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升即走”在美国行得通,在中国行不通?

【本文由“大道沧桑”推荐,来自《青年教师,做不出成绩就滚蛋?》评论区,标题为大道沧桑添加】

其实可以分析得再深入些,为什么“非升即走”在美国行得通,在中国行不通。

因为美国施行“非升即走”有个前提,即各地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基本上同质化,差异不会太大。常春藤大学和各州的社区大学的科研、生活条件会差得很多,但同各州排名领先的私立大学可能就差不了多少,而各州排名领先的私立大学可能也就比领先的州立大学好一些,但也可以接受。比如爱达荷州,基本上没什么人,全州不到200万常驻人口。但如果去不了哈佛,要是能在U. Idaho任教也是不错的机会。州立大学的科研、生活条件可能差一些,但消费水平也低,住得舒坦,同常春藤大学相比各有所长吧(Trade-Off)。

就美国来说,年轻教师走学术道路就是要在各个学校间转来转去,尤其是职业生涯开始阶段。在一个学校干得好的,合同到期后可以留校,直到拿到终身教职,或者去更好的学校;干得不好的就去差一些的,看下一个合同期内能不能干得好一些(或者运气好一些)。由于科研和生活条件的基本同质化,年轻教师承担的风险较低,虽然收入不高,但保证社会地位和较体面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当然,美国的学术界也讲人脉、师承、圈子,不过暂且不讨论。

咱们清北的科研水平和待遇,各地省属大学肯定没法比,年轻教师必然希望卷一下,卷得越高越好。但如果没卷上去,也很难去各地省属大学。年轻教师就有可能失去社会地位和较体面的生活,进而挫伤科研积极性。这是最大的风险,也是造成师资浪费最大的漩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