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宁陵派简史(上)
目录
1.唐高祖诏封褒圣侯
根据《孔子庙堂碑》《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诏封隋故绍圣侯孔嗣哲之子孔德伦为褒圣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尊先圣为尼父,赐庙户二十备洒扫,加封孔德伦朝会位同三品,食邑一千户。
注:➀《孔子庙堂碑》刻立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现存于曲阜,由唐朝秘书监、书法家虞世南奉敕撰并书;➁《唐会要》成书于唐德宗年间(779-805年在位),由参军苏冕编修高祖至德宗九朝史事,唐宣宗修撰官杨绍复续修至武宗时代,后周宰相王溥续修至唐亡;③《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末帝开运二年(945年),由后晋宰相刘昫、赵莹等编修;④《新唐书》成书于北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由北宋工部尚书宋祁、参知政事欧阳修等编修。
2.唐太宗诏迁宁陵县
根据《褒圣侯墓碑》(明洪武十六年即1383年立)、《曹县孔希贤墓碑》(明英宗正统八年即1443年立)、《宁仪孔氏家志》(明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修成)、《清顺治宁陵县志》(清顺治十六年即1659年修成)、《宁仪孔氏康熙谱》(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 年修成)、《曹县孔氏乾隆谱》(清乾隆九年即1744 年修成)、《商柘孔氏乾隆谱》(清乾隆九年即1744 年修成)记载,唐太宗时期辽海兵变、三征高丽,山东为战事前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尔祖宋国故土、先贤微子封地、先圣孔子故里,宁陵县亦先君(孔德伦父祖上代)封邑、职田爵土,遂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迁褒圣侯孔德伦至宋州宁陵县(为隋唐运河港口城市),并赐庙宅祀田。
褒圣侯孔德伦在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去世,享年71岁,葬宁陵县东北二十五里楮堌村,后裔见下表:
注:①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制作;②标灰色为家谱中无后,下文皆同。
3.唐玄宗加封文宣公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封褒圣侯孔德伦长子孔崇基为褒圣侯,以邹鲁百户为采邑,后授朝散大夫。唐玄宗开元五年(714年),孔崇基长子孔璲之袭封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即李守礼,为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府文学、蔡州(今属河南驻马店)长史。
根据《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改封褒圣侯孔璲之为文宣公,食邑一千户,并兼任兖州长史,后调任都水使者,孔璲之为首位文宣公。
4.二侯三公葬宁陵
根据《褒圣侯墓碑》《曹县孔希贤墓碑》《宁仪孔氏家志》《清顺治宁陵县志》《宁仪孔氏康熙谱》《曹县孔氏乾隆谱》《商柘孔氏乾隆谱》记载,褒圣侯孔德伦家族五代人均居宁陵县,二侯三公(即褒圣侯孔德伦、孔崇基,文宣公孔璲之、孔萱、孔齐卿)葬在宁陵县楮堌村(今孔集东村)。孔集宗亲回忆解放后褒圣侯墓园尚在,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而平毁,墓园石碑旧物用于水利建设,墓址在今宁陵县孔集乡孔集东村村内南部,南临310国道。
曲阜《孔子世家谱康熙谱》(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 年孔尚任修),未记载孔德伦上代的葬地,记载了文宣公孔璲之葬宁陵、孔齐卿家人寄居宁陵、孔惟晊元和十三年(818年)归鲁,其后仅记载了孔光嗣、孔仁玉葬在曲阜孔林祖墓,未记载孔德伦至孔昭俭九代先祖的葬地。
衢州派《南宗天历洪武成化谱》(元文宗天历二年即1329年孔涛修,孔思朴及后人续修),详细记载了孔德伦上四代(父孔嗣哲、祖孔长孙、曾祖孔渠、高祖文泰)和孔齐卿下六代(孔惟晊、孔策、孔振、孔昭俭、孔光嗣、孔仁玉)的葬地,均葬曲阜孔林祖墓,但未记载中间五代先祖二侯三公(褒圣侯孔德伦、孔崇基,文宣公孔璲之、孔萱、孔齐卿)的葬地。
曲阜《孔子世家谱民国谱》(1937年修成)是孔氏第一次全国统谱,记载二侯三公(褒圣侯孔德伦、孔崇基,文宣公孔璲之、孔萱、孔齐卿)均葬在宁陵县楮堌村。
曲阜《孔子世家谱2009谱》(2009年修成)是孔氏第二次全国统谱,二侯三公葬地同《孔子世家谱民国谱》记载。
5.孔惟晊归鲁
根据《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孔子世家谱康熙谱》《宁仪孔氏康熙谱》,孔璲之卒葬宁陵县楮堌村祖墓,其子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县令,孔萱卒后葬宁陵县楮堌村祖墓,其子孔齐卿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袭封文宣公(此为《新唐书》记载,但《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记载此年孔齐贤为兖州司功袭文宣公,后世家谱以《新唐书》为准),并兼任兖州功曹,后任青州司兵参军,逢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生卒759-792年)叛乱,孔齐卿在淄青首府郓州(今山东东平县)遇难,后归葬宁陵县楮堌村祖墓,由长子孔惟晊袭封文宣公。