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条件对一个国家有多大影响?我来讲讲黎巴嫩

最近正好要上线一个视频节目,第一课讲的就是关于黎巴嫩的,奈何这地方知名度特别低,一直在想用啥方式去讲。奈何突然一个叫“何以为家”的电影火了起来,一下子就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不过我们讲这个之前,要先看一下黎巴嫩这国家的国旗——

500

图 黎巴嫩国旗。

能把一颗大树,放在这么重要的东西上,最起码说明,在黎巴嫩人心中,这玩意的地位非同小可,不过这大树到底能给这个国家提供啥帮助呢。

黎巴嫩这地方,位于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中东”地区,它的邻国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500

图 黎巴嫩地理位置。

这个叙利亚,我们现在总觉得是个惨上加惨的可怜地区,其实这片地方祖上异常阔,如果我们剖析一下叙利亚的英文——Syria,你就会发现,如果加上一个A,那就是Assyria,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在人类早期历史非常有名的“亚述帝国”,这名字在圣经的创世纪里就出现了。

所以,如果我们穿越回古代,这个地方仍然被两个更不省油的国家包围着——

500

图 古代亚述、埃及的大体势力范围。

在这两个大佬的包围下,黎巴嫩地区的土著——腓尼基人,领土上是基本不可能扩张了,尤其是他们的这个领土,还异常的不好——

500

图 黎巴嫩地形。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国家平均海拔最高,也是山地最为曲折复杂的地带,适合耕种的土地非常之少。不过因祸得福,因为高山太高,西侧又是地中海,高山的融水,加上对西侧大海湿润气流的阻挡,让黎巴嫩成为一个拥有众多涓涓细流的区域。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虽然种田不方便,但是黎巴嫩却成了干燥平整的中东地区,少有的适合森林生长的区域,这才有了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被印在黎巴嫩国旗上的——黎巴嫩雪松。

500

图 黎巴嫩雪松。

按理说,大树本不是啥重要战略资源。但是对于黎巴嫩来讲,他们的地方多山崎岖,又有强敌环伺,西边的大海,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归宿了,航海总得需要船吧,造船总得需要木头吧,木头,咱家有的是啊。


500

图 亚述壁画中,他们正在运黎巴嫩的雪松木。

就这样,黎巴嫩的腓尼基人,沿着地中海做买卖,卖染料、卖石头甚至卖木头,一来二去,地中海一圈都被他们占据了——

500

图 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

慢慢的,他们建立起了上古时代第一个航海殖民“帝国”,地中海一带到处都是他们的据点,这样的行为也极大的影响到了他们西北侧的邻居——希腊人——

500

图 如今黎巴嫩的希腊的地理位置。

希腊和黎巴嫩的情况十分类似,多山少地的环境,让他们的农业十分不发达,他们利用腓尼基大佬的商业贸易,搞到了不少埃及、亚述的粮食以及好东西,逐渐发展起来。

就这样,希腊人也逐渐开始了和腓尼基人一样的航海征途,不过比起腓尼基人以商贸为主的地中海南线,希腊人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好的农耕地盘,在航海上也是见好就收,开着船到处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一来二去,希腊、腓尼基就成为了地中海一圈的“双雄”。

500

图 黄色为腓尼基人殖民地,红色为希腊人殖民地。

腓尼基人作为一个商业民族,使得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便于记载语言的字符,那些刻在石头和泥板子上的埃及圣书体、楔形文字,艺术性是不错,但是实用性是在太弱。腓尼基人改造出了一种纯粹表音又极其好写的玩意——腓尼基字母。

500500

图 腓尼基字母。

如果你看一下这些字母的名称,就应该知道它们对希腊字母的影响了。

这套字母很快的被希腊人改造为自己的希腊字母,后来又衍生出了如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ABCDEFG——拉丁字母。

当然,腓尼基字母对后来的叙利亚字母、阿拉伯字母甚至传承到东方的回鹘文、蒙文、满文的形成,这里就不再细说了,你只要知道,如今的主流文字中,除了汉字,基本都是这个系统所演变出来的玩意。

腓尼基人从一个弹丸之地,通过航海不知不觉对日后产生了这样的影响,他们更想不到的是,这个居无定所的海洋民族,把地中海看成了天下中心,于是他们就开始以地中海为核心,把世界分成了“海东”、“海北”、“海南”三个部分,有点像我们中国的九州概念。

