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娃谁带
这几年走低的生育率已经引起了大量关注,一些人在质问为什么年轻人都不生孩子了,另一些人则回答到房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怎么生孩子。除了三座大山之外,还有人把生育率下降归为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性别对立、消费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等问题。这些看法不能说不正确,有些确实有着一定的因素,但是在我看来现在生孩子最大的的问题还是在于,生了娃后娃谁带?
经常生孩子的朋友都知道,生娃容易养娃难。人类幼崽在婴幼儿时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最好是24小时都有人能响应人类幼崽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一些老照片时妇女们经常把婴幼儿背在背上下地干活。不是她们母性爆发一分钟都舍不得离开孩子,而是孩子必须得有人时刻留意照顾着,而下地干活时如果没人照看孩子那不就得背身上了?你看那祥林嫂就是个典型,一个没看好孩子就被狼给叼走了。
而这个情况放在现代社会一样成立,现在日托班收孩子的起始年龄是18个月,孩子到了18个月有一定的意识了勉强能自己走路了算是好带点了。但就算满了18个月准点送托班,那么小于18个月的婴幼儿还是必须得有人时刻照看着,哪怕晚上睡觉也得有人陪着。由此也就带来了生孩子后最大的一个问题:孩子谁来带。
越小的孩子越不好带,在刚出生的时候尤其棘手。新生儿每两三个小时就要喝奶一次,这个每两三个小时喂奶一次是贯穿整个24小时的,属于到点了孩子就算没哭也得给他按时喝上,而如果孩子哭闹起来了更得喂上。而带娃本质就是一份“007”工作,还是全年无休,而且需要一个成年劳动力被完全捆死在上面。哪怕孩子大了些到了周岁左右了,依然是一个成年劳动力完全被捆死在娃身上的情况。于是问题就来了,生出来的娃谁来带?而且这是个非常耗精力且非常辛苦的活。
就说前一阵子我临时接手带了一天娃,带娃睡的一晚上娃一共哭了三次累计一小时,半夜睡不着爬过来薅老父亲头发一次,早上六点就开始在床边瞪着大眼睛想要喊我起来玩。一套下来老父亲早上去上班时已经是死鱼一条的状态了。这还没算给孩子做辅食、喂奶、喂饭、洗澡、把屎把尿等了。此前月嫂阿姨走了后我们不自量力的试图自己带娃,结果夫人直接腰椎间盘凸出,为了保命赶紧摇人。
一早睁开眼就看到人类幼崽已经起来了并且瞪着大眼睛看着自己,对父母来说多少也算是一种惊吓了
别看娃白白嫩嫩,那全都是人力物力伺候出来的
就拿我这刚当了一年爹的人来说吧,我要上班肯定是带不了娃,夫人产假结束了同样也带不了娃。那么常规操作让家里老人来带呢?娃的爷爷奶奶一听要带娃仿佛要了他们的命,连连说自己身体不好掏钱可以带娃不行,每月掏出养孙子的钱后飞快溜出去全国各地旅游玩。而娃的外公外婆呢?一方面他们不在本地,另一方面在外省的外公外婆还得上班呢,班照上狗照溜还要给流浪母猫坐月子,外孙就更没空带了。上次计划实验性的让外婆来帮忙带娃一周,结果到第三天就母女两人吵得天翻地覆,以老丈人连夜驱车上千公里把丈母娘接回去告终。最后掏出养外孙的钱后开开心心带楼下母猫做绝育去了。
你说这种情况谁来带呢?别说让老人带了,现在江浙沪老人那可是宁可自己出去玩也不想留在家里带娃,毕竟现实就是谁带娃谁受苦,我也理解。既然两边家长都“出钱不出力”,那我也只能用钱来购买劳动力去请育儿嫂了。就算两边老人主观意愿上乐意带娃(听说北方的祖辈更乐意带娃?),那万一身体条件不允许呢?带个一个月身体吃不消生病了呢?这都是问题。因此每当有人问我还准备生二胎不,我直接表示:谁要我生谁来带娃。
全家带娃意愿最高的还数娃的猫妹妹
有过来人说自己当年条件更差,不也把娃给带大了,现在条件更好有啥带不了的。嗯,这个吧时代变了带娃的情况也不一样了。就说养猪吧,当年养猪可是农村里弄个猪圈割猪草喂泔水就行,现在养猪能这样?像样的养猪场不还得整上环境系统、防疫措施,照着点打疫苗。在严格消毒的同时还要严格把控饲料和用药,不然监管部门分分钟钟杀上门来。养猪都如此了何况养娃?时代早就变了。
现在养猪可是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
文中所说情况让我明白现在90后为什么不愿意结婚、生小孩了,除了高额的房价,生孩子的问题原来和90后父母辈也有很大关系,作为80年代出生的我,我父母60岁左右时,有时间、有精力,他们还是很喜欢帮我们照顾孩子,甚至你不让他们带,他们还不高兴,觉得让他们无所事事,所以很感激爸妈他们帮助我们照顾孩子。
看样子90后的父母辈与我们80后父母辈对家庭观念差别很大,以前有报道调查说,一般高知家庭,老人通常愿意帮助小孩带孙子,反而一般平民百姓家庭,老人总觉得自己受了不少苦,通常不愿意帮忙带孙子,现在看来这个调查报告在胡扯,个人觉得还是主要和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家庭观念关系更大,因为我爸妈就是没有退休的平常百姓,而作者的父母是有退休的相对富庶家庭。
最后问一句,你媳妇是不是少根筋,好不容易让丈母娘帮你们带孩子,还跟自己妈妈干仗,和老人一起生活,肯定许多生活习惯、细节不一样,这下子好了,直接让老人家有理由不帮忙带孩子了,在这个问题上委曲求全是底线,嘴巴甜美才是根本之道。
当然,在大城市养孩子的成本确实高,比小城市更辛苦。光是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就够花时间的了。
还有,我身边的朋友养二胎的还有一种,就是孩子特别省心,没生过什么病,成绩也好,基本不用担心未来上不了大学的问题。家里条件也还行,这样的情况在中小城市养二胎的比较多。
当然,如果有个老人能在上幼儿园之前帮把手,当然是更好的。
不信?
