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并不少见,《再见李可乐》做出了新意

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看法。

以动物为主题的电影有很多,它们都发挥了动物的一个特性,那就是比人类坦诚得多的内心表达。通过人与动物的交流,反衬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复杂性。强调人与动物的坦诚与真挚,放置在复杂的人际世界之中,以动物突出“人间自有真情在”,是标准的套路。

相比之下,《再见李可乐》则做出了更多的表达,它以人和狗狗的坦诚关系作为基础,引导出的是家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它发挥了狗在表达感情时真诚与沉默的特点,利用了狗对主人的陪伴属性,将它直接对等到了父亲的身上。对狗狗特质的先天认知,有效地引导出了观众对父爱的感受力,而二者的爱意表达方式又存在着确实的共性,进一步加强表达,由狗狗的陪伴将这种父爱环绕在女儿周围,沉默而持久。它真正的落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同时又没有让狗狗成为单纯的背景工具。

作品以狗进行直观的人情展现,强调了不亚于狗狗真诚的人心--它只是被生活遮掩了起来,封闭在每个人的心中,需要以另一种形式来完成未竟的“父爱”,再次唤醒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认知,敞开心扉。它关于动物,父爱即以动物再现,又独立于“人际”,母女之情便更多集中在二人关系的内部。

在电影里,狗狗可乐实际上成为了父亲的代言人,帮助女儿逐渐恢复了与他人之间真情的体验,重建了温暖阳光的人际关系,而这也带来了影片的核心主题:由狗狗体现出的沉默父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狗与人,人与人,两种关系就此实现了一种同步的推进。女儿与狗狗的感情逐渐深化,而狗狗作为父亲的代言人,也意味着女儿对父爱的再体验。

更重要的是,从父亲的沉默之爱出发,影片引出了女儿对身边所有人,以及自己生活的态度。此前的女儿有父亲的默默付出,帮助她获得了积极向上的生活,这是沉默如山的父爱体现,而当她失去了父亲的时候,与周围一切人的关系都出现了恶化,需要狗狗带来又一次的沉默父爱。而这一切的目的也不仅是修复现有生活,而是帮助女儿走向没有父亲的新生活,这种不解释或宣言的自我牺牲恰恰构成了沉默父爱的升华表达。

影片让养狗成为了父亲对女儿愿望的另一个许诺。因此,狗狗的出现实际上就成为了父亲对女儿愿望的达成,将父亲的存在感直接带入到了他去世后的每一个段落中,潜移默化地以自己的父爱影响着女儿,帮助她迎接新的生活。在影片中,狗狗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对父亲的闪回,正表现了女儿被唤醒的父爱,并随着获得生活上的激励与改变。在影片之中,父亲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帮助女儿完成对她的许诺,包括已经无法亲身前往的西昌,也以某种形式得到了实现。

电影非常巧妙地借用了狗狗的特性,将它植入女儿和各个人物交往的段落之中,一方面促成了她与其他人的关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消除了因父亲去世而闭塞起来的内心障碍,一方面也在表现着它与父亲极度接近的沉默风格,非常细致地再现了父亲曾经所做的一切。

在狗狗刚刚到来的时候,女儿和母亲的交流完全停留在了互不理解且拒绝交流的状态之中。母亲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必须卖掉房子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希望给母女俩的生活翻篇,而女儿则拒绝接受父亲痕迹的消失,否则他就是真正的“死亡”了。母女二人的做法其实都有道理,但作为润滑剂的父亲已经故去,导致二人再也无法坦诚地交流,女儿的做法只能是非常极端的,将所有来看房的买家全部赶走。

这也构成了电影的一条情感主线,即因父亲死亡而产生的母女误解。母亲不希望父亲痛苦地活着,选择了拔管,而女儿则就此将母亲看成了杀死父亲的凶手,只希望将父亲的一切从生活里抹除。母亲选择了“往前看”,而女儿则一直停留在父亲离世的瞬间,而这个父亲构建起的生活也必然因他的缺席而充满缺陷。

而母女的第一次转变契机,便来自于狗狗的推动。当母女二人面对停电危机的时候,狗狗先是大声咆哮,提醒二人注意漏电,随后又关闭了电闸。在狗狗的推动之下,母女久违地拥抱在了一起。而在此处的闪回画面中,女儿回想起了父亲曾经解决停电的细节,他并没有表达太多,只是微笑着用手电筒照了照她。这种沉默的父爱在相同的停电段落中得到了再现,狗狗无法说出人言,只是凝视着拥抱在一起的母女,或者趴在地上。由此一来,狗狗与父亲的关系就得到了非常具体的表现,有着同样的沉默,也对女儿做着同样的付出。