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纳次子)败诛,淄青齐莱诸地(今山东省)归顺唐朝,曲阜复为唐有。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下博孔氏孔戣(38代圣裔,进士及第,生卒752-824年)任岭南节度使。元和十五年(820年)回京任吏部侍郎,后任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卒于家,终年73岁,归葬河南河阴县广武原(今属河南郑州荥阳市)祖墓,后迁葬曲阜孔林,后裔定居曲阜,子四温质、温孺、温宪、温裕。孔戣四子孔温裕(生卒?-874年),登进士第,历任京兆尹、天平军节度使、柳州司马、尚书左丞、郓曹濮等州观察使、检校右仆射、太常卿,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以私财修葺曲阜孔庙,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去世,葬曲阜孔林,子二紵、续。孔温裕次子孔续,历任曲阜县令、工部侍郎,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任礼部尚书。
孔德伦家族在兖州曲阜县、宋州宁陵县两地拥有庙宅祀田,孔崇基、孔璲之、孔萱、孔齐卿亦在河南山东各地为官,宁陵庙宅祀田多由孔子叹家族经营,曲阜孔戣家族日益崛起,待山东叛乱平定后,文宣公孔惟晊遂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归鲁,专职曲阜庙宅祀田,留孔子叹玄长孙孔惟一守祖墓奉庙祀。
6.孔子叹家族
(1)宁陵派
根据《孔子世家谱康熙谱》《宁仪孔氏康熙谱》《曹县孔氏乾隆谱》《商柘孔氏乾隆谱》记载,孔子叹为宁陵派始祖,后裔称“宁陵派”,孔子叹有一子(孔贤)、三孙(孔蕴、孔蒙、孔蓄)。
《孔子世界谱民国谱》把“宁陵派”分为三个支系,孔蕴后裔称为宁陵派第一支,孔蒙后裔称为宁陵派第二支,孔蓄后裔称为宁陵派第三支。
孔子叹后裔(34-45代)世系,见下表:
注:①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制作;②宁陵褒圣侯林庙历代主祀人,已标黄色。
(2)宁陵褒圣侯林庙历代主祀
34代:孔子叹,褒圣侯孔德伦次子,崇重林庙、钦仰道谊,尝摄宁陵祀事,享年七十九岁,葬宁陵楮堌村祖茔东,子一贤。
35代:孔贤,子叹之子也,字元亨,幼颖端严,十岁能文,从姚文之学,精通经典,为世大儒李邕大奇之。与张说善,数责善于张说,张说从之。与嫡兄藏晖(即褒圣侯孔璲之)诣阙里、修林庙、明祀典,崇礼正乐,复立碑以表之,使子孙继继不忘。年四十九,第进士,历太子中书舍人、深州刺史,惠爱大行,民皆大悦。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上赐白金十斛、衡水庄一区,增其田五十顷(5000亩)为祭,命子蕴世守,永免赋役,不与备调,复敕修宁陵院林庙。年五十九,卒于官,葬宁陵祖墓西,子三:蕴、蒙、蓄。
36代:孔蕴,贤之长子也,字蕴光,端毅明达性孝友,通左氏春秋。年七十六卒,葬宁陵祖茔东。子一炯,在宁陵守坟奉祀。
37代:孔炯,蕴之子也,年六十三卒,葬宁陵祖墓西。子一惟一。
38代:孔惟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纳次子)败诛,淄青齐莱诸地(今山东省)归顺唐朝,曲阜复为唐有,兄文宣公惟晊归鲁,弟惟时、惟一留宁陵,守祖墓,奉庙祀。惟一子一简。
39代:孔简,主宁陵祀事,约束族人,四时修举,年六十一卒,子一持。
40代:孔持,主宁陵祀事,素行严格,族人畏服,年六十五卒,子一昭邈。
41代:孔昭邈,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赐进士,授谏议大夫,后主宁陵庙祀,年六十卒。子三:涛、浴、渍。
42代:孔涛,唐昭宗时任南康(今属江西赣州)通判,子一侮。
43代:孔侮,进士及第,历任登州令、莒州推官,致仕后回宁陵守祖墓奉庙祀,时宁陵遭兵乱,族人欲逃亡,劝止之,年五十五卒,子二皓刚、皓坚。
(3)宁陵派其他有成就者
唐朝时期,宁陵派其他有成就者,如下:
39代:孔与见,孔蓄曾长孙,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举孝廉,任丹阳县尉,子一元昌。
40代:孔元昌,孔与见之子,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中进士,任荆州刺史,政绩斐然,荆人立庙祀之,享年75岁,子一昭祚。
42代:孔浴,孔昭邈次子,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任谏议大夫,其后无传。
43代:孔世隆,孔昭邈三子孔渍的独子,以褒圣侯裔授谏议大夫,子一儒行。
1.孔仁玉中兴
(1)中兴祖孔仁玉事迹
文宣公孔惟晊归鲁,有一子孔策(袭文宣公)、三孙孔振(袭文宣公)、孔拯、孔郁。孔惟晊兄弟三人,二弟孔惟昉无后,三弟孔惟时后裔居河南郏县、福建莆田,称为“郏县派”。
孔振,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中状元,后袭封文宣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兖州观察判官、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子一昭俭。根据《孔子世家谱康熙谱》记载,孔敏行(孔昌寓后裔)、孔振(文宣公孔策长子)、孔拯(文宣公孔策次子)、孔纬(孔务本后裔)、孔缄(孔务本后裔)、孔纁(孔务本后裔),六人均为唐朝状元。
孔拯,文宣公孔策次子,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中状元,后任御史、侍中。根据《旧五代史》(宋太祖诏修)记载,后梁末帝贞明四年 (918年),孔拯以工部尚书致仕,留任为国子祭酒。孔拯后裔失传。
孔郁,有一子孔述、一孙孔桧,后裔迁居浙江温州平阳县,后裔称为“平阳派”。
