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领导今年要参评院士了,人家来北京上学工作35年,连北京新建了机场都不知道
【本文来自《前几日接待一留洋博士,本以为我会很仰慕,但是见到真人确感觉不过如此》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博士是学的艰深研究的领域高度细分。谈不上信息面多宽。我孩子的领导今年要参评院士了,人家来北京上学工作35年,连北京新建了大兴机场,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是谁这些都不知道。如果和他聊天,想获得所在地的信息量,完全会失望了。
想了解外国的更多新信息,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什么外国人收入,物价,发展程度,问留洋博士还不如问导游。b站,抖音上,能让中国人对外国了机耳目一新的,永远是旅游博主,探险博主。那个叫刘墉干净又卫生的,就成了中国人了解印度的最直观渠道。
还有,文中提到的什么同学当了副市长,副校长。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这些年阶层流动性强。只要肯努力,平民也能实现阶层跃升。而且一代人就可以。
但这种社会优势,更多还是发展阶段性的特点。换言之,就是革命,乃至于毛时代的一些政治运动,把大多数阶层固化给打散了。全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时候,起点差距非常小。所以稍微一努力,分化和跃升就显而易见。
西方主要是发展很长时间了,又没有政治性革命,社会世代积累下来,上升路径比较单一了。
但是中国现在的分化,和分化带来的固化,也在逐步形成。以后如果解决不好,那就不是农民孩子努力读书成为副市长,工人的孩子努力读书成为985的副校长。而是副市长的孩子努力读书成了985的副校长了。
而且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解决阶层固化带来的社会矛盾的一个方法是,既然穷人在政治上没有了上升路径,那就提高穷人的劳动薪酬。你当不了副市长,但可以保障你劳动收入上去,一辈子当汽车厂工人,也可以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顺便给点选举权,让平民参与到选举游戏中,有一定的社会认同的价值满足。
中国过去虽然劳动力报酬并不高,但好歹起点差距小,努力能实现阶层跃升。如果固化了,努力的机会都没了,底层人对劳动报酬的绝对值的不满就会成为话题中心。
这时候吹嘘什么精英在中国被优待,精英还是在中国混的好,在外国混的差,只能激起劳动者的反感,并不会增加制度优越性的说服力。
当精英,当领导,享特权,还是在中国舒服(边际效应大),这种思路来论证制度优越性,恐怕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