随着影片的发展,狗狗与母女关系的交互作用变得更加丰富。首先,它表现了母女因父亲故去而产生的隔阂。女儿学习不佳,母亲只能选择把狗狗送出。对女儿来说,这是母亲又一次抹杀她生命中的重要存在,此前是父亲,如今变成了狗狗。而从母亲出发,这个行为则出于良苦用心,为了让父亲解脱、女儿考学,却没能达成相互之间的理解,按女儿的话说便是一根刺。随后,狗狗也成为了母女二人对这个误会的开解契机。在女儿的自白之中,我们看到了她对母亲的猜测,不知道母亲在拔管时是不是也会感到难过,这一点随后得到了狗狗的验证:狗狗被偷走,母亲不惜一切代价地夺路飙车,只为了将它追回来。在狗狗的身上,女儿达成了与母亲的关键开解,她意识到母亲并非不痛苦,一切的放弃都出于被迫,对狗狗和父亲都是如此。

进一步地说,父亲的离世在各种方面都造成了女儿生活的缺口,并由狗狗的出现而潜移默化地修复。女儿学习不佳的原因正是父亲的离世,而与父亲的承诺才是她考学的动力。而狗狗则成为了她继续考学的契机,否则母亲就会把它送走。而在备考和报志愿的时候,女儿也始终都在狗狗的陪伴之下。而在爱情方面,父亲的离世让女儿完全磨灭了对美好感情的期盼。面对着曾经热衷的滑板,她兴致全无,也丧失了和同龄人的热情相处之心,看着阳光的男生却没有什么回应。甚至在二人已经初步建立了好感的情况下,她依然会在听到男生的随身听时,回想起父亲出事时的一幕。而在狗狗的润滑下,二人的感情才逐渐升温。一直到最后的婚礼,狗狗完全站到了父亲的位置上,代替后者出息了女儿的幸福时刻。

当然,以狗狗作为父亲的身份出发,本片也有着父女关系的更多时刻。例如,狗狗看待女儿男朋友的态度便完全是父亲的状态,所有父亲初见未来女婿都会流露出下意识的敌意,狗狗不能一脸冰冷,却可以扑倒对方,并始终盯着二人,生怕自己女儿吃亏。而在母亲再婚的时候,狗狗的内心传达则更为丰富,先是与女儿同仇敌忾,扑倒了再婚对象,随后却表示出亲昵,这显然是对女儿的又一次暗中告知:母亲的再婚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支持她,无形中消除了女儿在未来生活中的又一个隐忧。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我们看到了狗狗与父亲带给女儿的最终开解,这也是母女关系的完全改变。女儿一直停留在父亲离世的缺陷与困境之中,而狗狗的出现以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进行了弥补,让一切都恢复到了父亲在时的状态。除了母女关系、考学目标、兴趣爱好,还包括了很多更细节的部分,如菜品味道的秘方,也由狗狗在不经意间告知了家人。

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狗狗代替父亲的一种告知:即使没有我,你们的生活依然可以继续下去,要相信这一点并向前看。女儿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最关键的便是亲情寄托对象的转移。在一家三口之中,总有一个家长要承担这个角色,一开始是父亲,由他来搭建母女的桥梁,而母女之间的距离则相对较远,这也造成了父亲离世后的母女隔阂。在影片的结尾,母亲终于在最终的误会开解中成为了女儿的寄托,同样源于狗狗的助推。电影精心设计了这个部分,狗狗的重病成为了父亲离世的再现,此前它导致了母女的隔阂,这一次则是开解,女儿看到了母亲对狗狗的付出,也看到了父亲离世后母亲传达思念的信息,与她的行为和心痛完全一致。

母亲并非不痛苦,母亲只是选择向前看,女儿意识到这一点,方才与母亲形成了最密切的情感联系。而她这一次能做到的前提,正是狗狗对“即使没有我也可以”的传达,这其实也正是沉默父爱的又一种深层表现,父亲的灵魂看到了母女的现状,借狗狗之身给出了自己最后也最大的一次“助推”,帮助女儿向前而去,奔向没有自己的美好生活。它的“离去”与女儿生活圆满在时间点上高度吻合,不仅是母女关系,也包括了爱情和事业,正是对其良苦用心的表现,最终促成了女儿的又一次滑雪,在她眼中的阿勒泰不再是父亲出事的场所,而是自己一人也可以滑下去的新生,与父亲与狗狗挥手道别。

这一切只有行动而没有宣言,这也由狗狗无法说出人言的特性而得到了具体的展示。而在结尾的回溯中,我们得以从狗狗的视角重看一遍,这无疑给全片中狗狗的沉默赋予了更明确的情感内容,将它背后的沉默父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并不少见,《再见李可乐》无疑做出了新意,它既以狗狗而动人,同样传达了人的深厚感情。动物和人不仅有交互关系,其本身更是父亲的化身,并充分发挥了狗狗与父爱对接的坦率、沉默特性,将影片落在了父亲为代表的家庭亲情之上,也关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