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就有人种优势?凭什么
如今的西方国家社会,往往容纳着不同的人种,所以人种问题在西方是一个关系社会基本结构的大问题.
不同于语言、阶级、文化和信仰,外貌,作为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差异,是无数善与恶意的源头。
而在人的所有体貌特征中,肤色,又是最最肉眼可见、最适合区别“你是什么”、“我是什么”的标签。所以围绕“肤色”,产生了一系列与阶级、权力相关的矛盾与争议。
数千名抗议者在曼彻斯特集会,
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
图:Shutterstock
肤色改变地位
现在这个时代,在欧美国家最受欢迎的其实是混合色的皮肤,也就是棕色。许多白人会进行美黑,部分黑人也会进行“美白”,可以说是双方都在向中间地带靠拢。
但我们不太注意的是,和美黑不同,“美白”除了审美上的原因,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美白”这一需求,对于黑人来说一直都存在,基于殖民历史和社会地位的差异,“美白”对于黑人群体,不完全是为了美,还有一种根植在潜意识中的、对社会认同与安全感的追求。
美国学者就指出有色人种中存在“漂白综合症”,他们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会改变自己的原本特征来迎合优势群体的喜好,比如美白肤色、拉直头发等等。
19世纪,“PEARS”的肥皂品牌宣传图即是可以漂白黑色皮肤
图:historischkade
因此,在那个年代,浅色皮肤似乎是一个理想选择,除了社会认同,还有潜意识中所需要的安全感。所以当时很多有色人种,会通过削弱自己深肤色这一本土特质,从心理上,来为自己寻找一种“保护色”。
甚至,在美国有一种心理疾病叫做“种族隔离自卑症”(PAID),这些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不认同自己的肤色,想要美白或者“漂白”肤色、更喜欢白人或浅肤色的朋友和孩子、戴金色假发等等,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肤色感到自卑,缺乏群体意识和信任感。
“PEARS”利用不同人种之间的肤色差异做广告,
现在看来充满种族歧视
图:1884年Graphic 杂志
有毒的美白
有肤色困扰的群体,他们的焦虑与需求成为商人们赚钱的捷径。
早期的美白产品的原料非常瘆人……
19世纪时,各种口服的、外用的等相关功效产品需求量激增,那时候的生产商为了“效果显著”,都给产品里掺了“猛料”。
19世纪,可内服美白的砷薄饼,有毒
图:fishki.net
曾风靡一时的含铅美白化妆品
图:Pinterest
贡也是此前美白产品中常见的化学元素
图:Facebook
在二战结束后,犹太双胞胎Abe Krok和Solly Krok就通过售卖美白产品成为南非最富有的人,并且为之后Krok家族商业帝国的搭建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主打净化血液和肠道的Bloodlax,是Krok兄弟推出的一款宣称可以美白的药品
图:Semanticscholar.org
终于,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关于护肤品成分的相关规定,制止在化妆品中有害成分的添加。
尽管产品开始变得“安全”,可人心却不易改变。一些非裔明星的肤色“不知不觉”中变白,明星效应的加持,一度让“漂白综合症”变得严重。
虽然很多欧美非裔明星都有肤色逐渐变浅的现象,但是承认自己做过美白项目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一旦承认自己美白,就会被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帽子。
前职业棒球手Sammy Sosa是为数不多承认自己美白的公众人物,他表示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只是为了追求美,根据近期的照片来看,他用的美白霜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图:Facebook
目前,全球比较热门的美白项目是“美白针”,其中主要成分是谷胱甘肽,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谷胱甘肽曾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包括帕金森病、外周动脉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预防化疗的毒副作用。其主要副作用之一就是使皮肤变白,它可以减少黑色素的产生,所以后来成为了美容院中大热的“美白”产品。
