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才“松绑”做好“引、用、留”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古人曰:“治国者,以人才为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究底就要看人才。人才工作做得好不好,一看顶层设计是否全面完善,二要看具体的工作落实是否精准有力。如果各级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落实得不精、不准、不力,难免会使“人才松绑”走空入偏、走形变味。就此而言,抓好落实才是推动人才松绑的症结所在。如何为人才“松绑”,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我们须做好“引、用、留”三个点:
为人才“松绑”,须从“引”上做文章。今日之社会,可谓是一个“文凭社会”,各地在评价干部能力、衡量人才标准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问题严重,个别地方组织部门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跟踪培养,人才几乎是“躺着”就可以提拔;还有部分单位评价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造成人才管理中行政化手段僵化、“官本位”问题横行,这种生搬硬套地引才模式大大挫伤了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导致人才资源匮乏、创新活力不强,也间接导致人才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因此优化“玉尺量才”必须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必须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并大力实施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转变观念从衡量人才的评价体系应从重“绩”不重“迹”;同时,要授权给用人主体,释放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党内外、国内外大力引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构建用人主体与人才相得益彰的有利局面。
为人才“松绑”,须在“用”上下功夫。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工作最重要就是用才,而用才的关键就是避免“水土不服”现象。首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把专业的人才放在专业的岗位上,即“因岗选人”、“量才用人”,确保各类人才都能在各自领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使人才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还要围绕发展链、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其次,要打破论资排辈,敲碎身份障碍,是科学家就钻进实验室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是基层干部就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扑下身子做事、放开手脚干事。最后,要打通晋升通道的“中梗阻”,不人为设置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大胆选拔起用年轻才俊、中青骨干,放手让他们挑重担、接重任,释放人才活力。
为人才“松绑”,须在“留”上见实效。关心关爱人才,说到底就是要善待人才,让人才在良好发展环境中工作舒心、生活安心。关心关爱人才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传统,要结合实际完善激励关怀,落实关爱措施。一方面,动员全社会来关心人才、关注人才、关爱人才,营造氛围,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对他们的关心要落实到工作和生活细节上。另一方面,当好人才创新创业的“办事员”,始终把人才的困难和需求挂在心上,需要时无处不在,不需要时无声无息,最大限度地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为人才提供一个安心工作、潜心钻研的环境,让他们凝神聚力、一心一意地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最后,要健全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好各项人才激励政策,及时兑现各种奖补资金,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才“名利双收”。要优化人才晋升机制,给有想法、有作为的人铺平道路,真正做到不看“资历”看“能力”,让人才摆脱束缚,大展拳脚、尽展其长,切实增强人才的事业感、职业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