孔昭俭,历任南陵县尉、广文馆博士、兖州司马,后袭封文宣公,有一子孔光嗣。
孔光嗣,任兖州泗水县令,遭五代乱而失爵,为陵庙主,有一子孔仁玉。
根据《孔仁玉墓志铭》(2008年出土)、《五代会要》(五代后周宰相王溥著)、《旧五代史》(宋太祖诏修)、《册府元龟》(宋真宗诏修)记载,后梁末帝贞明五年(919年),孔仁玉出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孔仁玉九岁,父亲孔光嗣去世;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文宣公孔邈(世系失载)去世;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孔仁玉任兖州曲阜县主簿;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孔仁玉任兖州龚邱县令,封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孔仁玉任兖州曲阜县令;后周太祖郭威在广顺二年(952年)召见孔仁玉,并赐五品服,仍任曲阜县令,并兼监察御史;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孔仁玉去世,享年四十五岁,葬曲阜孔林孔子墓东北约100米,子四宜、宪、冕、勖。
文宣公爵位失而复得,其后家族日益繁盛,孔仁玉被后世称为“中兴祖”,后裔见下表:
注: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制作。
(2)中兴祖孔仁玉家族
孔宜,字不疑,文宣公孔仁玉长子,生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父亲文宣公孔仁玉去世,乾德四年(966年)上书皇帝述其家世,被召为曲阜县主簿,后迁黄州军事推官。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光义即位,擢孔宜为司农寺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赏识孔宜所著文赋,擢其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诏修曲阜孔子庙。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随名将曹彬北征契丹,孔宜受诏督饷,被拒于巨马河,溺水而卒,终年46岁,葬曲阜孔林,子三延世、延泽、延渥。
孔宪,字孰道,孔仁玉次子,宋太祖建隆初任尚书工部员外郎,后任河东转运使、开封浚仪知县,子一延之。
孔冕,字世文,孔仁玉三子(《东家杂记》《南宗天历洪武成化谱》未录孔冕,《孔氏祖庭广记》记载孔仁玉子三宜宪勖,未记孔冕世系),历任安州应城县(今属湖北孝感)主簿、兖州参军,子一延龄。
孔勖,字自牧,孔仁玉四子,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进士及第,以殿中丞任广州通判。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幸曲阜,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召孔勖为太常寺博士兼任仙源知县,并赐衣绯,主持孔庙祭祀之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转为屯田员外郎,仍兼任仙源知县。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迁为太常寺卿,提举仙源景灵宫太极观,累迁秘书监,分司南京(今河南商丘),主管祖庙。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授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后,加上柱国,封会稽县开国伯,赐金紫。年八十九卒,赠吏部尚书,葬曲阜孔林祖墓西北,子五道辅、良辅、彦辅、延济、延范。
孔延世,文宣公孔宜长子,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以父死事,赐学究出身,为曲阜主簿,历闽县县令、长葛县令。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召赴阙,授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诏本道转运使、本州长吏待以宾礼,仍留任曲阜县令。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官,年三十八岁,子一圣佑。
孔延泽,举进士,任山西隰州军事推官,赠右谏议大夫,子一宗愿。
孔延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幸曲阜,赐同学究出身,官至山西隰州清化县令,无后。
孔延之,孔宪独子,进士及第,赠殿中丞,子二宗简、宗亮。孔宗简任太子中舍、孔宗亮任太常寺太祝,二人均无后。孔宪绝嗣。
孔延龄,孔冕独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幸曲阜,赐同学究出身,子一宗旦。孔宗旦,任广西邕州司户参军,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叛乱,攻陷邕州,宗旦被俘不降被杀,招魂安葬,无后。孔冕绝嗣。
