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生战争,文科生能做出什么贡献呢?

下面一群人举例子举的火热,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都在拿日本和德国举例子呢?或者说,为什么他们总爱拿战败国举例子呢?

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这些国家证明了文科没用,不如说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这些做法,证明了这些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如果他们津津乐道的东西是真的话。

说句难听的,就算是在古代,稍有点见识的军阀都知道想要称霸一方,除了工匠和士兵,还必须得用读书人。为什么要用读书人?因为战争的本质是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想要高效利用自己辖区内的资源,就必须建立高效的行政系统,这需要很多很多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现代战争期间,还需要很多其他组织的运转才能保障战争的继续——如开展各种募捐的慈善组织,销售债券的金融组织等等。

大秦之所以能横行天下,除了一群虎狼之师,还有建立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基础上的高效的郡县制。无论对秦国的制度有什么样的微词,但是各种考古证据都表明,秦国在后期所建立起来的高效的行政体制以及基于此而培养的一大批“吏”,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的。

就算是在军队内部,现代军队中也有大量的文职岗位。在我军的战争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些大战中,在阵地即将失守的时候,各种文职人员、机关人员会组织最后的预备队进行作战。为什么要等到其他部队都差不多伤亡的时候,才组织这些人员上战场?因为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勇武,而是整支部队能否贯穿统帅的作战意志。这个过程,依然需要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的保障,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会操作机器就能学会的。

B站UP主唠点历史,曾经在一起内容中,以《六韬》中记载的当时作战参谋部的架构与今天的各项岗位作类比。虽然古今之间的军队参谋部差别较大,但大体架构还有很多共通性。在这个组织架构中,按照今天的专业需求来说,左侧除征兵外,基本对应的是“理科”专业的需求,右侧除了工程、军医有专业要求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在“文科”大类下的专业进行选拔。

500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参谋部只有左侧的人,而没有右侧的人,这仗打赢的可能性有多大?

顺着这一点来说,其实你也会发现所谓“理科造机器,文科上战场”的说法,其实根本上源于很多人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压根不了解。甚至,这种不了解都不只是体现在战争这种大的东西上,就连就业这种小的方面,很多人也都不了解。

比如,一说进互联网大厂,很多人首先想的就是“程序员”。当然,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程序员这类技术人才是必须的,是企业运行的技术保障。但是,在任何一家大厂里,技术人员都是很少的一部分,营销、品牌、行政、公关、HR……这些技术型和非技术性的岗位合在一起,才能保障一家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大企业运转起来。在这个角度上,如果真以进大厂为目标,并不见得一定要读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在此,也提醒一部分理工学科的学生和从业者,千万不要有“我只要做好技术,就可以XX”之类的想法。即便是再强调技术的企业,在技术之外,也都需要其他各种能力才能吃得开。当然,走纯技术路线也没问题,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肯定也会有高收入,但不要指望通过纯技术能实现“阶层”的改变。这一点,很多工作多年的人都会有感触,只是对于很多学生或者是刚工作人来说,往往出于对“技术”的自信,会忽视这一点。

回到问题本身,关于文科生能做什么的问题,其实不必纠结这种问题。在现代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面积上战场,基本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韩国、以色列、乌克兰这种,需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动员,这种情况下你学什么专业与上不上战场关系不大,韩国、以色列也没说学了理科就能免服兵役、免上战场。

另一种,则是通过半强制性的方式让人上战场,这个时候决定一个是否上战场的并不是读了什么专业,而是专业水平。这个具体的表现爱你局势,在战争年代,因为经济受影响,工作岗位数量下降,文科、理科岗位都需要人,但只需要一部分人。那么,那些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想要讨碗饭吃,就会发现部队可能是个还不错的选择。

遇到第一种情况,你学什么专业都用,遇到第二种情况,决定因素则在于专业的能力。而如果你真的以“上战场”为目标,那么看着上面贴的那张图右侧的岗位,看看自己适合做哪个,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可以了。

至于说张口就是“文科没用”的,只能说很多人的见识还比不过千年前的军阀。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