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埃塞俄比亚的浙商: 服装厂年销售过亿 高档纸巾卖五元一盒

(浙江在线)
丽水小伙非洲办起服装厂
  一年销量超亿元

  6月的埃塞俄比亚,凉爽宜人,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白天气温也就10多摄氏度。在这座城市,目之所及,很多都跟中国有关,比如雄伟的建筑、城市轻轨以及路上跑的大巴等。东方工业园,位于亚的斯亚贝巴东南角,距离市中心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里入驻的大多是中国人开办的企业。老家丽水的邹海波在这里有一家服装厂,以批发生意为主。

  当地时间6月22日,我们走进他的工厂,看到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缝纫机的声音此起彼伏。邹海波不时凑过去,用当地土语跟黑人员工交流着什么。“刚接到2万件的T恤订单,客户那边催得紧,明天就要交货。”他笑着说。

  邹海波今年才31岁,不过他在埃塞俄比亚打拼却已有10个年头了。他说,父母以前在义乌小商品城做服装贸易,自己也经常过去帮忙。他们的客户中,有个埃塞俄比亚人,跟他交情不错。2008年,邹海波考进了杭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感觉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第二年就没再读了。”在黑人朋友的介绍下,2009年,他去埃塞俄比亚考察,并留在当地做起了服装贸易。

  “后来有点积蓄后,就决定办厂了。”邹海波说,工厂能享受5年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更重要的是,人工成本相当便宜。“普通黑人员工,一个月工资60到80美元。”看到我们疑惑的眼神,他赶紧又补了一句,“这个工种,这样的薪资水平在当地不算低了。”

  服装厂目前有中国员工40人,埃塞俄比亚当地员工近千人。生产的“海波”牌服装在当地卖得相当好。“年销量在1亿到2亿人民币。”生意越做越大,邹海波把家人都接到了埃塞俄比亚。他曾在义乌给父亲打工,如今父亲成了他的助手,帮忙打点生意。他的小孩也进了当地的国际学校念幼儿园。

  邹海波还准备扩大生产。他把我们带到了工业区里一个在建厂房参观。“就快建好了。”邹海波说,原先的厂房是租的,这块地是他自己买的。“比原先的厂房大很多,等建好后,生产规模至少可以再扩大三分之一,员工增加到1500人左右。”

  金华老板办的纸厂
  高档纸巾卖到5元一包

  原木纸业,也是浙商在埃塞俄比亚办的一家企业,老板是金华人。在厂区大门口,看到这几个中文大字,我们顿时倍感亲切。

  这家公司进入非洲的时间不长,但从考察到落实项目到开工,却非常快。公司总经理金康说,2016年10月,董事长带人过来考察,12月份就拿了地,去年3月动工,今年4月份就开机生产了。一期投资了1个亿,组建了一条日产35吨的生产线。“主要还是觉得市场前景好。”工厂以机械化操作为主,员工倒不多,中国员工加埃塞俄比亚当地员工,总共也就100多人。

  在生产车间,金康边走边介绍,这整套造纸设备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是当前最先进的。让我们感到诧异的是,董事长和金康的本业都不是造纸的,而是在国内做房地产的。

  “这跨界跨得有点大啊。”我们脱口而出。

  “要是在国内,我们肯定不敢尝试。”金康笑笑说,中国国内造纸这行竞争非常激烈了。但是在这里,商机无限。因为非洲大多数国家,现在什么都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我们是埃塞俄比亚规模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商,产品也主要在当地销售。这个国家1亿多人口,市场潜力巨大。公司还预留了一条生产线的位置。”

  “我们也能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且水电费又低,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金康说,这里的电费差不多只要人民币1毛多一度。

  厂区办公室里放着各个品种的成品,标有不同品牌名称。其中最贵的品牌是Viva,外包装非常精致,一个标准的盒抽,要卖人民币5元一包,但依然很俏。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一名中国导游,看到“Viva”品牌的纸巾,露出了惊讶和自豪的表情:“这个牌子我也用过,没想到是我们中国企业造的。”500500500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