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936] 第18章:卫队一营奔赴西安,高福源充当信使

500

1933年之前,张学良担任国民党北平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所以大量东北军就布防在平津河北一带。热河丢失后他引咎辞职,在上海戒了毒然后坐船去意大利躲避网暴。但是东北军还在原来的驻地,该干嘛干嘛,但他们的上级领导就变成了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虽然心里不乐意,但是也没办法,毕竟军饷是人家发的。

10个月后张学良从欧洲返回,奉命在湖北安徽一带“剿匪”,第二年秋天到陕西“剿匪”,老蒋的承诺是打完红军就支持他收复东北,张学良听完心头发热,大量东北军就自带干粮跟着他跑,先跑湖北再跑陕西。但是北京跟河北的那部分迟迟未动,张学良不忍心动,因为河北最靠近东北,张学良原以为陕北红军是万把人的疲惫之师,他分分钟搞定后就能打回东北,届时北京跟河北的军队可以就近开拔,所以这批部队一直待到了1935年底。

随着“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国民政府的党政军机关按照协议纷纷撤离,东北军大部队也被迫奉命向陕甘一带转移,这时候的北京城可谓是人心惶惶,有钱有关系的早都去了南方,街上三五成群逃难的东北百姓,不管老家房子多大仓库多满,现在像乞丐一样蹲在街头风餐露宿;还有满腔热血的学生们隔三差五上街抗议,要求民主、要求抗日,甚至聚集在东北军的营房前,质问他们还要不要老家和祖坟了?这让东北军既苦恼又无奈,卫戍司令部的卫队营营长王玉瓒对此深有体会。

底下的连长排长或士兵们经常问他,说王营长咱还能打回老家吗?这个问题让王玉瓒很为难,他只是一个卫队营长,回答不了职权之外的问题,就像一个女的经常在被窝里问老公领导哪天给你升职加薪一样。每当王玉瓒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国内那些位高权重的人物会挨个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知道只有张学良才有能力和可能带大家回东北。当其他队伍开赴陕甘的时候,他也就有了带着弟兄们回西安追随张学良的想法,但是卫队营保卫北京司令部的安全,没有调令不许擅自离开。

500

(西北军实力派将领宋哲元)

王玉瓒带领的卫队营下属5个连,3个步兵连,一个配备机关枪、平射炮的特种连和一个骑兵连,第一连有个手枪排,总人数1200人。这个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加强营。宋哲元很喜欢这支队伍,安排下面一个师长请王玉瓒和一众东北军军官吃饭,席间该师长举着酒杯借着酒劲对王玉瓒说,希望你们留下来跟着我们西北军干,宋主任不会亏待你们几位。言外之意是,如果王玉瓒脱离张学良单干,升职加薪不是问题。

第二天酒醒之后,王玉瓒觉得对方不是在开玩笑,想着想着心里开始发慌,让他带着兄弟们脱离张学良跟宋哲元,哪还有脸见父母呢?于是他去找原来军分会的办公厅主任鲍文樾说了这件事,并表示全营官兵很想跟着副司令打回东北老家,希望鲍主任给副司令发个电报请示一下,把大家调回西安。鲍文樾理解王玉瓒的心思,满口答应下来,就在他构思电文该如何撰写的时候,张学良的电报先发过来了,电文大意是让王玉瓒带着卫队营尽快回西安。

真是无巧不成书,为什么张学良要召回这支队伍呢?因为他身边缺人啊。杨虎城多年经营陕西,他城府深、疑心重、为人跋扈,为了避嫌张学良在西安城内没有军队,“剿匪”的队伍都驻扎在离西安很远的郊县,比如延安、富县、蓝田等等。在西安城内张学良只有一个卫队营,这个营的官兵一部分守护张公馆,另一部分守护“剿总”司令部,以张学良的级别带自己的卫队在身边杨虎城不能拒绝。而王玉瓒滞留北京的卫队营,也是张学良卫队的一部分,他的卫队不能完整地待在身边,这让他心里不踏实,所以通知他们前来。

可是王玉瓒那个营现在归宋哲元管,这军队内部只有上级调动下级惯例,没有下级向上级申请调动的规矩,而张学良没有通过宋哲元传话,这就让王玉瓒有点为难,去请示的话万一被宋哲元拒绝,并派人将他们严加看守,那就走不掉了。王玉瓒找到军分处的副官处长高盛悦商量,高处长分析完形势后果断地对王玉瓒说,你们不要声张,暗地里做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偷偷走,其它的事我们安排,这次副司令还给了所有军官每人50块钱的安家费,等你们走了以后,我们再告诉宋哲元这是张副司令的调令,估计他拿副司令也没办法。

