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越打越好,西方媒体裂开了

人送绰号《经济殖人》的英国老牌权威媒体《经济学人》,这两天又给广大吃瓜群众整了个新活。当地时间12月10日,《经济学人》在他们的官网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拜弗拉基米尔·普京所赐,俄罗斯经济的形势正面临着过热风险》(Vladimir Putin is running Russia's economy dangerously hot)。该文一改《经济学人》看衰俄罗斯的评论文章的往日画风,一反常态地给俄罗斯经济戴起了高帽。虽然《经济学人》此举本质上还是在炒作“俄罗斯崩溃论”,但是起码这回炒作的口径变了——从讥讽俄罗斯经济萎靡所以俄罗斯要完,变成了担忧俄罗斯经济过热所以俄罗斯要完。

500

老规矩,给西方媒体拾牙垢这种事情我就不干了,我这里只把我认为《经济学人》原文中值得一提的要点提炼出来。有对原文感兴趣的同志和朋友,可以按照我前面给出的相关线索按图索骥,这里就不赘述了。

要点1:俄罗斯11月的通胀率达到了7.5%,相较10月份的6.7%有所上升。类似的情况在去年初也曾出现过,只不过如今的俄罗斯通胀和去年那次还不太一样。去年的通胀是由于西方制裁所引发的卢布贬值导致的,这使得俄罗斯进口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了陡增。而这次的则不然,俄罗斯人为购买进口货(主要是中国制造)所支付的钱并没有显著增加,这次的通胀主要是体现在了俄罗斯经济内循环上。

换句话来说,相比去年,现在的俄罗斯经济其实是变好了。俄罗斯人比之前更花得起钱了,也更愿意花钱了。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其实还是俄乌冲突。

要点2:《经济学人》提到,为了打赢俄乌冲突,俄罗斯这几年大幅增加了军费开支。预计到2024年,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将比今年翻上一番,占到俄罗斯GDP总值的6%。这也是自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水平。

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增加了,对俄罗斯军工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即便是在和平年代,军工也算是俄罗斯经济体系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和能源并称为俄罗斯经济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其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地位,多少有点像是咱们当年的房地产。在咱们国家,当年的房地产可是一度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的,而如今这种情况同样也体现在了俄罗斯经济上。

俄乌战事持续,俄军费增加;俄军费增加,俄军工吃好;俄军工吃饱,俄国民经济吃饱。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涓滴效应”,只不过在俄罗斯人这里,他们经济增长的涓滴是由军费开支所贡献的。

要点3:受俄乌冲突的战争需求刺激,目前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势头可谓迅猛。在今年年初,摩根大通还曾就俄罗斯今年的GDP增长幅度给出了负1%的预测数字,后来上调成了正1.8%,最近又上调到了3.3%。虽然一年3.3%的GDP增长率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不算什么,但是考虑到俄罗斯经济毕竟已经低迷了多年,而且欧盟那边还有一大帮连经济正增长都维持不了的卧龙凤雏当做陪衬,这一来二去,今年的俄罗斯经济可不妥妥就成了欧洲最靓的仔了。

500

对此,就连《经济学人》也忍不住发出感慨:当俄乌冲突爆发时(at the start of the war in Ukraine),西方的经济学家和政客们几乎一致认为(almost uniformly by Western economists and politicians made that predictions),俄罗斯的经济即将崩溃(Russian economic will collapse)。然而事实证明,西方人的想法大错特错(have proven thumpingly wrong)。

要点4:那么问题来了:当初俄罗斯经济不好的时候,西方就总觉得俄罗斯要完;现在俄罗斯经济好起来了,西方是不是就觉得俄罗斯不用完了呢?呵呵,你要这么想那可就太低估了西方媒体为自己找补的本事了。

《经济学人》认为,因为俄罗斯经济已经低迷了多年,所以很可能承受不了这一波的过热冲击。俄罗斯现在的供给侧是有问题的,俄乌冲突的爆发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和外资的流失,现在俄罗斯是需求旺盛但却供给不足,从原材料到劳动力,俄罗斯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境,价格都在上涨。

现如今俄罗斯的失业率只有3%,是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与此同时,俄罗斯工人的名义工资也获得了15%的涨幅。因为市场需求旺盛,所以他们的老板倒也给他们涨工资,只要能招到干活的人,这光景不愁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

