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比例都这样了,为什么网络舆论搞得好像女人比男人更愁嫁一样?

到现在这个年龄,我认识的朋友里也有过不少相亲的了。通过对身边朋友的小样本观察,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如果按照相亲次数以及最终结婚的比例来计算“相亲成功率”的话,那么男性的相亲成功率是远高于女性的。

从他们相亲开始来看,男性相亲的过程更像是做买卖。这次相亲没成,你问他为什么,他可能会说“她的计划是留在北京,三年内买房,而且不准备出首付,我现在存款就这没多,肯定满足不了她的需求。下次换个也打算回老家的试试看”。通过目标的不断修正,可以迅速缩小选择范围。即便不成功,几次受挫之后也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而女性相亲的过程,感性的成分会更多。用上面这个例子来说,假如某位女性是与这位男性相亲的人,相亲结束后他可能会说“现在来相亲的都是什么人啊。三十多的人了,连个首付的钱都没有,出来见面真是浪费时间,早知道我还不如跟XX晚上去逛街。下次你给我找个经济条件好点的”。

整体来说,男性对于目标对象的调整往往是动态的,而女性则缺乏这个能力。就如同去买菜,譬如菜市场的虾是40块钱一斤,而他只有30块钱,准备买一斤虾。那么,在问了几家摊主,知道都是40一斤后,男性的解决方案要么是接受40块钱1斤的现实,只买七两半,要么降低质量,看看死虾、冻虾的价格会不会便宜点。而女性则往往会跟摊主死磕,非要把活虾价格讲到30一斤,这个摊主不行就换下一家摊主讲,跟每家摊主讲价的时间可能都有十几分钟——要是最后实在讲不下来价,再看情况买点。

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男性花了3分钟时间买了一斤冻虾回来,而女性花了2个小时买了八两活虾回来——那多出来的半两,就是她讲下来的价格。

只不过,现实中,钱并不会在2个小时内贬值,但是在相亲过程中花出去的那几年时间,却是实打实的成本。很多人其实也知道这一点,然而当看到自己手里的30块钱贬值到只有20块钱的时候,很多人想的并不是那我就按20块钱的价格赶紧把东西买了,而是会觉得“我手里拿的就是30块钱,我必须买到原来价值30块钱的东西”,然后用更疯狂的砍价希望从老板里拿货。

可人家菜摊老板,也不是做慈善的。

有些女性之所以能更快的完成相亲,要么是她们本人设置了合理的目标,要么是对方主动调整了目标,让二人匹配。经过这么多轮的动态匹配之后,最后能剩下的在菜市场讲价的,也大多都是女性了。

当然,现实中的性别比决定了男性要比女性的结婚难度更大,只是大多数时候,男女对结婚的担忧是不一样的。在对市场价格有比较合理的认知的前提下,男性不结婚的原因大都是没钱买菜,而女性难结婚的原因则往往是明明都已经到晚上了,菜市场都没几个人了,眼看不处理菜都要烂在手里了,却依然坚持按照早晨的价来卖。

而体现在现实中,你只会在菜市场见到剩下菜卖不出去的老板,却见不到买不到菜的顾客——真没钱的人,他一开始就不去菜市场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