王玉瓒听完心里激动,回去后召集连长和排长开会讨论“逃跑”的方案,他们首先打发官兵家属到天津租界区的旅馆里等候,根据大部队的行进时间从天津前往河北保定汇合。当时卫队二营驻扎在北京城西四牌楼东南西安门街的光明殿内,他们商量的“逃跑”路线是就近向西出阜成门,然后过卢沟桥赶到良乡火车站坐火车,在河北保定接了家属转车去西安,这样大部队不经过北京市区比较安全。

500

(卫队一营的离开北京城的大致路线)

当天凌晨两点动身,1200人打点好行李步行离开营房。少校连长王世民带一个连在最前面开路,他们抵达阜成门后,剪断了守城的电话线,收了十几名守城宪兵和警察的武器,逼着他们交出钥匙后全部反锁在屋内等待天亮。城门被打开后,大部队依次出城,前后用了20分钟所有人都离开了北京城。出城后王玉瓒担心万一宋哲元派来追兵,下令辎重连安排在最后面走,骑兵连在辎重连后面防御,如果追兵来了骑兵连抵挡,抵挡不住就用辎重车辆挡住去路,人员先行撤离。

1月份的北京气温在零下,半夜三更是最冷的时候,但是作为四海为家的东北军,一想到要去西安回归大部队,心情是激动的。这1200人连夜行军,穿过卢沟桥,天亮时分赶到了良乡车站。局势君查看了地图,他们是从北京西城区出发,一直走到房山区,一晚上走了将近40公里。到了良乡车站后炊事班安排了一顿早餐,吃完饭没多久鲍文樾安排的火车皮按时进站,全营官兵顺利登上火车,车开动后王玉瓒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到了保定车站,他们顺利接到了天津赶来的家属,众人哼着二人转就去了西安,车厢里喜气洋洋。

因为年前东北军的到来,西安的住房十分紧张,城内能租的房子几乎全部租掉了,西安城没有一个地方能容得下这1200人,迫不得已卫队一营被分割成了好几块,驻扎在不同的地方。第一连守卫“西北剿总”,手枪排守卫张学良办公室,所以他们在总部大院内安置,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碑林区政府大院;第二连一部分守卫军法处,一部分守卫军医处;第三连直接去了渭南;特种连去了华县;骑兵连在南门外找了个村子安置,营部设在西安城木头市的印花布园,西安现在还有个印花布园小区,估计就是那块地方。

500

(西安市碑林区政府是当年的“西北剿总”)

卫队一营的及时赶到让张学良很满意,王玉瓒向他汇报官兵跑出北京城的过程时,张学良哈哈大笑。卫队一营接管了“西北剿总”的守卫工作,原来负责守卫“剿总”的卫队二营则全部去保护位于建国路的张公馆。卫队二营的总部设在西安城墙东城门楼上。两个营没有隶属关系,都受张学良的直接指挥。而12月12日凌晨去临潼抓捕蒋介石的主力,便是这两个卫队营的精锐官兵,在来西安之前,王玉瓒当然不知道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在前方等着他。

再说陕北甘泉城里那1000多东北军,靠着西安空投的大饼和馒头,饥一顿饱一顿居然支撑到了1936年的元旦节。如果说秋天还能坚持的话,到了冬天就太痛苦了,当然没有暖气和空调,为了取暖城里的空房子都拆光烧完了,这饥寒交迫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呢?可是在城外围着他们的红十五军团八十一师也很痛苦,吃住在阵地上比城内的东北军也强不了多少。速战速决吧自己没重武器攻不下城,土炸药的威力有限也炸不开城墙,彭老总只能天天派人在城外喊话,不断重复着优待俘虏早日脱离苦海之类的说辞,以及联手抗日早日打回东北老家的道理。

以前大家对红军的喊话不理不睬,但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就开始动摇了,不断有人溜走投降,城里还在坚守的兵也大量表现出“此地不宜久留”的精神状态。作为城里唯一能顶事的营长,周祖尧在烦恼中思索出路,但是老天爷都能看出来,唯一的突破口只有城外的红军。这天周祖尧站在城头对着喊话的方向喊道:既然你们优待俘虏,为什么要杀了高福源呢?那边沉默了一阵儿,随后回话说我们当然没杀高福源,不信过两天让他到甘泉城来见你。周祖尧听完这个很是意外,回去跟张文清汇报,张文清眼前一亮,心里多少有点触动。

