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西方比中国更迫切
“我们不能仅将中国视为贸易伙伴或工业强国,它同时也是一个技术竞争对手、一个军事强国。”当地时间11月1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一场智库活动中就欧中关系发表讲话。从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开始,西方国家正在强势介入经济领域,通过关税壁垒、政府补贴、贸易禁运、脱钩断链(去风险化)等手段,企图重建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新确立西方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总体感是西方正在抛弃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而迈向计划经济,希望通过国家力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找回西方国家在高科技研发和制造业关键原材料和关键生产环节的决定地位。
可以肯定的是,西方一方面极力否认中国模式的存在,一方面不由自主地借鉴中国模式,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突出看得见手对经济的引导作用。但是西方的劣势在于,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国有企业体系,想要西方的私营企业承胆在中国由国有企业承担的高风险低产出产业,这显然是困难重重。在中国,国家可以不考虑国有企业的营利,只要有利于公共利益发展,国有企业的亏损国家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中国电信部门在4G设备尚能长期进行运营的情况下,就上马5G,这显然加大了电信公司的负担,提高了电信公司的成本,压缩了其利润,但是它对于中国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教育等行业的促进却又是明显的;中国大规模投入高铁,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收回投资的,还有可有在部分区间存在亏损,但是它提高了人员流动的速度,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的下降却产业了强大的溢出效应,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
不管是脱钩断链还是去产业化,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冷战以后,西方制造业的大量外迁,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才建立了今天这样的产业格局,要重建产业链就算用不了三十年,也相差不了多少,更为关键的是,重建产业链面临着重大的风险,除了技术、资金、设备、市场,更为关键的还有熟练产业工人,这都不是短时间所以培养出来的。更何况重建产业链产出的相关产品可能成本更高、价格更贵,比原渠道产品更缺乏竞争能力。正因为如此,虽然政府推行去风险化的决心很坚定,但是产业界的回应却冷冷清清。美国可以逼台积电在美国设个芯片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厂子生产出来的同类芯片要比任何地方生产的都更贵。
今天世界正发生两个潮流,一个是南方国家工业化迅速发展,另一个是老牌工业帝国正在垄断中腐朽,全球化本来是西方国家为了方便它的跨国公司进行扩张而推出来的,但是当产业空心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时,西方国家不仅没有锐意改革,奋发图强,反而驼鸟政策、闭关锁国,小院高墙只会让他们被世界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