要点5:为了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俄罗斯央行目前正琢磨着提高本国的利率,以防通胀失控危及俄罗斯的名声。

要点6:除了欣欣向荣的军工行业之外,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如今也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大好局面。随着国际油价的回暖,卢布的购买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俄罗斯获取进口商品的成本也将随之进一步降低。看上去,俄罗斯经济正在繁荣之路上大步流星。

《经济学人》认为,随着俄罗斯的钱袋子再一次鼓起来,克里姆林宫可能也将变得越来越敢花钱。政府支出多了,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势必加剧。而纵观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苏联/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通胀加剧对俄罗斯而言通常都意味着坏事。1917年的通胀催化了后来的十月革命。2014年的通胀则为日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决裂埋下了伏笔。《经济学人》似乎相当笃定,觉得这一次的通货膨胀也将成为扑倒俄罗斯的又一只拦路虎,尽管他们的这种自以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靠的根据。

对《经济学人》原文部分的解读就到这里,接下来该来聊聊我对这篇东西的个人看法了。

我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看待《经济学人》对于俄罗斯经济的这种明褒暗贬的行为,反正我的话,我是觉得吧,《经济学人》这种先射箭再画靶子,先定结论再凑论据的春秋笔法,颇给人一种“普京试图利用俄罗斯的经济过热,来掩饰俄罗斯的经济衰退”的抽象美。

500

我感觉《经济学人》的编辑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不正常的。他必须得把俄罗斯往衰了唱,但同时又不能忽视俄罗斯经济好转的客观事实,所以最后炮制出来的文章,必然就是高度精神分裂的。

你说俄罗斯经济的逆势增长很难理解吗?其实也没有。莫斯科的这套玩法,无非就是通过战争来促进国内消费,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而已。这没什么新鲜的,这一手美国人都已经玩了两百多年了,而且直到现在还在玩。这种套路说穿了就是通过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怎么增加财政支出?和平年代可以搞大基建,战争年代就增加军费开支。无非都是给国民经济打强心针而已,你美国打得,人家俄罗斯如何打不得呢?

《经济学人》难道是不懂这个道理吗?我不信,我觉得他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又或者,他们作为西方的宣传喉舌,是认定了只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才有资格拿对外战争来当做国民经济的强心针:美国打了能心肺复苏,其他国家打了就必死无疑。

但是客观事实这个东西,终究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纵观《经济学人》这篇阴阳怪气俄罗斯经济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研究了一辈子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家,看到他满脑袋的问号:“你们这俄罗斯经济,它合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吗?”

亏大家之前还老调侃土耳其的埃尔多安政府,说他那套治理经济的搞法是“(西方)经济学和埃尔多安政府,总得撂下一个”。结果,这一晃眼都几年过去了,土耳其的通货膨胀虽然还是居高不下,但是埃尔多安却依然稳坐安卡拉。

而反观那些一直在唱衰埃尔多安经济学的所谓西方经济学家和西方主流媒体呢?如果说普京和埃尔多安这两位领导人的眼眸就是两面镜子,那么世人透过它们所看到的那群西方专家和西方媒体的形象,大概也就是小丑映入蝙蝠侠眼中的那副德性了。

在出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在我互关好友@无心简影的社媒账号上看他发了一条动态,这条动态算是《经济学人》在过去1年多来,在对俄经济评估这块的一本合订本。透过这本合订本,我们能够很清晰地观察到《经济学人》在此期间对俄罗斯和普京的复杂的情绪变化。

2022年3月:《普京的俄罗斯碉堡正在崩溃,俄罗斯市场的混乱已经证明了,俄经济不存在"自力更生"的可能》

2022年6月:《俄罗斯经济似乎重回正轨,但随着通胀飙升,以及部分商品的短缺,俄罗斯的未来仍然一片晦暗》

500

2022年8月:《为何俄罗斯经济持续超出人们的预料?有多少人能够料到,在冲突爆发6个月后,它居然还撑得下去》

500

2022年12月:《2022年俄罗斯的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球第9大经济体的表现远好于预期》