孔道辅,孔勖长子,字原鲁(金末衍圣公孔元措编写的《孔氏祖庭广记》将延鲁、道辅并列,且事迹不同,故延鲁、道辅为两人,元顺帝时编写的《宋史》记孔道辅,又名延鲁,应有误),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及第,授宁州军事推官。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任大理寺丞兼仙源知县,期间上奏真宗扩建孔庙,真宗允准,并命道辅主其事,乃大扩圣庙旧制,增广殿庭廊庑360间。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任太常博士,召为左正言。宋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刘氏垂帘听政,道辅上疏请太后归政于皇帝,被贬。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召道辅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后仁宗欲废郭皇后,道辅与孙祖德、范仲淹等人极力劝阻,并与支持废后的宰相吕夷简相抗争,帝怒,贬道辅为徐州知州,后转任兖州知州(期间访得孟子墓于邹城东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阳,建孟子庙于墓之西南)。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复召为御史中丞。宝元元年(1039年),参知政事程琳受牵连犯事,道辅为其求情,被宰相张士逊诬为朋党,贬郓州知州,途中天气严寒,旧病复发而卒,享年55岁,子二舜亮、宗翰,道辅两个儿子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同登进士第。孔舜亮,官至中散大夫,后裔称“中散位”,有三子若升、若谷、若古(即孔传,著《东家杂记》,为衢州派始祖)。孔宗翰,官至刑部侍郎,后裔称“侍郎位”,有四子恢、惇、忱、恂。
孔良辅,孔勖次子,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任仙源县主簿,后官至大理寺丞,年老致仕赠太子中舍,后裔称“中舍位”。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六十四岁,子二宗寿、宗哲。孔宗寿,历任仙源县主簿、仙源县知县、彰信军节度判官,以承议郎致仕,子六若涉、若陟、若讷、若水、若晦、若时。孔宗哲,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进士,历任乘氏县主簿、仙源县丞、兖州观察推官,为孔庭族长,子三孔若采、若惠、若冰,宗哲后裔仅存桓台支(山东淄博)。
孔彦辅,孔勖三子,历任仙源县主簿、仙源县知县、国子博士,侍父十五年甚孝,后裔称“博士位”,子二汉英、宗彀。孔汉英,有二子若璞、若盤,均无后。孔宗彀,官至国子监博士,子七若鉴、若初、若师、若钧、若符、若鼎、若冲。
孔延济、孔延范,孔勖四、五子,均无后。
孔圣佑,文宣公孔延世独子,生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圣佑九岁,以父死事,赐学究出身。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封禅泰山诏陪位,圣佑年十一岁,因无官不合礼仪,授太常寺奉礼郎,位次京官之后,十一月二日幸曲阜,仍许造酒供祭祀,增加七户守坟户。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任仙源知县,袭封衍圣公。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卒于官,年35岁,无子,以堂弟宗愿嗣爵。
孔宗愿,孔延泽之子,文宣公孔圣佑堂弟,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补太庙斋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授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任仙源知县。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孔宗愿为衍圣公,此后衍圣公名号一直延续至民国。孔宗愿后任尚书比部员外郎、潍州通判,卒于官,享年六十三岁,子四若蒙、若虚、若愚、若拙,后裔称“袭封位”。
衍圣公孔宗愿后裔(46-54代)见下表:
注:①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和南宗谱制作;②历代衍圣公已标黄色。
2.宋真宗授官赐功名
(1)近属六人授官赐功名
根据《孔氏祖庭广记》(金末衍圣公孔元措著)和《宋史》(元顺帝诏修)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封禅泰山,宗子孔圣佑(1006年,文宣公孔延世去世,圣佑年仅9岁,以父死赐同学究出身;1008年封禅时,年仅11岁)陪位,授太常寺奉礼郎,皇帝尝言孔氏族人少。十一月二日,幸曲阜,宗子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
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其中赐出身者五人,即录近属进士(即举进士,相当于明清举人)孔谓同三传出身(相当于明清同进士出身),录习进士(相当于明清秀才)孔延祐同学究出身(相当于明清举人),录习学究(相当于明清秀才)孔延渥、孔延鲁、孔延龄同学究出身;其中赐官者一人,即授孔延盛为安阳主簿。
孔延渥、孔延龄为文宣公孔仁玉后裔,孔延祐、孔谓、孔延鲁、孔延盛为宁陵派孔子叹后裔,详见下表:
(2)民国谱记载
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在《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孔子世家谱2009谱》中均有记录,见下图:
A.孔仁玉孙子孔延渥、孔延龄
B.宁陵派第一支孔延佑
C.宁陵派第二支孔谓、孔延鲁
D.宁陵派第三支孔延盛
(3)《宋史》记载
A.宋真宗本纪
B.孔圣佑传
(4)《孔氏祖庭广记》记载
A.赐出身者五人
B.孔道辅未在大中祥符元年授官赐出身,亦非孔延鲁
