,发布动态的时候直接就把《纽约时报》的官推也给@上了,那意思仿佛像是在说:“看呐看呐!你们《纽约时报》出息了耶,都被普京直接点名了。”

500

500

只有《纽约时报》这边,连屁都没放一个。霍普金斯在个人推特上倒是提到了不少和当天的俄罗斯总统年度记者会的事情,不过说的基本都是格尔什科维奇和惠兰两人的事,而且说的时候还不忘援引著名的境外反俄媒体《莫斯科时报》的口径,阴阳怪气的意味直接拉满了。但是对于普京冷着她先给刘凯提问机会一事,霍普金斯也同样是缄默不语。我想这姐们的心里多少是有点情绪的,只不过不好直接发作出来罢了。

在看完今年的俄罗斯总统年度记者会,我突然对中俄的将来有了一种期待。要是有朝一日,我们也能召开一场类似俄罗斯总统年度记者会这样的盛会,那就好了,倒不是说非得一号首长出来跑4个小时的马拉松,让部长级官员车轮战也行。没有别的意思,我主要就是想看看,看看我们的领导在面对着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美国记者时,直接把话筒递给坐在他身后的俄罗斯记者的西洋景:

“你是美联社的记者对吧?不好意思,你先等等,请把话筒交给塔斯社的记者,让我们的俄罗斯朋友先提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