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进化(中)坦克是怎么“卷”到“最优解”的坑里去的? | 262专栏

500

很多粉丝朋友问262为什么不更新?我不一直在更新吗~500

500

稍微上点年纪的老军迷应该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摧毁坦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另一辆坦克!然而,在如今全球局部冲突的热点区域,被地雷、反坦克导弹、甚至各种无人机打瘫或摧毁的坦克比比皆是,但是已经很少出现坦克击毁坦克的情况。

而现在坦克的经典形态,可以旋转的炮塔,以及那门标志性的长长的主炮,正是与其它坦克正面PK的“最优解”设计!现在看来真是颇为讽刺了。那坦克是怎么掉到、或者说“卷”到这种“最优解”设计里出不来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捋一捋。

500

▲现代坦克概念的先驱:雷诺FT-17

一战后期,经过短暂“百花争艳”的坦克设计脑洞大赛之后,雷诺FT-17祭出最优解,确立了坦克经典的形态结构。在此之后,虽然有“多炮塔神教”的复辟,但单炮塔坦克设计渐成主流之势已不可阻挡。

而坦克的体重、尺寸,大家似乎也都重新从轻型、小型开始搞起。法国的FT-17重7吨,德国的一号坦克重5.4吨,二号坦克重7.2吨,苏联的T-26重9.35吨,捷克的38t重9.5吨。

500

▲德国二号坦克,闪击战中用6小时就推平了丹麦(电影《开战日》截图)

随着二战的开打,这些价格便宜量又足,轻盈快捷的轻型坦克被德军率先大量用于闪电战的进攻当中。尽管都是些薄皮小水管,但对付没有反坦克准备的步兵时依然势如破竹。然而当这些轻骑兵遇上敌人的重型坦克时,短板就瞬间暴露了。

500

▲苏联KV-2坦克,曾有一辆KV-2独自挡住德军第六装甲师一整天的时间。

比如德军1940年在西线法国战役时遇到的B1重型坦克,1941年在东线苏联战场上遇到的KV1和KV-2,都是轻型坦克部队们被“一夫当关”阻挡的著名例子。最后都是用88炮才解决了问题。

500

▲KV-1坦克,电影《坚不可摧》截图

随着苏联大量T-34坦克的投入战场,德国的三号、四号中型坦克也显得威力不足,在坦克对抗中落于下风,这便是著名的“T-34危机”!加紧研制新一代坦克,重新夺取坦克对抗的优势成了当务之急。于是乎五号、六号坦克,即豹式和虎式坦克便相继问世。

500

▲德国六号坦克“虎式”

虎式虽为六号,但出生更早,使用了成熟的88炮,并披上重装甲,体重一下飙到了57吨!尽管设计之初,它有着突破敌人防线的定位,但在其诞生的1942年,显然其首要职责是对付苏联的T-34坦克。

500

▲“虎式”坦克的装甲防御极为出色(电影《狂怒》截图)

1943年诞生的豹式坦克就更是“反坦克”专精了,其长达70倍口径的75mm主炮,身管细长,可以为穿甲弹丸提供更高的初速,从而穿透更厚的装甲,同时弹道也更为平直,命中更精准。不过代价就是,定位中型坦克的豹式,体重却飙到了45吨。

500

▲德国五号坦克“豹式”

在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中,苏军的主力坦克,体重仅26.7吨的T-34/76在与德军虎豹坦克的正面对抗中落于了下风,即便拥有着成倍的数量优势也无法与其抗衡。不过好在苏联经过数月精心打造的防御工事延缓了德军的进攻矛头。而T-34/76坦克凭借着优异的机动性能,大纵深穿插到德军进攻部队的后方,迫使其最终撤军,输掉了库尔斯克战役。

500

▲T-44坦克

尽管赢得了战略胜利,但战场上的惨重损失还是另苏联急迫的寻求新一代可以对抗德军虎豹的新坦克。原本苏联的设计师们搞出的是T-44,然而介于对已有的T-34生产线的妥协,最终决定量产T-34的改进型,即T-34/85坦克。

500

▲T-34/76与T-34/85的区别

T-34/85将之前的76mm短管炮换成了85mm长管炮,穿甲反坦克能力大大增强,拥有了在正面摧毁虎豹坦克的可能性。当然代价是体重增加到了32.2吨。不过得益于T-34底盘较大的冗余动力,换了大炮塔和85炮过后,飞奔起来也完全不是问题,只不过在与虎豹坦克的对抗中,车身装甲依然显得薄弱。

不过由于继承了之前的T-34坦克生产线,产能有了保障,巨大的数量优势让T-34/85在与虎豹的整体对抗中不落下风。那苏联的另一款企图在整体攻防指标上都超越德国虎豹的重型坦克就是IS-2了。

