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停火交换人质,是暴力对更强暴力的屈服
一个多月前,哈马斯精挑细选了一个特别的日子:2023年10月7日,这一天既是“赎罪日”,又是1973年“赎罪日战争”50周年纪念日。在赎罪日犹太人要忏悔和禁食,不但警惕性低体力也不好。在这个良辰吉日,哈马斯闯入以色列用暴力手段表达了他们的理念。这个理念是什么已经不被在意,因为他们的暴力行为被打上了“恐怖主义”的标签,虽然国际政治舞台上几乎所有的议题都存在分歧,但是关于恐怖主义却罕见地一致,因此一旦某个行为涉足恐怖主义,再高尚的理念都上不了台面。
哈马斯在10月7日那天杀害了以色列1300多人,有老人有青年、有妇女有儿童,其中300人是以色列国防军官兵。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哈马斯成员还侵犯女性发泄了自己的兽欲,撤退时用摩托车和皮卡车绑走了至少150名人质。哈马斯这次行动如同土匪下山打劫,可以说大获全胜、满载而归,其暴力行为迅速火遍全球让喜欢暴力的人拍手称快,以往不关注巴以冲突的人,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来袭的信息,也能知道个大概。
那么受害的一方以色列该怎么做?我们接受的教育从来都否定以暴制暴,遭遇暴力我们应该报警,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但是法律手段本质上也是暴力手段,是公共权力机关用合法的暴力去制服非法的暴力,罚款、关押、服刑都是暴力。那么谁是地球上的“公共权力机关”?这个只能是联合国,因此出事后以色列应该找联合国,寻求合法暴力去打击哈马斯的非法暴力。联合国能提供合法暴力的机构只有安理会,但是因为成员国长期以来的严重分歧,该机构几乎在任何冲突中都无法做出统一的声明,更不要说派出联合国军把哈马斯法办,所以对于冲突中的受害者或弱势群体,安理会已经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作为,公权力的不作为意味着合法暴力的缺失,结果必然是以色列动用“私刑”以暴制暴。
(以色列对北加沙的占领)
以色列当然知道这个现状,所以从10月7日事发当天,以色列军队就出动武装直升机用暴力轰炸正在撤离的哈马斯成员。20天后的10月27日,以色列地面部队从四个方向进入加沙,升级了暴力手段,他们先把加沙城一分为二,然后对北加沙四面包围,用更强的暴力去报复哈马斯的暴力。这个更强的暴力除了持续的空袭,增加了火炮、坦克、装甲车,以及100多辆巨大的武装推土机,上演了一场暴力拆迁式的复仇之战。
在两个当事人哈马斯和以色列之外,暴力手段也在跃跃欲试。哈马斯的长期支持者兼幕后大老板伊朗发出了战斗檄文一样的言论,试图保护哈马斯免于被以色列的清剿,以至于当时外界认为一旦以军进入加沙伊朗就会对以色列开战。为了遏制伊朗的暴力企图,美国将两艘航母开入中东,并派遣军队带着武器弹药进入以色列,成功用暴力遏制了伊朗的暴力。
截止11月24日,以色列的地面行动已经进行了28天,整个反击复仇过程则持续了48天;这11月24日可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哈马斯和以色列达成了为期4天的人道主义停火协议。这4天中以色列军队驻扎在停火线以外,执行军队自身的后勤、行政和安保任务,暂停暴力复仇行动。与此同时,哈马斯将释放50名左右人质,交换被以色列关押的150名巴勒斯坦囚犯。停火协议还有其他内容,允许平民从北加沙向南加沙自由移动,以及运送和分发人道主义物资。
还记得10月10号哈马斯发布了一则极其强势的声明,说以色列对哈马斯每轰炸一次,他们就杀掉一名人质,而且会把这个过程拍成视频发到网上。这样的威胁一旦发出来,通常情况下绑架者就赢定了,为了人质的安全受害的一方只能妥协,局面由哈马斯主导。但是以色列把人质的安危放在复仇的后面,用加倍的暴力回应了哈马斯的威胁,前后48天的暴力输出换来了哈马斯的停火和人质交换。显然暴力被更强的暴力制服了,在哈马斯成员被消灭和逮捕,其基地被摧毁、地道被破坏的基础上,部分人质得以返回。以色列的暴力复仇给有过同样遭遇的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表率,那就是用更强的暴力来回应暴力,而不是向他们妥协,这才是真正的战狼精神。