(5)授官一人为孔延盛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泰山幸曲阜,给宗子圣佑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其中赐出身者五人(孔仁玉孙子孔延渥、孔延龄和宁陵派孔延祐、孔谓、孔延鲁)并无争议,但授官一人是谁存在争议。
《孔氏祖庭广记》记载含糊,《宋史》未记载,衢州派《南宗天历洪武成化谱》记载为孔冕,且言孔仁玉仅孔宜、孔宪、孔勖三子,亦未记孔冕上代世系,宁陵派《曹县孔氏乾隆谱》《商柘孔氏乾隆谱》记载为孔延盛(孔蓄九世长孙)。
1937年孔氏第一次全国合谱,修成《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将孔冕的说法否定,确定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宗子圣佑近属授官者为宁陵派孔延盛(孔蓄九世长孙),《孔子世家谱2009谱》沿袭之。
A.《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宁陵派孔延盛
B.《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孔仁玉三子孔冕
C.《商柘孔氏乾隆谱》孔延盛
3.褒圣侯林庙主祀
(1)宁陵派第一支世系图
宁陵派第一支即孔蕴后裔世系图(36-53代),见下表:
注:①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2009谱》制作;②历代褒圣侯林庙主祀已标黄色。
(2)历代褒圣侯林庙主祀人
44代:孔皓刚,子一延祐(子一才良)。
孔皓坚,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监侍郎、登州判官,致仕后回宁陵守坟奉祀。子四:秀之(明经及第,无子)、秀宁(沧州判官,子一才能)、秀严(子二才俊才兴)、秀正(学究,子四才温才广才实才鑑)。今存宁陵派第一支,均为秀正后裔。
45代:孔延祐,皓刚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曲阜孔道辅(孔仁玉之孙,进士及第)上奏宁陵林庙废缺,宋真宗赐延祐同学究出身,主宁陵祀事,年四十一卒。子一才良。
孔秀正,皓坚四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以堂兄延祐衰老不克供祀,遂赐学究出身主宁陵祀事。子四才温才广才实才鑑。
46代:孔才良,延祐之子,无后,皓刚支绝嗣。
孔才能,秀宁之子,学究出身,官至莒州(今属山东日照)通判,无后。皓坚长子秀之、次子秀宁均绝嗣,由三子秀严、四子秀正两支后裔奉祀。
孔才俊,秀严长子,进士及第,子二休心、休详。
孔才实,秀正第三子,子一休重。
47代:孔休心,才俊长子、皓坚曾长孙,进士及第,子三从道、从正、从德。
孔休详,才俊次子,子一从勉。
孔休重,秀正之孙、才实之子,子三从伦、从今、从诗。
孔休壮,孔渍(孔昭邈第三子)五世长孙,袭学究,奉祀事,无后。
48代:孔从道,皓坚玄长孙,子二思义、思廉。
孔从勉,休详之子,子二思明、思假。
孔从伦,又名端伦,秀正曾孙、休重长子,历任宜芳县(今山西吕梁岚县)令、岚州(治所在今山西吕梁岚县)太守,子七思淳、思永、思义、思瑜、思珪、思璋、思琦。
49代:孔思义,秀严四世长孙、从道长子,金朝鹿邑县主簿,子一弥文。
孔思明,秀严四世孙、从勉长子,子一弥伦。
孔思淳,秀正四世长孙、从伦长子,子二弥探、弥中。
50代:孔弥文,秀严五世长孙、思义之子,子一元鍨。
孔弥伦,秀严五世孙、思明之子,休详曾长孙,主宁陵祀事,子二元釶、元镒。经四代(46-49代)无宁陵主祀后,秀严后裔、休详曾长孙孔弥伦主宁陵祀事。
孔弥中,秀正五世孙、思淳次子,子三元鍹、元鋊、元锡。
51代:孔元鍨,秀严六世长孙、弥文之子,子一享之。
孔元釶,秀严六世孙、弥伦长子,子一秀之。
孔元鋊,秀正六世孙、弥中次子,元金之乱时林庙废弛而不敢修理,孔元鋊请予衍圣公孔元措,在金明昌三年(1192年)给领祭帖,得修祀事,金兵亦不敢加害,宁陵皆亲爱之。子一赟之。
52代:孔享之,秀严七世长孙、元鍨之子,无后。
孔秀之,秀严七世孙、元釶之子,主宁陵祀事,无后。
孔赟之,秀正七世孙、元鋊之子,时值荒乱、兵水相仍,在宁陵守林庙奉祀。子六秀、全、思、仙、用、尽。
4.宁陵派有成就者
(1)宁陵派第一支有成就者
宋金时期,褒圣侯林庙奉祀系外,宁陵派第一支即孔蕴后裔其他有成就者如下:
44代:孔儒行,孔渍(孔昭邈第三子)之孙、谏议大夫孔世隆独子,武举人,官至上党县(今属山西长治)尉,子七秀敬、秀侍、秀整、秀戎、秀齐、秀明、秀聪,孙五才荣、才显、才德、才圣、兴,曾孙四休壮、休进、休退、海。
45代:孔秀侍,孔儒行次子,举进士,无后。孔秀聪,孔儒行七子,子一孔兴,孔渍后裔仅孔秀聪一人传世至今,后裔分布河北邢台县(今属河北邢台信都区)、山西晋中昔阳县乐平镇。
46代:孔才荣,孔儒行之孙、孔秀敬长子,学究出身,无子。孔才显,孔儒行之孙、孔秀敬次子,进士及第,子一休壮。
47代:孔休壮,孔儒行曾长孙、孔才显独子,袭学究,奉祀事,无后。
48代:孔从恭,孔秀严曾孙、孔才兴之孙、孔休复长子,授承议郎,无子。孔从行,孔秀正曾孙、孔才鉴之孙、孔休伟次子,进士及第,子一思复,无孙。
49代:孔思义,孔秀正四世孙、山西岚州太守孔从伦三子,与孔秀严四世长孙、金国鹿邑主薄孔思义重名(是否同一人待考),因金末兵乱迁居河北赵州三相村(今石家庄赵县南北三相村),现存男女后裔2万余人,分布在河北邢台一带的五县(沙河县、南和县、柏乡县、元氏县、任县),称为宁陵派第一支沙河分支。沙河分支又分孔大铎(沙河县)、孔天福(南和县)、孔天佑(柏乡县、元氏县、任县)三支。
51代:孔元士,孔思瑜(孔从伦四子)之孙、孔措之子,任宁海知州,后裔居宁海,子一之文。后裔仅存孔衍周一支,居辽宁大连庄河县、吉林长春九台县。
51代:孔元善,孔思璋(孔从伦六子)之孙、孔援之子,居赵县三相村,任武康县教谕,子一之惠。
52代:孔之惠,孔思璋(孔从伦六子)曾孙、孔元善之子,居赵县三相村,任鸿胪寺主簿,子一玉、孙一思道、曾孙一克勤。
52代:孔天福,又名孔福,孔思义(孔从伦三子)曾孙、孔元达长子,金末迁居唐山县(今隆尧县)西侯村,壮年选充唐山县(今隆尧县)尉,后升南和县尹,有一子琏,后裔居南和县贾宋镇韩村。孔琏子一思仁、孙一克勤、曾孙一希哲,孔琏后裔未录入民国谱,在2009谱中始录入。