500

IS-2使用了长管且大口径的122mm火炮,威力确实惊人,不过炮弹和发射药需要分开装填,大大降低了设计频率,使用起来非常不灵活,在实际作战中并不好用。著名虎式坦克王牌卡尔乌斯就曾在其成名战,“马利诺沃村之战”中用虎式坦克击毁多辆IS-2,足见IS-2的装甲防护也不能保证对虎豹级别坦克的绝对免疫。

500

尽管如此,苏联坦克的更新也逼迫对面的德国做出更强的坦克,70吨重的虎王由此诞生。虎王坦克不仅大大增厚装甲厚度,还优化了防弹外形,多用斜面装甲,主炮更是换成了71倍口径的长88炮,穿甲反坦克能力超过了苏联的IS-2,居于二战量产坦克之最。

500

▲德国六号B型坦克“虎Ⅱ”,俗称“虎王”坦克

然而动力方面却沿用了虎豹坦克的700马力发动机,使得机动能力、通过性都有一定的局限,同时还巨耗油。这使得虎王坦克在二战后期的防守战时往往能打出不错的交换比,但一旦防线被突破,其机动撤离能力很差,往往在油料用光时遭到遗弃。

不过总的来说,虎王还算是一款综合性能达标、实战可用、且已量产服役、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战斗力的坦克。相比之下,苏德在这一波坦克军备竞赛的惯性下,还催生了不少极端的设计,比如重达188吨的鼠式坦克!其只造出了原型车,现存于俄罗斯的库宾卡博物馆里,我之前去参观时还近距离接触过。

500

鼠式坦克装甲厚度十分惊人,就当时的坦克、反坦克炮而言,确实都难以打穿。但其过重的体重让其实际上也难以作为机动力量存在,只能算作一座可以短距离移动的堡垒。

显然,苏德在二战后期不断升温,乃至进入白热化的装甲对抗,让坦克的设计疯狂在攻防属性面板上内卷,以至于不惜大幅削弱机动力等其它属性,搞出了188吨大老鼠这种没啥卵用的怪物,算是彻底掉坑里去了!

德意志第三帝国由于战败覆灭,后期疯狂的超重坦克计划也没机会实践问世,也就没机会在战场上证明其有多坑了。不过战胜国美苏却介于战场上的“虎王震撼”,在二战后还继续在重坦领域卷了一阵。比如美国搞出的T29、T30、T34,苏联搞出的IS-3、IS-4、IS-6、IS-7、IS-8。

500

▲德美苏三国坦克的发展,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但很快大家都发现,叠甲死路一条,重坦就TM是坑!相对的,在中坦框架下的不断优化,搞出来攻击、防御、速度均衡的战车才是真正实用的!在这条道路上进化下去,便成了日后主战坦克的升级路线。苏联的T-54/55系列,美国的M46/47/48,乃至M60巴顿系列,可算是二战后坦克设计拨乱反正的代表。

当然这个“拨乱反正”也仅仅指的是抛弃了无脑堆攻防属性这个“乱”,而一个炮塔一门炮的这个经典设计却继承了下来。事实上在二战时期,去掉炮塔直接车身装炮的“坦克歼击车”也一度横行,这种简化的设计不仅减少了制造工时,还优化了防弹外形。

500

▲SU-100坦克歼击车

然而在实战使用中,大家还是发现其灵活度比坦克还是差的远。前文提到的著名虎式坦克王牌卡尔乌斯,就曾在二战末期操作使用过猎虎坦克歼击车,并在其回忆录中给予了差评。果然“炮塔即正义”的梗并非空穴来风啊。

所以在之后的冷战军备竞赛中,东西方阵营的坦克都继承了这种“正义”的设计,只是在细节上不断优化。即便在“导弹万能论”风潮的影响下,大家也一度尝试过一些导弹坦克的设计,比如苏联的IT-1,西德的霍特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但这些始终也没能动摇主战坦克的地位和形态。因为不同于空中和海上,导弹拥有的远距离命中优势,在交战距离较近的陆地战场上,坦克炮依然在弹速和命中方面都占据优势。

500

▲苏联IT-1导弹发射车

那既然炮塔+单主炮的经典形态依然是最优解,剩下的就是如何在不增加车重的情况下继续提高攻防属性了。首先是滑膛炮发射“飞镖弹”的发明,这个是由苏联T-62开创的先河。“飞镖弹”大名叫“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利用滑膛炮发射的一种次口径穿甲弹,它拥有比传统同口径穿甲弹更高的弹速,同时使用钨合金或贫铀合金,以实现比传统穿甲弹高的多的穿甲能力。