500

(甘泉与西安相距270公里)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高福源果然出现在甘泉城的南门外,大声喊着要见周祖尧周营长。周祖尧站在城墙上一看,下面站着的还真是高福源,那年头红军没有整容技术和那医疗条件,所以绝对是高福源本人。两人一个在城头一个在城下就聊上了,高福源现身说法给周祖尧讲了一些红军宽大处理的政策,这些政策跟红军的喊话内容大同小异,所以没多少新意。交谈中周祖尧发现高福源身边有个人一直在指点他说话,于是他对高福源说改天你一个人进城来咱们细聊。周祖尧回去给张文清汇报了这个情况,说想把高福源骗进城让他脱离红军,套一些情报出来,然后商量守城的办法,张文清自然同意了。

周祖尧想着红军不可能让高福源单独过来,没想到第2天下午4点来钟,高福源居然一个人站在南门外喊话要求进城。周祖尧命人用麻绳吊着一个筐把他拉上来,高福源从筐里跨出来后周祖尧哈哈大笑,因为高福源穿着对襟的黑色棉衣和肥大的黑棉裤,头戴着八角鸭舌帽,脖子里绑着防沙土的白毛巾,跟他们要剿的“匪”是一个打扮。周祖尧笑着说:高团长你变了呀,一点都不像个国军。没想到高福源不卑不亢地回答他:老弟我确实变了,思想也变红了。

两人回到营部落了座,高福源对周祖尧一摊双手说,现在没人监视我吧,我给你说的每句话也都是我的心里话了,这回你得相信我。高福源讲起了他的经历,榆林桥之战被红军俘虏后押去了瓦窑堡。他心想自己横竖是个团长,这次恐怕凶多吉少。所以对审讯他的红军干部态度强硬地说,要么杀了我要么放了我。结果人家不理他,对他是不打也不骂,每天让他跟着所有俘虏一起吃馒头喝小米粥,吃饱喝足上课学习下课做游戏,不久高福源就在“东北军军官政治学习班”里做了班长,组织东北军跟红军开联欢会,他惊慌的心慢慢就安定了。

500

(高福源被俘的榆林桥)

高福源的一席话,把满屋子的东北军给说心动了。国民政府一再宣传被红军俘虏后要被剥皮吃肉的,看来这是忽悠人,心里就没那么怕了;另外想想自己在城里饥寒交迫的处境,多少就有点羡慕高福源描述的自在日子。

学习了几个月后,高福源就认识到,老蒋让东北军打红军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既消耗了对手又消耗了东北军这个累赘,东北军的总人数越来越少,想打回老家的希望也就越来越渺茫。意识到这一点后,高福源担心的心急如焚,主动找到红军干部说,自己跟67军军长王以哲关系很好,愿意做个中间人劝王军长跟你们谈判停战,高福源很自信认为,他担心的事一定也是王以哲担心的。

高福源发生这样的转变是有原因的,他20岁考入北师大的前身辅仁大学,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2岁考入东北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进入东北军服役,因为有文化有干劲,很受张学良的赏识。“九一八”事变第二天高福源整理了一批溃散的部队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但是接到全军撤退的命令后不得不含泪退回关内,这也成了他的终生遗憾。东北军驻平津期间,高福源担任王以哲67军619团的团长,他的部队军纪严格、训练有素,高福源亲自编写各类训练教材,经常以岳飞、文天祥的事迹教导官兵,把抗日救国打回老家的目标经常挂在嘴边。

高福源想做中间人的想法首先汇报给了红军保卫局局长李克农,李克农觉得事关重大自己做不了主,派人把这个事汇报给毛泽东和周恩来,这就等于汇报给了党中央。中央开会讨论了这个事,并没有立刻让高福源动身,而是让他继续留下来学习和观察。这么做的原因显而易见,谁也不能保证高福源是不是靠谱,万一他是耍诈回去把陕北的情报提供给东北军,那自己这边可能面临危险,所以让高福源继续学习,同时派安全人员暗中观察和考核,直到确保他是真的可靠。

500

(东北军67军619团团长高福源)

