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当前这种“缝合怪”体制,是国情的自然选择
高考神圣不可侵犯,为什么大学考试就敢水漫金山呢?_风闻 (guancha.cn)
笑,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完全在经典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范围之内
——“权、责、利不匹配,行业无法自我循环”
中国大学的学费,哪怕考虑到其填鸭教学的本质,依然是性价比极高的。
但客观上,大学的开支极其巨大,这两者之间的鸿沟,是国家靠财政在贴补。
哪怕只有30%的人口能触及中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中国依然是一项“福利”,蹭到就是赚到。
既然是福利,那总量上多少是不足的,只要能不被贪污发到目标手上就不错了。
改善性的需求,永远要交给市场。
这是基本经济原理决定的,很多人无脑将教育“无限神圣化”,好像以为把教育与金钱绝缘就能搞好。
但几十年经验下来,非市场的教育只有二极管结局:“精英而不普惠”or“低水平但普惠”。
其实还有另一个结局,但没有哪个政府会选,就是砸锅卖铁补贴高水平普惠教育。
首先是不一定补贴的起,再次无产业有教育的结果,就是高端人才读完书直接润西方,都给他人做嫁衣了。
改开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中国润美国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之所以看起来汹涌,主要原因是体系切换导致多年累积,一次释放导致的。如果不存在体系切换因素,就是今天的印度,印度大学生学而优润美都成文化了。
中国当前的政策取舍,是混合的。211以上选择“精英而不普惠”,以下选择“低水平但普惠”
因为缺乏民意的原因,中国的高等教育严禁私人资本染指高端高等教育
没问题,你做出选择,你承受代价。
那缺少的高端需求如何弥补呢?答:靠个人出资送出国外。
对于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尖端人才来说,读完博士也不过刚刚算鱼苗。
等鱼苗真的长成大鱼了,你多花点钱回购嘛。账算下来,回购大鱼比自己养鱼可能还便宜点呢。
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抨击“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深重”,我大中华自有国情在此。
中国高等教育当前这种“缝合怪”体制,是在“民意、财政、尖端、普惠”四个鸡蛋上跳舞的结果。
如果要我提点意见,我可能认为:适当给私人资本投资高端高等教育开点口子,丰富供给形态
给颟顸的公立高等教育当当“鲶鱼”,控制好这块的规模,不失为一个好的探索方向。
就留一个样板化的“西湖大学”是不可能形成实质性对公立高校的竞争压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