52代:孔天佑,孔思义(孔从伦三子)曾孙、孔元达次子。根据孔天佑墓碑(即《尧山孔氏先德之碑》,由孔天佑四子孔璠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即1297年立,1987年在邢台隆尧县西侯村出土,碑残毁严重)记载,孔天佑原居赵州,官至元朝顺德等路诸色人匠大使(从七品),遂迁居顺德路唐山县(今隆尧县)西侯村,卒年九十岁,有四子(53代)即孔珪、孔瑜、孔璋、孔璠,有八孙(54代)即孔中节(官至高邮等处管民提领)、孔德滋、孔守逊(官至中牟县主簿)、孔德润、孔德濡、孔某曾、孔某、孔藏。根据孔璠墓碑(即《尧山孔氏先茔之碑》,由孔璠之子孔守逊于元仁宗延祐三年即1316年立,1987年在邢台隆尧县西侯村出土,碑保存完整),孔天佑以子贵赠中顺大夫、上骑都尉、鲁郡伯,有二十曾孙(55代)即孔仁、孔元、孔粲、孔亨(官至江北淮东道廉访司照磨)、孔毅、孔义、孔礼、孔弼、孔林、孔辅、孔智、孔弘、孔贞、孔兴、孔宜、孔琦、孔永、孔谅、孔昌、孔瑄,立碑时已有十玄孙(56代)孔温、孔英、孔良、孔雄、孔均、孔恭、孔山、孔胤、孔留、孔垂。珪瑜璋失续(有说家谱中49代思珪思瑜思璋,实为孔璠的三位兄长),孔璠后裔未录入民国谱,在2009谱中始录入,且55代仅录入克亨、克俊二人。
53代:孔大铎(一说天铎,近年在邢台沙河县北俎村出土了孔天铎墓碑),孔皓坚九世孙、孔思义(孔从伦三子)四世孙、孔元铭之孙、孔赟次子,金末军官,元初任符管军千户,官至邢洺磁相四州学校提举。孔天铎墓碑记载,孔天铎官至提举,始居沙河县,家族四世为官,为沙河望族,儿子孔福官至南和县尹,孙子孔章官至蒲圻县尹,曾孙孔塔识不花为蒙古教授。民国谱记载孔大铎子二思迁、思迈。孔思迁居河北邢台沙河县北俎村,子一克林。孔思迈,迁居沙河县田村,子一克文。
(2)宁陵派第二支有成就者
宁陵派第二支即孔蒙后裔世系图(36-53代),见下表:
注: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制作。
宋金时期,孔蒙后裔有成就者如下:
44代:孔维,字为则,开封雍丘人(今杞县),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九经及第,历任东明县主簿、鄢陵县主簿。开宝年间礼部再奏为考试官,调滁州军事推官。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升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历任河南知县、滑州通判、梓州通判、国子监博士。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代表宋朝出使高丽王国(今朝鲜),高丽王询问中国礼仪,其讲述君臣父子之道、升降等威之序,高丽王十分佩服,赞曰终见孔圣人。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孔维任国子司业,编撰周至唐的政治典章制度,献给皇上,后升国子祭酒,奉命校定《五经疏义》。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兼任工部侍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病逝,享年64岁,临终召其婿郑革口授遗表,以未完成《五经疏义》为遗憾。孔维后裔失考(根据《杞县顺治嘉庆谱》记载,杞县孔思友家族为孔维后裔,待考)。
44代:孔谓,兖州举进士(相当于明清举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十一月赐同三传出身(相当于明清同进士出身)。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十四封禅》(宋元时期人马端临著) 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初,兖州知州邵晔率属官及兖州进士孔谓等伏阙请封泰山,宰相王旦亦率文武百官请封泰山,皇帝终允。
45代:孔延鲁,孔谓之子,习学究(相当于明清秀才),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赐同学究出身(相当于明清举人)。
46代,孔禹圭,开封雍丘人(今杞县),工部侍郎孔维之孙,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录同学究出身,后裔失考。
49代,孔书,孔蒙十三世孙,子二信、礼,宁陵派第二支仅孔书一人后裔传世至今,孔信在金末迁居河北唐山北牛村(今河北邢台隆尧县魏家庄镇北牛村),孔礼在金末迁居河南淮阳县弦歌台(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弦歌台)。
(3)宁陵派第三支有成就者
宁陵派第三支即孔蓄后裔世系图(36-53代),见下表:
注: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孔子世家谱2009谱》和洛阳谱制作。
宋金时期,孔蓄后裔有成就者如下:
44代:孔宣,孔蓄八世长孙、唐荆州刺史孔元昌玄孙,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授柘城主薄,子二延盛、延求。
45代:孔延盛,孔宣长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封禅泰山,十一月二日幸曲阜孔庙祭祀,延盛作为宗子圣佑近属陪位,已有功名,特授安阳主簿,年六十卒于官,葬楮堌村祖林西,子一宗栎。
46代:孔宗栎,孔延盛独子,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授中丞博士,子一若兰。
47代:孔若兰,孔宗栎独子,北宋后期任安阳主簿,子三端懋、端鬱、端麓。
48代:孔端懋,孔若兰长子,才德过人,北宋末世乱不仕。宋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宁陵族人累因土寇侵害多流亡。后金国优待孔子子孙并免赋役,端懋上呈官府孔氏文凭,族人得以优免,皆爱戴之,强横之徒亦不敢加害,年六十五卒,子一珦。