500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简称APFSDS)脱壳瞬间

如今,滑膛炮+飞镖弹的组合已经成为了现代主战坦克的绝对主流,穿甲能力普遍接近或超过700mm,对比二战反坦克炮的100-200mm穿深,可谓突飞猛进。

而装甲防护方面,由苏联T-64坦克开启的复合装甲风潮也席卷坦克界。现代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布置细节各有差异,但普遍是夹心饼干式的多层结构,当中陶瓷、贫铀合金和钢板混合搭配,整体横向物理空间拉的比较大,所以现代坦克普遍看起来比较扁,因为这种设计主要是面对水平方向敌方坦克的攻击的嘛。

500

▲复合装甲

尽管这些复合装甲正面防护能力大多能超过600mm匀质钢装甲,不过有效保护的面积和角度却都很有限,面对各种攻顶的反坦克导弹,以及无人机“从天而降的掌法”就都无能为力了。

回到本文最开头的问题,既然在当今战场上,以应对“坦克大战”为目标的主战坦克设计遇上了技能无用武之地,而弱点又暴露无遗的尴尬处境。那为什么在二战装甲对抗中卷出来的这种“最优解”设计依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沿用到今天呢。

其实在二战过后,大规模的坦克交战虽然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联军之间就爆发过上千辆规模的坦克大会战。尽管在此场战争中,苏制的“婴儿”单兵反坦克导弹大放异彩,击毁了众多以色列坦克,但在决定命运的戈兰高地等战役中,双方还是通过主战坦克的正面对抗决出的胜负。

500

▲中东战争中被遗弃的阿拉伯联军坦克

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沙漠军刀”行动中,美军也是通过主战坦克的大纵深突击,打败伊拉克坦克部队,从而战略上把伊军包了个大饺子。这些实战行动都证明了坦克打坦克能力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以至于整个冷战期间,到冷战结束后的这30年,各国军队对主战坦克的这种设计定位依然没有做出改变。

500

更进一步,冷战结束过后,整个主战坦克界的攻防数据指标也机会都没有再进一步提升。这一方面是全球国际格局的相对和平,让大规模坦克战的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也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坦克攻防能力的技术走入了瓶颈。

500

人类的技术创新一般都遵循S型曲线的原理,也就是一项技术刚发明出来,由于各种不成熟,投入产出比较低,做起来“事倍功半”。等到克服了早期的困难之后,会出现一段技术的红利期,做起来“事半功倍”。

等到各种红利被榨干,各种“低垂的果实”被摘光了过后,此项技术将再次进入“事倍功半”的瓶颈期。飞机工业整体是这样,飞机工业中的各个子系统技术也是这样,想想我们现在坐的民航飞机,飞行速度标准基本都是上世纪60年代确立的,即0.8倍左右的音速。

500

▲全球第一款专用喷气式民用客机“哈维兰·彗星”型,首飞于1949年(英国)

而上世纪50年代前后的喷气式飞机大发展阶段,人类的各种试验和军用飞机,从亚音速,连续突破了1倍、2倍、3倍,甚至高层大气的6倍音速的限制,能飞2倍音速的客机也是上世纪60年代就搞出来了。同样的道理,坦克主炮穿甲能力从200mm提升到700mm也是美苏冷战军备竞赛期间完成的,之后大家的攻防指标就都停滞不前了。

不过在美苏冷战之后,世界各个角落也依然持续爆发过很多坦克参与的小规模冲突。总体反馈下来的实战经验是坦克遭遇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武器的威胁与日俱增,所以诸如自动武器站、主动防御系统等一些列针对性的BUFF,都开始往主战坦克上堆砌。

500

▲2017年武器展上亮相的中国主动防御系统

不过主战坦克主打坦克的祖传设计形态依旧没有变,这次俄乌战争本来可谓坦克对战最好的实验场,因为二战时期苏德两军的装甲部队就是在广袤的乌克兰大平原上展开的对攻。然而实际的情况确实,双方的坦克突击都在对方非坦克的防御武器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

作为军迷,我们在总结武器进化历史时,往往会从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来调侃各种被实战打脸的坑爹设计。但带入现实情境的武器设计师或装备战略规划者的视角,正确的预测未来战场的需求其实并不容易。

500

▲美国最新亮相的“艾布拉姆斯-X”坦克

设计策略过于保守,则容易被时代淘汰,过于激进,又可能点错科技树,正所谓“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会白给”!最稳妥的策略都是严格根据最新近的战场实践反馈,来调整武器设计,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现如今,主战坦克保持了半个世纪的祖传“最优解”似乎不再最优,未来的坦克形态将会朝什么方向进化发展呢?就让我们下期再来探讨吧。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