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作为“老朋友”,曾如何影响过历史时刻

基辛格去世了,一百岁。

一篇之前的文: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到底促成过什么?

半个世纪前,1972年2月21日-28日,尼克松访华,众所周知。

这个传奇握手,许多人想必都看到过。

我自己读中学时历史课本上,用的就是这一幕。

这照片是已故的杜修贤老师拍的,传奇时刻,完美截取。

尼克松前来递手的动作,总理不动如山的持重,恰到好处地体现。

500

有趣的是,关于这个瞬间,如果用英文搜索,更容易找到的,是另一张照片。

那是美国的布莱恩·舒梅克拍的。

大概英语世界的人,更熟悉的是这一张。

500

聪明如您,一定看得出这两张照片,体现出的风格和姿态不尽相同。

走来递手和站稳了握手,体现的态度是有细微差别的。

选哪张,也是大学问。

1954年日内瓦,美国的约翰·杜勒斯,出了个臭名昭著的“不许握手”主意。

这货到日内瓦不久后就走了,留下副手沃尔特·史密斯给他擦屁股。

史密斯没杜勒斯那么臭硬。据说他遇到总理时,还和总理聊了几句,还用肘轻碰了碰总理的手臂——不许握手,没说不让碰手臂吧?

这算是个相对圆融的做法。

这个握手问题,曾困扰过基辛格。

基辛格早年不发达,据说白天在小商店记帐,夜间在纽约市大成人班的会计专修科上学,二战后领了退伍军人奖学金,才从纽约市大,所谓“穷人的哈佛”,真去了哈佛读了博士,之后1968年成了尼克松的顾问。

1970年代,尼克松想一切法子找机会谈时,基辛格想起当年的握手风云,一度挺紧张。

1971年夏天和秋天,他两次秘密来访。

他在自传里提到过,见总理之前,他辗转反侧,就怕:

“万一我伸手,他不伸手,如何是好?”

结果他初见总理,总理很潇洒地跟他握手,从此基辛格才放了心。

——据唐德刚先生说法,总理在见基辛格前,连其博士论文都看过了……

500

尼克松也是知道杜勒斯当年那不握手的破事,为害甚大。他在回忆录里写过,他和基辛格也为握手想了许多。反正就是要主动热情。

按HR哈尔德曼的说法,当时尼克松指望,“摄像头越多越好。”这话苦了美国ABC那边。

据说他们准备了25吨重的器材,来跟美国播回这一切。

照片毕竟只截取瞬间。当时的情景如何,我做了个gif,如下。

大家可以感受下当时的情景。

500

尼克松算很积极热情了:下舷梯后远远张手,一路过来,握上。

舒梅克拍的那张,是已经握上手了,是个结果。

然而没啥动态,也很难体现出,尼克松(和基辛格)当年为了跟总理这一握,如何辗转反侧。

杜修贤老师拍的这张,就完美捕捉住了动态,把尼克松在这件事中的主动找握手的劲儿,展现出来了。

我觉得,这两张照片的区别和选用,其实也可以体现出,对50年前这件事的不同角度和看法。

即便是同一件事,截取不同的历史瞬间,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另一点启示:

别把事儿整太绝,别真魔怔了。时势会变的。像杜勒斯当年自己真情实感撕破脸皮,他是撒泼打滚爽了。但时势变化,过了十几年,基辛格和尼克松还得给他擦屁股,担心握手的问题。

当然,终于手还是握上了。

时间一拉长,也很容易看明白:

不同年代,友谊和仇恨的大论调,也会随着时局不同,或隐或现。

一切都是会变的。

毕竟半个世纪前的握手与今时今日的局势,也翻了个个儿了。

毕竟哪怕是同一个历史瞬间,不同角度记录下的照片姿态,都可能不太一样。

基辛格如今去世了:半个世纪前,他间接促成了那次历史性会面。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去年今天,基辛格认识的另一位老人逝世。那位老人去美国时,基辛格曾接待过他。

他们都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过去几十年,许多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因他们而改变了。

这就很了不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