49代:孔珦,孔端懋长子,有才学,金朝以圣裔孙特授国子监博士,子一孔排。
50代:孔排,孔珦独子,十九岁能通五经子史,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授为博士。子一孔元相。
51代:孔元相,孔排独子,金章宗年间(1189-1208年),任仪封县令,子一孔之进。
52代:孔之进,孔元相独子,金末世乱不仕,在宁陵楮堌村教授生徒。蒙古灭金,黄河决口淹宁陵,孔之进与三子避乱于嵩山、宜阳,教书于嵩山和乐书院(北宗宰相张齐贤创办,在今洛阳伊川县酒后镇酒后村)。
1.兵水相仍
蒙金战争发生于1211年(金卫绍王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至1234年(金哀宗天兴三年、蒙古窝阔台汗六年),是由成吉思汗发动、木华黎太师继续、窝阔台汗完成的攻灭金朝的战争,战争持续达23年。
蒙古对金战争采用烬灭乡村以围困城市的战法,城破后又屠城,造成了普遍的破坏、杀戮和社会混乱。根据1985年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蒙古灭金、灭南宋过程中,直接死于屠杀的汉人约3000-4000万人。
根据《元丰九域志》《金史-河渠志》《河南通志》记载,金末元初黄河发生大决堤九次,即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大定十二年(1172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天兴三年(1234 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大德三年(1299年),黄河发生大改道一次,即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自有史以来黄河共发生六次大改道,此为第四次。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四次大改道,夺泗入淮,由北流入渤海,改为南流入黄海,宁陵县一带尽被淹没。
2.族人亡散
蒙古灭金,黄河决口淹宁陵,宁陵族人52代有59家,仅16家存世,存世率27%,16家中仅孔赟之后裔居宁陵,见下表:
宁陵派第一支(孔蕴后裔)在52代有42家,仅10家(赟之、赟、天福、天佑、之邹、之文、之福、之惠、之用、之林)存世,存世率24%,10家中仅孔赟之后裔居宁陵,其余9家均迁居河北。
宁陵派第二支(孔蒙后裔)在52代可考者仅孔知德、孔承牙2家,孔知德(祖父孔信始迁)居河北唐山隆尧镇北牛村(今属邢台市),孔承牙(祖父孔礼始迁)迁河南周口淮阳县弦歌台,宁陵派第二支全部离开宁陵。
宁陵派第三支(孔蓄后裔)在52代入2009谱者10人、未入者5人,共15家,仅4家(之进、之显、之英、之时)存世,存世率27%,4家均避乱洛阳,后裔居洛阳。后有两支回迁宁陵附近,即孔之进次子孔溢迁居山东曹县,孔之进三子孔湧的曾孙孔希鲁迁居河南商丘县。
3.元世祖诏封孔秀
蒙古灭金,黄河决口淹宁陵,时值荒乱、兵水相仍,宁陵族人十室存二,死亡率80%,存者亦多逃亡外地,仅孔赟之一家在宁陵楮堌村守林庙奉祀。孔赟之,秀正七世孙、元鋊之子,子六秀、全、思、仙、用、尽。
孔秀,孔赟之长子,居宁陵楮堌村。元世祖忽必烈诏求天下文学之士,孔秀等圣裔受到召见,即授孔秀为仪封主簿。子一义忠,孙二克寿、克增,二孙早卒,嗣孙克文。
孔秀家族世系见下表:
注:①上表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制作;②宁陵褒圣侯林庙历代主祀人,已标黄色;③《宁仪孔氏家志》《宁仪孔氏康熙谱》记载,孔字忠为孔尽(孔秀六弟)之子,孔秀为孔克文的叔祖。
孔字忠,孔秀次子,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宁陵祭田失额,部分祭田被豪强侵占。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孔字忠上告归德府,知府辛公移文清查,宁陵知县颜公督同里人等拨复如额。后赴曲阜祭孔,面见衍圣公孔治(53代)诉说宁陵情况,衍圣公遂给帖约束族人、奉祀本处祭扫。年五十五卒,子三克诚、克敬、克文。
孔克诚,孔字忠长子,子一希暹,其后绝嗣。
孔克文,孔字忠三子,孔秀嗣孙,元朝黄河多次水淹宁陵,遂在仪封县置田十余顷,夏秋居仪封,春冬居宁陵楮堌村,四祭无敢废缺。年八十九卒,因宁陵被水淹,葬仪封县西南新桥村,子三希贤、希先、希兴。
孔克敬,孔字忠次子,子一希贞,是现存宁陵派第一支的最长支。
4.宁陵派有成就者
(1)宁陵派第一支有成就者
53代:孔尽,孔赟之六子、孔秀六弟,在仪封县西南三十里置田三百亩而创庄,是宁陵县孔思淳家族迁居仪封县第一人。子一字忠、孙三克诚、克敬、克文,克文出嗣义忠,为孔秀嗣孙。
53代:孔璠,孔皓坚九世孙、孔思义四世孙、孔天佑四子,居唐山县(今隆尧县)西侯村,村中有孔岗书院(元世祖中书左丞许衡创建,许衡生卒1209-1281年),孔璠在西侯村建奉圣祠(即孔庙)。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以圣裔、良家子擢将仕郎,任陕西规措河渠副使,主持凿郑国渠溉田4500顷。至元十四年(1277年),因病休养。至元十七年(1280年),任信州路总管府判官。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任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佥事。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任徽州路总管府判官。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任奉议大夫、黄州路提举。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任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散官,当年在西侯村立《尧山孔氏先德之碑》(即孔天佑墓碑,西侯村出土的三块元代碑之一),后任南阳知府。大德六年(1302年),以南阳知府致仕。子二思逊、思藏,孔璠后裔未录入民国谱,在2009谱中始录入。