希腊人呢,就有样学样,他们把腓尼基人对于这三个区域的称呼——“Asu-”(本意可能为日出)、“Ereb-”(本意可能为日落)以及一个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南岸建立的城市“Lbqy(元音缺失,在如今利比亚)”——衍生为后来鼎鼎大名的——Asia、Europe、Libya,也就是“亚细亚”、“欧罗巴”、“利比亚”

500

图 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在希腊人的神话中,这欧罗巴就是个住在黎巴嫩的腓尼基公主,被陌生人从亚细亚姐姐旁带到了克里特岛,最终成为了西方大陆的名称,这一点和我们前面说的故事,也是个很好的映射。

不过到了后来,无论是希腊还是黎巴嫩,都逐渐的衰落下去,反倒是他们殖民地的尸体上,两个强权开始崛起,这也就是罗马和迦太基——

500

图 罗马和迦太基。


罗马人对迦太基的称呼为“布匿(Punica)”,其实就是“腓尼基(Phoenicia)”的一个转写,两方打了个“布匿战争”,迦太基最终败北,也奠定了后来罗马的“环地中海”霸业,不过罗马人对这一区域称呼——Africa——亚非利加,逐渐的压过了希腊人的“利比亚”,成为了“海南地”的代名词。

500

图 阿非利加,本来自腓尼基人的一个地名,罗马人将之扩大化。

所以如今,利比亚也就只能屈尊成一个国家的名字了。

所以,这种所谓“亚、非、欧”的划分,本来就是个非常“西方视角”的区域规划而已,哪想到后来欧洲人新航路开辟,绕过好望角,发现非洲这么老大,等到了亚洲,才真正意识到,卧槽一个中国比整个西欧还要大——

500

叫都叫了,能咋办,谁让人家有话语权呢。不过这个和黎巴嫩密切相关的玩意,黎巴嫩人可能自己都不清楚了。

我一直都说,但凡如今能在世界版图上留下名字的国家,历史上都曾经阔过,就算如亚美尼亚、立陶宛、保加利亚这些小国,黎巴嫩也是如此,但是阔过归阔过,真正的帝国兴起,他们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罗马之后,黎巴嫩又陆续被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所轮番占领,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黎巴嫩多山靠海,大量非主流的宗教集团,都选择了这里作为最后的庇护所——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什叶派甚至一些极小的宗教团体——而面朝大海,也让他们十分亲近西方,黎巴嫩字自十字军东征起,就被看成是中东地区最后一块“基督教净土”,当成最重要的跳板。

到了近代,奥斯曼帝国解体,叙利亚、黎巴嫩一带开始沦为法国势力范围,而一些所谓的“以色列人”也开始回到这个是非之地,建立了如今的“以色列国”,啥教都有的黎巴嫩又一次成为了一个冲突的节点。

按理说,法国人让黎巴嫩独立,本来是希望能让他们成为法国在中东的一个利益代言人,并希望他们能“纯粹基督化”的,奈何黎巴嫩独立时把大量的穆斯林区都划了进来,搞得内斗不止,有不少基督徒都移民出去了,本来基督徒占多数的黎巴嫩,如今也在进一步的伊斯兰化。

虽然从独立开始,黎巴嫩的内战就没怎么停过,南边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北边的叙利亚,无数次的利用黎巴嫩互相打来打去,不过就像东亚的朝韩一样,弱小民族,也真就只能靠着这个获得一丝生机。

所以,最起码在这一片,黎巴嫩的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也才有最近那个电影中,叙利亚、埃及的难民,都会选择黎巴嫩作为庇护所的重要原因。

黎巴嫩的南侧,就是基督教的策源地,当年耶稣传道的加利利海——加百列,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讲,冒险、流浪都并不浪漫,反而是那么的不得已而为之。虽说生于忧患,但相信作为一个生命,还是希望“死于安乐”吧。

本来还想写一个关于蒙古和中国的东西,但是太久不写知乎,果然写一会就写累了。

当然,也是因为出版社建议,让我在这里给我本来出过的四本合集套装打一个广告,我在这里也放一下链接——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怎么说呢,我自己虽然对这几本书的评价并非很高,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我这几年的一个成长日记,若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和帮助,自然万分开心。

最后,还是希望我乎的各位凶猛的批评指正。虽然这破乎大不如前,但是其温暖,还是某些大众舆论场——(没敲完,就看到站内这么一广告,我还是别夸破乎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