(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
哈马斯当然不在乎跟以色列交换的巴勒斯坦平民,否则就不会把学校、医院、教堂等这些平民聚集的地方当做自己的基地。哈马斯在乎被换回的哈马斯成员,比如本次袭击的策划者之一辛瓦尔,他曾经被以色列逮捕送入监狱,关押期间被诊断患上脑癌,这个疑难杂症居然被以色列方面免费给治好了,2011年通过人质交换辛瓦尔回到了加沙城,12年后他参与策划了这次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以色列当初治了一只白眼狼,然后放狼归山。袭击发生几天后,辛瓦尔已经被以色列特种部队消灭,他的自由是暂时的。
300名军官被杀,以色列国防军非常愤怒,一再发表强硬声明表示这次要把哈马斯彻底铲除。有了这个前提,那么即使眼下部分关押的哈马斯成员被换回去也就没多大关系,因为4天后以色列的暴力机器重新启动,刚获得自由的那些人依旧面临被捕和死亡,他们的自由是暂时的,但用他们换回的人质却永久自由,这个交易划得来。难道哈马斯不知道这个结局吗?他们当然也知道,它不过是利用停火和交换人质向以色列示弱,顺便炒一波热点得到穆斯林世界的同情,在可能被搅动的舆论中获取一线生机。
11月24日傍晚,哈马斯准备了一辆崭新的豪华商务车,将第一批被释放的25人送到指定地点,并小心翼翼地交给国际红十字会成员。这25人精神状态不错气色也好,衣服穿的干净整洁,不像被劫持的人质,更像一个在加沙城走失的旅游团,可见他们此前被很好地照顾,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在交接人质的那几分钟,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哈马斯成员扶老携幼,甚至将年迈的老太太直接抱上车,其举止比以色列要文明很多。哈马斯在摄像机前的表演,本质上是一种示弱,这个暴力组织在更强大的暴力组织面前屈服了,于是他变得很文明,期待外界给他们好评和宽恕,并在之后继续谴责以色列的暴力。
在哈马斯完美实施了暴力行动的最初几天,伊朗变成了地球上最吓人的国家,它似乎箭在弦上随时对以色列开战,甚至大有将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什叶派民兵联合起来围剿以色列的架势。然而在此次人道主义停火谈判中,从始至终没有伊朗的影子,可见没有它并不影响谈判,它被各方孤立或者直接排除。以哈战争持续50天,伊朗始终没有任何直接的暴力行动,因为它向更强大的暴力屈服了。
(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
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长得凶说话也凶,伊朗最初的危险形象完全由他的言论建构,然而最近他表示应该发起一场由阿拉伯人、穆斯林和犹太人共同参与的公投,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巴勒斯坦的命运。我们暂不讨论这个荒诞提议的可行性,首先讨论这个提议的性质,公投是典型的“民主”政治程序,伊朗这个神权专制下经常把暴力挂在嘴上的国家,居然提到了民主手段,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他在考虑暴力以外的其他方法,他知道暴力这条路走不通了,因为它面对的暴力更强,硬上是缺心眼的自取灭亡。
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暴力战争告诉我们,一个国家遭到外来势力的暴力入侵时,最好的应对方法是用更强的暴力还击,既能为受害者复仇昭雪,也能解决安全隐患保证长期安全,还能树立国家不可欺负的形象,政府也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以色列对哈马斯是如此,乌克兰对俄罗斯也是如此,我们面对缅北诈骗依旧是如此,这个世界的公权力不作为导致没有合法的暴力给受害国主持公道,所以国家只能用更强的暴力去对付非法的暴力,这个行为是正义的,事实也证明暴力只会对更强的暴力屈服。
局势君的政治课
有意思、有深度、有视野!
一起学习,今天的你比昨天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