53代:孔英,孔渍(孔昭邈三子)十一世孙、孔之林三子,有三子思仁、思义、思礼,思义迁居武安县(今属河北邯郸)栗村,思礼为奉祀生,思义思礼后裔均失续。
54代:孔思仁,孔渍(孔昭邈三子)十二世孙、孔英长子,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为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学正,子一克文、克威。孔克文子一希玉,后裔落居河北邢台。孔克威,在山西乐平创建松峰书院,后裔落居山西晋中市昔阳县乐平镇孔家沟村。
54代:孔思逊,又名孔守逊,孔皓坚十世孙、孔思义五世孙、孔璠长子,居唐山县(今隆尧县)西侯村,官至河南中牟县(今属河南郑州)主簿,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在隆尧县西侯村立《尧山孔氏先茔之碑》(即孔璠墓碑,西侯村出土的三块元代碑之一)。子一亨,谱名克亨。
54代:孔思藏,又名孔藏,南阳知府孔璠次子,居唐山县(今隆尧县)西侯村,子一克俊。孔克俊,又名孔俊文,迁居任县骆庄村(今属河北邢台任泽区),子五希礼、希信、希勋、希敖、希明。
55代:孔克刚,孔赟之三子孔思的长孙、孔思福之子,历任璠阳县(今属江西上饶)学正、安丰路(今安徽淮南一带)教授、汴梁路(今河南开封)教授、汴梁路儒学副提举,子一希俊。孔希俊后裔失续。
55代:孔克方,字端夫,元初启禀宗主札饬,修理主祭宁陵二侯三公墓园,有三子希孟(进士及第,无子)、希颜(失续)、希渊,后裔家谱续为中兴祖考城支。孔希渊,初官行人,后任金华府永康县巡检,子三详䜋信。孔详子三公善公钦公铎,孔信子一公𬬭,孔䜋无子。孔公善,明洪武年间中举人第七名,历任东昌府(今山东聊城)训导、蒙城县(今属安徽亳州)训导、英山县(今属湖北黄冈)训导、麟游县(今属陕西宝鸡)训导,卒葬考城县小宋集(今开封兰考县小宋镇小宋村),子二彦纹彦实。孔公𬬭,元末明初太学生,隐居不仕,创建祖祠奉祀,后因黄河水淹宅地,迁居考城县小宋集,子一彦缨。孔公钦、孔公铎均无后。
55代:孔克亨,南阳知府孔璠之孙、中牟主簿孔守逊之子,官至元朝江北淮东道兼访司照磨,迁居邢台柏乡县西苏村。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在江西抚州任官,当年在隆尧县西侯村孔岗书院内立碑《创建奉圣冈先师庙记》(西侯村出土的三块元代碑之一),原碑已遗失,碑文收录在清代《顺德府志》和《唐山县志》中。孔克亨子二希安、希成,孔希安居西苏村,孔希成迁居元氏县东张村(今属河北石家庄)。
55代:孔克勤,孔思璋(孔从伦六子)六世孙、孔思道之子,居赵县三相村,任礼部司务厅司务,子一希良。后裔迁居河北石家庄赞皇县水洼村、高邑县武城村。
(2)宁陵派第二支有成就者
宁陵派第二支均为55代三人后裔,2009谱录入2.2万余后裔,为孔氏繁衍作出突出贡献,三人事迹如下:
55代:孔克伦,孔蒙十九世孙、孔知德曾孙、孔谦恭之子,居河北邢台隆尧县魏家庄镇北牛村,子一希贤。
55代:孔克公,孔蒙十九世孙、孔承牙曾孙、孔建丙长子,居河南周口淮阳县弦歌台,元末兵乱迁居周口鹿邑县西北陈家集(今商丘柘城县孔楼村),子四希原、希达、希宏、希礼。
55代:孔克昉,孔蒙十九世孙、孔承牙曾孙、孔建丙次子,居河南周口淮阳县弦歌台,元末兵乱迁居河北唐山县西侯村(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尹村镇西侯村),子四希寅、希良。
(3)宁陵派第三支有成就者
53代:孔泾,孔蓄十七世孙、孔延盛八世孙、孔之进长子,金末元初与父避居嵩山,子一思贤,孙一克宽,曾孙一希圣。后裔分布在河南洛阳嵩县、瀍河区、新安县。
53代:孔溢,孔蓄十七世孙、孔延盛八世孙、孔之进次子,金末元初与父避居嵩山,教书于嵩山和乐书院(北宗宰相张齐贤创办,在今洛阳伊川县酒后镇酒后村),期间与弟湧一起修缮孔鲋祠(今酒后镇孔丛子祠)。元朝明经,任曹州路教授,置产于有莘之野(今曹县莘冢集),子一思齐,孙一克仁,曾孙三希祯、希贤、希则。后裔称宁陵派第三支曹县分支。
53代:孔湧,孔蓄十七世孙、孔延盛八世孙、孔之进三子,金末元初与父避居嵩山,教书于嵩山和乐书院,期间与兄溢一起修缮孔鲋祠(今酒后镇孔丛子祠),兄溢迁曹州后,主祀孔鲋祠。子三思禹(又名思余,无后)、思周、思仁,孙三克性、克守、克昌,曾孙希尧、希鲁、希舜、希庆。后裔分布在河南商丘睢阳区、柘城县,河南洛阳嵩县、伊川县、涧西区、西工区、宜阳县。自元朝起,孔湧及后裔世代主祀孔鲋祠,至嘉靖年间获得朝廷认可,由孔彦道(孔湧六世孙、孔希尧曾孙)主祀孔鲋祠,授文林郎,设祭田一顷二十亩(120亩),免赋役,以供香火。
53代:孔淆,孔蓄十七世孙、孔延盛八世孙、孔之显之子,子一思尧、思舜。孔思尧,后裔失考。孔思舜,子一克绍,孙一希英。后裔分布在河南洛阳嵩县、新安县、渑池县,河南郑州登封县。
53代:孔汉,孔蓄十七世孙、孔延求八世孙、孔之英之子,子一思鲁,孙一克敦,曾孙二希运、希昌。后裔分布在河南洛阳洛宁县、宜阳县,均为孔闻和(孔希运六世孙)后裔。
53代:孔注,孔蓄十七世孙、孔延俊八世孙、孔之时之子,子一思古,孙二克诚、克符,曾孙二希隆、希宗。后裔分布在河南洛阳嵩县、瀍河区。
54代:孔思齐,孔之进之孙、孔溢之子,元朝明经,任楚宫书院山长,子一克仁,孙三希祯、希贤、希则。
54代:孔思周,孔之进之孙、孔湧次子,居嵩山酒后镇,主祀孔鲋祠,子二克性、克守,孙三希尧、希鲁、希舜。
55代:孔克仁,孔之进曾孙、孔溢之孙、孔思齐之子,元末任归德府宁陵县教谕,迁居磐石镇姜街(今曹县城区)。明初附籍曹县,后裔定居曹县孔道口村,子三希祯、希贤、希则。
55代:孔克性,孔之进曾孙、孔湧长孙、孔思周长子,居嵩山酒后镇,主祀孔鲋祠,子二希尧、希鲁。
55代:孔克守,孔之进曾孙、孔湧长孙、孔思周次子,居嵩山酒后镇,郡廪生,候选训导,迁居洛阳县七里河村(因临近洛阳西城门外七里的涧河而得名),子一希舜。后裔称宁陵派第三支七里河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