如今高福源只身一人进了甘泉城,可以肯定地说他已经变得又红又专,谈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那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政治高度。从周祖尧的交谈中,高福源得知城内的东北军吃了上顿没下顿,兄弟们忍着寒冷苦苦坚持。虽然这些情况他早有耳闻,但这次算是得到了当事人的证实。聊完天他本想去城里各处走走看看,但这个请求被张文清拒绝了。作为城内的最高指挥者,张文清对高福源这个敌军释放回来的被俘将领保持了高度戒备,毕竟他是一名懂得军事知识的团长,要是弄清楚了城内的防御情况,说不准回去后红军就找到了突破口将自己活捉。

周祖尧的营部位于甘泉城十字街西侧的一户李姓人家大院内,他给高福源在营部腾出一间空房,让他在城里住了两三天,期间高福源两次见张文清试图说服他投降,但是张文清对高福源态度冷淡,因此高福源只谈了自己被俘的过程、在陕北的生活以及红军的情况,劝他投降的话一直说不出口。张文清是个人精,如果此时他跟高福源表现的过于亲密,说不定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但是高福源讲述的那些有关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他还是爱听的,面对饥寒交迫的局面,他跟兄弟们迟早有扛不住的那一天,他要为那一天到来时自己面临的最差结果做好思想准备。

该说的都说了,其它地方也不让去,继续住着没吃没喝,高福源就想走了。虽然周祖尧提出让他留下来跟兄弟们一起守城,但高福源说这城迟早要丢,自己不想第二次做俘虏,还是让我回去完成我的使命吧。周祖尧只好让人把他装在筐里从城头吊下去,降到半空时高福源不忘对周祖尧喊话说:周营长听我一句劝,今后只有跟红军合作才有出路,城里没有粮食没有柴火,可以跟红军谈判解决,你可不能把咱们东北子弟饿死冻死在城里,两军更不能再打仗了,流血牺牲是没必要的……

后面说什么听不清了,耳畔只有呼呼的风声。高福源说城守不下去,早晚都要失败,此时此刻听着很是扎心。停战他是愿意的,但决定权不在自己;投降他不太愿意,但是不投降好像也没别的办法,最让他心动的是跟红军谈判解决吃饭和取暖问题。周祖尧拿这句话去找了张文清,张文清听完眼前又是一亮,因为一旦有粮食和柴草进了城,那可以继续坚持一阵子,万一熬到回归大部队的那天,自己一定会加官进爵,于是告诉周祖尧只要有可能,务必跟红军接触和商谈。

500

(甘泉县城卫星图)

三天后,红军派通信兵送来了一封高福源的亲笔信,大意是说红军愿意谈判,停止敌对行为,解决物资问题,具体条件需要双方面谈,所以甘泉城派个代表过去。张文清读完信后,立刻把他的副营长郭少宗喊来,认真交待了一番后连同两个警卫装到筐里从城头吊下去,跟着红军战士去了道左铺彭德怀的司令部。郭少宗第一次返回时带来了红军方面的意见和回复,张文清和周祖尧听罢商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把郭少宗吊下城。当郭少宗再次返回时就带着成果回来了:双方一致决定,在甘泉城北门外1公里的空地上设一个自由市场,老百姓拿着粮食、土豆、柴草等土特产过来卖,东北军拿着国统区的钞票前去购买。当乞丐一样的东北军士兵围着火堆狼吞虎咽地喝了一碗南瓜粥后,一个个香的嚎啕大哭。

张文清和周祖尧对高福源是感激的,但是跟红军停战一起抗日这个事他们表示做不了主,说这个事得跟王以哲军长谈。于是高福源又写信给东北军67军参谋处处长佟铁肩,佟处长是他的老同学,他托这位老同学给王以哲带话捎信,希望见一见王军长。为什么他不直接联系王以哲呢?因为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现在找自己的领导谈停战,实在是没脸找他。在收到高福源求见的消息之前,王以哲其实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堂堂67军被红军分割在延安、甘泉和洛川三个地方,首尾不能相顾,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求救和抱怨的电报看都看不过来,突然读到高福源的这封信他内心很激动。但是这么大的事儿自己依旧做不了主,立刻发密电把这个事告诉了张学良。

张学良何尝不是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呢,不然他也不会去上海找李杜了。两个师的损失得不到任何补偿,去南京遭到各种冷落和嘲讽,王以哲每天收到的烦人电报,张学良同样也会收到。为了跟红军谈判他都舍近求远跑到上海通过李杜寻找共产党了,现在自己的下属甘愿做中间人直接跟共产党做高层接触,可以想象这封密电就像一道闪电一样,劈开了笼罩在西安城上空的乌云,让阳光得以透下来。张学良望着公馆大院内顶着风雪替自己站岗的士兵,心里满是酸楚,他立刻让人回了密电给王以哲,说自己近日前往洛川军部视察敌情。