500

2023年4月:《俄罗斯经济足够打得起一场持久战,但打不起一场高烈度战争,因为俄罗斯抵御西方制裁的能力还是太弱了》

500

2023年9月:《高企的战争成本即将触及俄罗斯的痛处,普京无法保护公民免受战争痛苦》

2023年12月:《普京害俄罗斯经济陷入了过热风险,高昂的战争开支正在助长俄罗斯的通货膨胀》

500

《经济学人》对俄罗斯经济的这一系列报道,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那个关于法国小报评论拿破仑挺进巴黎的笑话。

《科西嘉的食人魔鬼刚刚登陆了儒安港》

《可怖的怪兽正在格勒诺贝尔打盹》

《暴君已经穿越了里昂》

《篡位者的兵锋正逼近巴黎》。

《波拿巴或许认为京畿已是他的囊中之物,但巴黎的城防固若金汤》

《拿破仑将军不日将抵达枫丹白露》。

《恭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他忠实的杜伊勒里宫》。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没睁眼看世界之前,我们还以为就咱们的媒体圈里有老胡。睁眼看世界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全世界的媒体圈处处都是老胡。

罗永浩当初那话是怎么说的来着?“他只是在自己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说了他所相信的东西。那你要他怎么样嘛?他什么都没做错啊。”

当初我还以为,老罗这话只适用于营销带货。如今没想到,用来形容西方媒体圈的前倨后恭好像也挺合适的。《经济学人》的编辑写出来这些评论文章,知道的知道这是在唱衰俄罗斯,不知道的还以为写的是英文版的《孔乙己》呢。

既然都提到《孔乙己》了,那今天这期内容就以《孔乙己》当中的段落节选作为结尾吧。

中国的主流媒体,都在围殴张雪峰。自媒体则在忙着搞标题党和营销炒作,教人活泼不得。只有《经济学人》的消息传到了中国的舆论场上,大家才可以轻松愉快地笑上几声。

《经济学人》的编辑,是舆论场上吃流量饭而穿西装、打领带,硬把自己装出一副海派架子的唯一一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光秃秃的脑瓜子,一看就是英国人的造化。穿的虽然是西装,可却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过了。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自由民主”,教人半懂不懂的。

《经济学人》的编辑一到中国舆论场上,所有吃瓜的网友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殖人,你的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啊!”他不作回答,对平台方说:“买两个词条,要挂一天的热搜。”说罢,便排出了九个便士。众人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蒙错了人家的经济形势了吧!”

500

《经济学人》的编辑睁大了眼睛,说:“你,你们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见你亲口承认俄罗斯经济正面临着过热风险,你在电报上都被俄罗斯网民吊着打呢。”

听罢,《经济学人》的编辑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经济预测的事,不能算蒙……媒体人的事,能算蒙么?”接着便又是许多难懂的话,什么“自由主义”啊,什么“民主人权”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霎时间,中国的舆论场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自12月以来,北风是一天比一天冷,看看将近寒冬。一天下午,网上没有一桩趣事,我正无聊着,忽然间刷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买一个热搜。”我定睛一看,原来来者是《经济学人》的编辑。他脸上又青又紫,已经不成样子了;穿一件破风衣,蜷着两腿,下面垫着一摞杂志,都是《经济学人》卖不出去的剩刊。

平台方也很诧异,一面说:“《经济学人》啊?你还欠着我们十九万买热搜的钱呢!”《经济学人》的编辑很颓唐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热搜要给我安排到靠前的位置上去。”

平台方仍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经济学人》,你蒙人的套路又让人给揭穿了吧!”但他这回却不争辩了,只是回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是因为蒙人,怎么会连腿都让人给打断了呢?”《经济学人》的编辑低声说道:“摔断的,摔的,摔的……”他的眼色,很像是在恳求,不要再提。

此时,中国的舆论场上已经聚集了一帮人,大家和平台方都笑了。《经济学人》的编辑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枚便士,用他扎满了针眼的、枯枝一般的手递给了平台方。不一会,他买完了热搜,便又在中国网民的说笑声中,用他的手支撑着身体,艰难地润出了中国舆论场。

自此以后,我很久没有再看见《经济学人》的编辑了。到了来年年初,平台方打开Excel,骂道:“《经济学人》还欠着我十九万热搜钱呢!”到来年清明,又骂道:“《经济学人》还欠着我十九万热搜钱呢!”到了中元,平台方终于不骂了,直至年底,中国网民也没有再看见他。

我现在终于再也见不到他了——大约,《经济学人》的编辑的确死了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