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不寒碜,但这种做法挣钱,很寒碜。而这么做了,连个批评都听不得,更寒碜
【本文来自《如何看待浙江宣传发文《恶评主旋律电影的到底是哪些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中国,如果给主旋律下一个严格定义的话,只有各地党委宣传部门以及政府作为出品人的才能作为“主旋律”。其他的,任何以国营或民营的影视公司或其他资本为出品方投拍的作品,本质上只能叫“来让我蹭一蹭重大题材热点”——他们都只不过是与其他电影无异的商业电影。
《长津湖》、《战狼》、《志愿军》、《我本是高山》都是这样的作品。用一句难听的话说,就这样的作品叫主旋律,他们有正经“编制”么?
在当下的中国,真正的主旋律影视剧,反而不会引起那么大争议。因为党委、政府投拍的主旋律,核心的出发点是满足宣传需求,所以这种主旋律作品往往会比较无聊,说教气息也会浓一点,影响力不会太大。但是,类似《长津湖》、《志愿军》这种,之所以能引发争议,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两面不当人。
简单一点来说,真正“主旋律”的无聊,是因为这类剧的出发点就不是商业利益,但各类商业电影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盈利。既然是为了盈利,那么就必然要在情节、人物等方面做出很多迎合市场需求的改编——这种改编往往是创作者自己认为的“卖点”——这些改动往往可能会突破一些观众能接受的底线。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明里暗里打着主旋律旗号,但本质是商业电影的作品,就会经常遇到这种争议。因为商业电影的出发点是尽量覆盖更多的观众,但对这类题材感兴趣且有知识储备的“核心观众”会对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就如在《长津湖》、《我本是高山》等作品中,如果一个人对志愿军、张桂梅毫无了解,他只会把电影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只有原本了解志愿军、张桂梅的人,才会对作品提出激烈的批评。
但无论如何,说到底,不管各种电影如何往自己脸上贴金,他们都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商业片,并不是套了个题材的帽子就批评不得。何况,这些商业片基本都是贴着主旋律的皮,通过疯狂魔改行商业片之实,就这个又当又立的做法,就足够让人恶心。
挣钱,不寒碜,但这种做法挣钱,很寒碜。而这么做了,连个批评都听不得,更寒碜。
热门评论 1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那是宣传毛泽东思想光辉的
你看有没有人看?
那是宣传毛泽东思想光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