500

(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

1936年1月8日,收到王以哲接见消息的高福源秘密前往洛川,进了司令部后他大吃一惊,因为眼前是一别数月以为再也见不到的少帅张学良,高福源眼眶红了,立刻敬了军礼,说副司令属下此来是受红军之托前来协商两军谈判停战的事。只见张学良一拍桌子站起来指着高福源说:你好大的胆子,打了败仗做了敌军俘虏,居然有胆量跑回来劝我通敌,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一旁的王以哲被这一幕惊呆了,前日张学良来时并未跟他提到要如何处置高福源,而按照过去的惯例,张学良拍桌子训人,下一步就要喊门外的卫士进来把人拖出去毙了,王以哲在犹豫要不要替高福源求个情,至少让他把话说完。张学良的一声喝问吓到了高福源,但他很快平静下来,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滴到了地砖上,他哽咽着说,属下要是怕死这趟就不来了,要不是为了咱东北军兄弟考虑,此前我也不会冒险去甘泉,副司令不要忘了老家现在被日本人占着,3000万老乡要么被欺负要么四处流浪,大帅的仇还没有报,咱们在这里跟红军自相残杀对不住他们啊,副司令你可要三思。

张学良不过是吓唬一下高福源,如果高福源跪地上求饶或者破口大骂,估计张学良也就把他毙了,顺便骂王以哲认人不淑然后开飞机回西安。但是一切如他所愿,高福源满怀着对他的忠诚和对东北军的关切,所说所想都到了自己心里。看着他委屈难过的样子,张学良眼眶也红了,让人给高福源搬了椅子端上茶水,让他一五一十从头说起,高福源就从榆林桥战争开始汇报,讲自己在陕北的生活,讲红军的纪律和政策,讲对甘泉城的解困,以及自己此次来洛川的颠沛。

从西安来洛川之前,张学良对此行的目的就做好了打算,如果高福源是靠谱的中间人,那么他就让高福源返回陕北,让红军派一名高级别干部前来洛川,与自己当面会谈。所以高福源讲完后,张学良对他交待了这个任务,并安抚他说,你尽管去办这件事,如果因此有了危险和意外,你的家属和子女都由我和王军长负责。听张学良这么一说,高福源忍不住又想哭,但是他忍住眼泪用力给张学良和王以哲敬了军礼。

500

(红十五军团司令彭德怀)

高福源离开洛川后深一脚浅一脚赶往甘泉,赶到道左铺的彭老总司令部后,把他见了张学良以及希望红军派高级别干部的消息告诉了彭德怀。彭德怀听完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一切会这么顺利,也没想到高福源见到了张学良本人,他再三确认高福源不是跟他开玩笑后,立刻给陕北瓦窑堡发去急电,大致内容有两点:1、王以哲愿意与红军共同抗日,请求与彭德怀面谈;2、张学良表示自己是真抗日,愿意实力相助红军,请尽快派全权代表到洛川面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接到电报后也是大吃一惊。

高福源虽然经过了组织的反复考察,但是谁又能保证他去了洛川军部见了上级后会不会改变主意呢?他选择再次倒戈加入东北军带兵打回来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他被王以哲拖到阵前以投敌的罪名枪毙也不让人意外,虽然众人抱着希望但是也抱着失望,而最后的结果太让人意外,因为如此重要的谈判让高福源来来回回跑个十回八回都不奇怪,没想到结果却是一步到位。当时的红军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控制的区域不过在陕北农村地区,吃的用的极度匮乏,这个冬天怎么过他们也很茫然,高福源带回来的消息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陕北的乌云,温暖的阳光喷射了下来。

从高空看下去,陕北全是层层叠叠的山,过了山群是人迹罕至的关中平原,张学良望着自己看了很多次的景色,心中的感觉是如释重负,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此前面对的情况是进退两难和不知所措,高福源的意外出现,唤醒了原本死气沉沉的乐章,他又有了演奏的冲动。张学良决定回西安后跟赵四小姐吃羊肉火锅,然后一起去易俗社听戏,如果没有好戏听,就约几个人打打麻将唠唠嗑。

[参考资料]

1、吴福章:《西安事变亲历记》,第17/4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

2、杨奎松:《革命四—西安事变新探》,第4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3、王书君/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第593页,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4月

4、李剑白:《东北抗日救亡人物传》,第336/34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2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