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冲突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一种破茧

       2023年是精彩纷呈的一年,尤其是文娱圈。中国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然此文我要聊文化的事,那么就必然是会偏主观判断的,本文无意与谁争个高下,以表达个人主观观点为主。

       一、审美冲突背后的小观察

       1.二游圈的几次冲突

500

       上图是在B站搜索“鸣潮剧情”出现的内容,尚在内测阶段的《鸣潮》凭借剧情直接导致口碑螺旋下跌。

500

       上图是在B站搜索“少女前线2追放”出现的内容,尚在内测阶段的《少女前线2追放》凭借剧情直接导致口碑螺旋下跌。

500

       上图是在B站搜索“重返未来1999剧情”出现的内容,内测把口碑推至顶峰的该游戏,因游戏角色嬉皮士‘挖掘艺术’的公然投放违禁药品等暴雷口碑螺旋下跌,但运营方及时吸取教训后口碑持续回升。

500

       上图是在B站搜索“原神4.2剧情”出现的内容,尚在内测阶段的《原神》4.0到4.1塑造的水神IP被不少人诟病,但4.2的经典米式回旋镖让口碑忽然暴涨,一时间B站上二次创作和小作文满天飞。

       2.娱乐圈的两个冲突(本人对影视圈不太感冒,就只举例两个了)

       

500

       上图是国外网友对《小美人鱼》片子审美被西方政治正确绑架的讽刺。

500

       上图是风闻作者新媒科技评论《微博热搜这一周:“横店童漂”阅读破亿,“高校评分”众大学被嘲》文章内容的截图,《我本是高山》制造了官媒站台、民间多个不同群体狂批的罕见情景。

       3.小结

       若仔细梳理这些暴雷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即剧情暴雷的文案(编辑),基本都是头顶名校海归高学历光环的人

       二、个人观点

       我在以往风闻的文章或评论中说过,文化是文明的呈现面相、审美是文化的内涵体现;卢麒元在讲《资本论》时说审美源于价值判断。结合卢老师的观点,我得出结论——文化自信外显于审美共识,内化于价值共识。这个结论细化分说如下:

       1.经济基础的变迁引发价值共识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经济基础薄弱,于是海外文化搭经济全球化的便车进入国内,并逐渐成为文艺作品审美的高峰,这塑造了70后到90后三代人中很多人的审美取向,并由审美的外显润物细无声、不同程度地改造了这些人的价值观(这其中就包括被日漫吸引的80后的我本人);随着中国经济基础经历2000年代的高速增长、2010年代的提质加速和美西方身份政治撕裂其文化共识,一升一降之间彼时近乎‘神话’的发达国家美学对于国人而言不再高高在上,同时上升的经济基础也促成了00后、10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求价值观的自主性,在此之间《战狼》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的国内爆火,TikTok、鹅猪米等厂商的游戏出海成功,华为中兴等逆势正面刚科技竞争反被制裁等等的客观事实,助推了当代年轻人自主塑造价值观的主动性,并因此进一步引发审美取向的自我塑造。

       2.价值共识的变迁引发审美冲突的爆发。在中国经济基础高速增长期获得事业相对成功的群体,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突破事业瓶颈再攀高峰无望后往往趋向于保守,而这种保守的趋向同步带来了自我价值观发展塑造的停滞,同时也就引发了其审美的停滞。偏偏这些停滞的人群掌握了近乎文艺作品全链条中所有环节的“权”、“威”、“势”,于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大部分基于文艺作品的冲突,其更深层逻辑是“停滞且附带权威傲慢的审美”与“发展且附带自主自信的审美”的冲突

       3.审美冲突的演进是文化自信破茧的必经历程。还是回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我习惯于不给文艺作品做价值判断,因为我信奉的是事物必然永恒变化、价值判断也必然随价值观演进而变化。但我的立场却促使我必然会去抨《我本是高山》这样的作品,这与我因为咪蒙把伟人、英雄和榜样称呼为偶像而怼他是一样的,以辩证唯物的思维来说,所谓榜样是给人树立一个客观参照物、而所谓偶像是给人树立一个主观参照物,前者为镜而正衣冠、后者为性而共欲情。人生如泛海扁舟,有固定锚点而知航向,若只有主观欲念则堕迷途。文化自信不该只是一个口号,而应成为中华民族外显与内化俱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需要海外大奖来佐证、亦不需要作为一个强制目标而灌输教化,其真正内涵的实现只会是大众与其双向奔赴。破蛹成蝶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今的审美冲突恰似这个过程,而我们也无需将冲突的双方进行绝对的二元对立,因为自然界的蝴蝶告诉我们,新蝶展翅所需的最初能量恰恰反而来源于被破之茧提供的蛋白质。

       三、结语

吾本高峰怎卑贱,且听提琴奏轻涟;

贵胄不渡哀牢山,青衣翩舞破蛹茧。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