回家去问问父母那一辈是如何结婚带娃的?
再问问爷爷奶奶那一辈是如何结婚带娃的?
我记得我是出生在大杂院里的。
父母结婚根本没房子,亲戚找了点砖头在院子一角自己盖了一间房子,就能摆下一张床,做饭都是在门口垒了一个灶。
我从小就在这个大杂院里跑闹嬉戏,一直到上小学。
大杂院其实很艰苦,整个院子只有一个水龙头,大家每天都排队打水洗漱。
整个院子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大家每天都排队上厕所,夏天臭冬天冻。
小学时住上楼房了,那时的楼房没有暖气,自己烧煤炉土暖气,我天天拎着一桶煤渣子上下4层楼,再跑几百米倒到公共垃圾堆里,沉啊。
从小睡在厨房里,搭一块木板就是床,每天早上自己热点剩饭吃,自己走着去上学-----我就是这么长大的,也没感觉有多苦。
到我长大工作后,谈好了对象要结婚了。
父母给提供了一间小楼房,一室半厅。
等到我孩子出生了,我就只能在半厅里搭了张床睡了好几年。
再后来,搬去跟父母住了。
再后来,父母退休了,在远郊买了房搬去住了,我才有了自己的卧室。
你看,我活了快40年,才拥有了自己的卧室。
但问问祖辈的生活,那更是苦难,鬼子打来了,要逃生,生活都是劫难,吃不饱穿不暖,生了5个孩子,夭折了2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背景。
我父母的背景是他们的父母,我的背景是我的父母,我是我孩子的背景。
这生活的苦是一代一代的慢慢淡了,大部分人都是一代比一代富裕了。
人嘛,越富越刁,不是不能承受苦难,而是根本没有见过苦难,根本没有被苦难考验过。
其实我们跟父辈祖辈们是一样的,都是中国人。
只不过他们没有选择,必须把这苦难当成菜给嚼了咽下去;我们这代也没有选择,必须把生活的苦当成生活的甜来过;不过我们的下一代算是生活开始甜了,这到养刁了,什么都刁,吃喝刁花费刁打扮刁活着刁工作刁,玩着电脑手机网游剧本杀成天吃吃喝喝搞社交刷视频,借钱透支超前消费月光族啃老族,吵着没房没车没钱不结婚不生娃-------
扯淡!!!!!!
就是养刁了,花着父母的钱不心疼,没吃过苦也不会吃苦。缺乏苦难的磨练,缺乏过苦日子的能力,温室里的花朵-----
我这代人好歹还是在穷困里泡了半辈子的,见过穷才懂什么是富,尝过苦才知道什么是甜,经过难才明白什么是易,能上能下,能穷能富-----
我们的下一代的苦是什么?没钱享受了叫苦,没钱买手机了叫苦,没钱买大房子了叫苦,没钱喝咖啡了叫苦,没钱高消费了叫苦-------
这个问题,目前无解,越富越刁,越穷越坚,饱食终日者不懂什么是饿肚子,被别人背着的人不懂路上的荆棘扎脚,这是人的本性。
要不,我们放放手,不给钱,给点苦头,让这些花朵们去经历一下狂风暴雨的摧残,这样他们才懂什么叫珍惜!
这话说说也就得了。想想父母当年是怎么养活自己的。父母当年穷,那可是真穷。尤其是农村的父母,能够彻底吃饱饭,也不过就是最近三十年的事儿,那时候都能养活孩子,现在随便干点啥都比那时候强,反而养不起了?