据了解,谷胱甘肽一针的价格在150~400美元,但要累计注射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才可以达到肉眼可见的效果,因为其在人体内会被代谢,要持续注射才可维持。
好莱坞明星通过谷胱甘肽等药物进行皮肤提亮、增白,已经成为圈内默认的美容项目,就如同照美黑灯等美黑项目一样普遍。而这背后,谷胱甘肽在美容领域的争议从未停过。
大S在节目里中说自己打的美白针,就是这种
图:网络
变味的美黑
我们开篇就提到棕色皮肤在西方非常受欢迎,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有时间晒太阳”是有钱的象征、是身份的体现,一方面还少不了传媒广告领域的长期“宣传”。
随着日光浴和户外玩耍成为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标志,许多白人开始使用晒黑乳液,季节性晒黑体现了白人特权的新形式。图为20世纪20年代晒黑乳液的广告
图:杜克大学出版社
众所周知,传媒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广告主,而“皮肤”又是重要的广告阵地,宣传带来的利益十分可观。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电视广告对商品销售的作用快速凸显。广告主们发现,如果总是用白人模特,黑人顾客就会减少,反之,多用黑人模特,白人顾客就会减少。
虽然黑人群体的消费力较低,但数量众多,而且民意汹涌。对广告主来说,能两边讨好两边赚钱,当然是最优解,而他们发现,白人和黑人群体全都偏爱棕色肤色的广告模特。两大客群在这个中间地带,达成了某种奇妙的共识。
1961年的一副美白产品海报,
上面开始采用棕色皮肤的模特画像
图:杜克大学出版社
于是,后来的广告中棕色、浅棕色的模特越来越多。
媒体会潜移默化影响社会的审美,屏幕上的棕色肤色模特频繁出现,人们对美的印象也渐渐改变,更多人潜移默化地爱上了这种肤色。
广告中越来越多不同肤色、不同身材的模特,除了所谓的平等外,还可以吸引不同客户群体
图:Dove
这些年来,“yellowbone”也曾一度成为网络热词,一般用来夸长得漂亮的、浅肤色的黑人或者棕色皮肤的人。随着这个词的广泛使用和美化,“浅”或者“偏白”似乎又成了美的代名词,所以在一些有色人眼中“yellowbone”代表了白人至上主义的美感,因为这代表你“没有那么黑”。
今年万圣节,卡戴珊姐妹中的大姐被指控blackfishing。
Blackfishing或者Blackface是指白人在社交媒体上打扮成黑色或棕色人种的样子,或者模仿他们的行为。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挪用,或者是殖民者在展示自己侵略所获胜赢得的图腾。
科勒卡戴珊ins发布照片与实际肤色
网友热评科勒blackfishing
图:Ins
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莱斯利·鲍 (Leslie Bow) 曾经在接受CNN 采访时,把blackfishing这种风格定位为一种博眼球的“商品”,甚至认为是“一种以种族拜物教形式运作的种族伪装”。
从这个角度看,过分美黑,也有点变味。
图:CNN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黑还是白还是棕,背后都脱离不开社会机制的影响,认清现状,不无脑跟风,有意识地让自己冲破束缚才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随着有色人种地位的提升,美国早已禁止美白产品描述中使用“漂白”、“增白”等宣传描述。很多美白产品的功效表上,多写着“均匀肤色、淡化色斑、提亮肤色”等功能,在进行广告宣传时,通常也采用这些话术进行宣传,以免在售卖的时候受到种族歧视的指控。
淡斑等肤色矫正等是比较热门的产品,且容易被人接受,预计美白提亮类产品在24年全球利润达到312亿美元
图:Bioformulaselec
加上“Black Lives Matter”等社会运动的发展, “漂白综合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疗”,与肤色认同相关的运动,比如 “Black is Beautiful”和“Back to Black”,希望让肤色回归客观,不再被评判。2021年,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要求美国食药监管局FDA禁止美白产品将自己与“幸福”、“美好”等形容词相关联,以免造成肤色歧视。
不只是上个世纪的美国,在全球很多地区、很多时期,都有过关于外貌束缚与解放的经历。
如今,主流审美从“以白为美“逐渐演变为”健康美“、“自信美”,甚至你可以直接大声说“我最美”!至少就舆论来看,现在不论是白人美黑还是黑人美白,接受审美的多种可能性、接纳全部的自己、不审判他人的选择,才能更从容地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