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中間走廊
作者:張志剛,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全國政協委員。
一帶一路与中间走廊,多点多线与全线接通,地理“相通”与各国“融通”,大家一起大有作为。
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堡機場,看其規模和運作,已經可以感受到土耳其在地區內的戰略地位,土耳其的戰略要衝位置,就決定了它的戰略價值。
土耳其過去一直對一帶一路倡議都表達出積極進取的態度,是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必然是加強歐亞兩大洲的整合,各方面的「相通」,會令到土耳其這個處於縱橫兩個方向的交疊要衝位置只會更形吃重。
伊斯坦堡機場的成功,已經見證了土耳其在地理上的樞紐地位,如果歐亞大陸的陸上運輸進一步整合發展,土耳其環抱黑海、愛琴海和地中海的地理優勢,海陸聯運結合必定會把這優勢進一步提升。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執政超過二十年,第一次訪問中國在2012年。換言之,在埃爾多安擔任總理的前十年期間,他都沒有到訪過中國。而2012年的訪問,不止是埃氏執政十年的首次訪問,也是土耳其總理27年來的首次訪問。由此可見,當時中土兩國的實際關係是處於何種狀況。
土耳其國土橫跨歐亞,但心態上定性自己為歐洲國家,並一直全力爭取加入歐盟。所以土耳其政府,包括埃爾多安本人的眼睛,一直是向北望。
直至「入盟」無望,土耳其才開始東轉。
埃爾多安在2012年之後,就接連訪問中國,在2015年、2016年官式訪問中國之後,再於2017年5月來華參加G20杭州峰會,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高調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各項計劃。
「中間走廊」被視為埃爾多安其中一項重點工程,在今年年中,埃爾多安會見時任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時,特別強調會加強「中間走廊」計劃和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並且提出希望為這對接而成立的高級別工作組工作會議盡早召開。
「中間走廊」是土耳其在15年前提出的「跨裏海東西中間走廊倡議」的簡稱,這條由鐵路和公路組成的運輸貿易路線由土耳其始發,經格魯吉亞、亞塞拜疆,穿過高加索地區,以火車渡輪跨過裏海,再穿越中亞,並以中國為終點站。
這和習近平主席之前提出的「跨裏海國際運輸走廊」是互相呼應,甚至可以在某些地域上重疊共通,成為兩個項目的共同計劃,這也可以說是國家對埃爾多安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投桃報李,善意回應。
中歐班列的成功,讓亞歐國家,尤其沒有海路連繫的內陸國家趨之若鶩。
中歐班列在2011年正式開通,首年僅開行17列,翌年也只有42列。到2022年,儘管仍未脫離疫情,已經開行了16000列,發送160萬標箱。到今年全面復常,直至本年首10個月,全綫開行歴年累積77000列,運載730萬標箱,貨價3400億美元。
中歐班列運輸價只是航空的1/5,和海運相比,運費高大約5倍,但運輸時間只是海運的1/4。如果把綠色環保也計算在內,中歐班列的碳排放是航空的1/15,公路的1/7。
中歐班列的營運模式,既可以讓貿易商有更多選擇,也可以組成海、陸、空的聯運模式,在速度和成本之間謀求最佳的組合。
對於中歐班列帶來的好處,土耳其當然心中有數,而土耳其心中的數,不只是在貿易和運輸物流方面的考慮,土耳其處於的戰略位置,美其名為「縱橫要衝」,但同時也是「四戰之地」,所以,土耳其一直都力求在全球各大政治力量中取得平衡,然後再談判叫價。
土耳其大搞突厥語系國家外交,固然是乘蘇聯解體之後中亞地區的權力真空,而俄土之間的關係,也是微妙多變。
中歐班列現在的主線仍在俄羅斯境內,如果中歐班列未來將會成為亞歐運輸的其中一條主幹道,土耳其謀求另一條繞過俄羅斯的線路,也是合理之選。就算不是只計算俄土兩國的雙邊關係,經過俄烏衝突之後,俄羅斯面臨各式各樣的制裁,中歐班列傳統走線的政治風險也在提高。
而整個中歐班列的宏觀布局,是向「多點多線」的模式發展,中歐班列在國內的出關主線也有4條,而越來越多國內城市以鐵路和公路連接上這4條出關主線,逐漸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多線網絡。
未來的計劃也積極考慮在喀什多建一個出關線路,經中亞南部進入歐洲,不再經過俄羅斯國境。既然「多點多線」是歐亞物流運輸的大格局,那土耳其提出的「中間走廊」計劃,也不過是這個網絡布局的其中一著。
土耳其「中間走廊」的大計,擺明車馬是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也得到習主席的呼應,原則上這計劃是進入了直路坦途。
但這類運輸網絡的發展,最關鍵的其實不是鐵路和公路的修築搭建,而事實上,「中間走廊」計劃內,許多部分的鐵路系統早已建成,目前要做的不過是進行最後「全線接通」的接駁工程。
但在全線接通之後,就要面臨更大的考驗,因為這條「南線」跨越多個國家。如何安排報關通關的便利,做到「一國報備,全線通行」;以及各國互諒互讓,把班列次序編排到最有效率,這才是「中間走廊」面對最大的考驗。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177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