说白了,无非就是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还需要人照顾呢,所以抱怨没钱养不起。因为孩子可是超级的吞金怪兽。
但现实就是,哪个父母不是节衣缩食的养育孩子。我见过多少身价千万的人,就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早上通勤时间短一点,放着远郊的别墅不住,一家四口就挤在六十平米的学区房内。父辈就能做到,我们就做不到么?
人生下来,不是光来享福的,还有很多义务要承担的。老想着今天先爽完再说,那不成了小学课本里的寒号鸟了。现在时代发展这么快,不想着未雨绸缪,总想着先爽够再说,那未来什么结局,还用想么。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转自公众号:陈思录
当然,在大城市养孩子的成本确实高,比小城市更辛苦。光是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就够花时间的了。
还有,我身边的朋友养二胎的还有一种,就是孩子特别省心,没生过什么病,成绩也好,基本不用担心未来上不了大学的问题。家里条件也还行,这样的情况在中小城市养二胎的比较多。
当然,如果有个老人能在上幼儿园之前帮把手,当然是更好的。
我心再大也轻松不起来,因为昨天我娃也高烧了。
不过从我自己和身边的人经验来看,家长更多的是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求知欲。至于具体到某一题应该怎么做,尽量不要去教。让他自己想,最多给个提示和引导。
一般在小学阶段,只要上课的时候能集中注意力,认真的完成作业,再增加一些阅读量,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能接受,自己再买点启发思维的趣味数学之类的书让孩子每天做2-3题,就够了。
现在的孩子其实都非常聪明。很多时候成绩不好都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不要参照西方思路。目前确实是家庭承担了养育子女的全部责任,承担困难影响生育愿望。为什么不针对这个症结提建议?
物质生产和人类延续的生产同样重要,物质生产有国家和企业给报酬,人口生产呢?现在除了家庭承担外,还有一个就是企业承担,比如孕产期的女工负担是企业承担的,造成企业招工对女性的诸种限制。
如果承认两类生产同等重要,解决方案呼之欲出。为什么不把生孩子当做一种正常生产行为,而要家庭和企业承担这个压力?
生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那么国家承担责任,一旦妇女进入孕产期,国家发放“工资”,其实叫孕产资更合适。
比方孕产期间,以怀孕四个月(也可探讨,比如脑力劳动以8个月)为标准,企业不再承担相应责任,也可以视情况决定不再保留岗位。由于有国家给的比如5000元孕产工资兜底,女性可以休养保胎,生育免费,诞下健康宝宝开始领抚养费,比如一个孩子一个月1000元,要优育者自己承担溢出部分。
生育后半年或一年减少或不发孕产工资,鼓励再就业。现在企业其实对已育女性没有歧视。第二个孩子国家可以给1500元抚育费,视为鼓励多子,第三个同样1500元,第四个不再给钱,要计划生育。
这个钱不超过国家财力,长远看减轻财政压力,因为多子部分三十年后就能补上养老资金不足缺口。
育子也要社会化,多办幼儿园和托儿所,优先招聘已生育妇女。女性重新获得工作,不得冲减育子费,直到18岁。
由于部分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国家可以相应倒逼企业提高在岗工人工资。只要承认养孩子也是一种有效益的劳动,也应获得工资,那就都理顺了。国家承认养孩子是社会需要,提供工资,那么家庭压力就小了,企业完全没压力。生育率达到人类正常延续需要,一举多得。
在我看来他们忙活了大半辈子有充足的理由享受刚退休时美好的时光,作为子女我也真心希望父母能在有精力出去玩的时候玩个痛快玩个够,真要等过几年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后悔没趁着前几年身体好时出去玩那可就追悔莫及了。而且长期出去旅游到处玩心情好身体也自然好,我爹说是六十来岁,那精气神说是五十出头都有人信,我老娘也是,现在整一个就是容光焕发。他们爱出去玩,身心健康,反而给我省了事了。
而且我认为父母并没有必须要给我带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乐意带那最好;他们不乐意带选择掏钱补贴我感谢他们;就算他们既不出力也不出钱,我也会想办法把娃带大,穷有穷的带法嘛!
所以我和我夫人的态度很明确,长辈乐意带娃那再好不过,如果长辈不乐意带娃那我们自己带就是了,也不勉强长辈。就身边的例子看下来,长辈不乐意或者没能力带而强行让长辈带娃的话,往往就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而且带娃毕竟是个非常磨人的体力活,如果因此弄得本来身体就不好的长辈病倒了,那就更麻了,总得陪长辈看病吧?总得照顾生病的长辈吧?娃没怎么带反而搭了个人进去,得不偿失啊!更不用说和长辈在带娃理念上产生矛盾的话,又是鸡飞狗跳。
因此,我和我夫人对长辈不带娃真没啥意见,尤其他们已经掏钱出来了,既解决了带娃的劳动力问题(花钱请阿姨)也避免了长辈带娃会产生的矛盾(我们说啥阿姨就照做),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