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历史: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真正原因——敌人背后出奇兵

1935年5月29日黄昏,红军终于成功夺取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泸定桥。在强敌合围、前横天险的绝境中杀开一条生路。这被认为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险的战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不可复制的奇迹。

面对大渡河上十三根悬在空中飘飘荡荡的铁索,面对敌人疯狂的机枪火力封锁,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命运,就像决死无畏的22勇士,命悬一线却一往无前,在悬空的火网中一步步艰难爬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敌人的背后却响起了枪声,有一支红军疾行而来,即将到达泸定城。敌人退路被断,即将被前后夹击,霎时成惊弓之鸟。他们在桥头放了一把大火,就纷纷逃窜。爬行在铁索上的勇士趁机冲过了泸定桥……。

这支敌人背后的奇兵,就是在下游安顺场渡河,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沿大渡河东岸一路血战到此的红一师。
毛泽东兵分两路,东西对进,互相支援,夺取泸定桥的计划终于收到奇效。

一、安顺分兵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由云南进入四川,准备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北上,他们必须跨越横亘在他面前的大渡河。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水流湍急,两岸都是悬崖绝壁,壁立千仞,根本无法架桥和泅渡。2000多里长的大渡河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渡口和泸定县的一座铁索桥,历来为兵家的险地。

蒋介石也自然想到利用这个天险来消灭红军。在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他已判明红军必定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横亘在红军面前的大渡河,比湘江更凶险百倍,正是他消灭红军的绝佳之地。

他赶紧调集20万大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合围,同时命令“”追剿”的薛岳中央军快速渡过金沙江,从南面合击,他还命令大渡河沿岸部队搜集并销毁所有渡船。一个以大渡河为中心的大口袋已经张开。他相信,这次红军已插翅难逃。必定重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命运,他勉励部队仿效清四川总督陆秉章,全力进击。称“剿灭贼寇,在此一举”!

背靠金沙江,前横大渡河,四面强敌合击,只有2万多人的红军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绝境。
毛泽东下达了以最快速度抢占安顺场渡口的命令。
1935年5月24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安顺场,却只缴获到仅有的一条敌人准备撤退用的渡船。5月25日,刘伯承命令红一团利用这仅仅有的一条渡船,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渡口。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迅速组织突击队,由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对岸冲锋。

天佑红军,17勇士无一伤亡,成功上岸击溃敌人守军,占领了渡口。随后,红军又在草滩里找到三条破损的渡船,但对于数万红军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5月26日,毛泽东赶到安顺场。他望着300多米宽、波涛汹涌的大渡河,陷入了沉思: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既不能架桥,也无法泅渡,就算修好了三条船,要渡过红军的2万之众,至少要一个多月,而敌人是不可能给你这么多时间的。

此时,薛岳的中央军已渡过金沙江,向安顺场飞奔而来。而杨森的20军一部已到达金口河,离安顺场只有几天的路程。
强敌迫近,天险难渡,大渡河似乎成了横亘在红军面前不可逾越的障碍。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的阴影不可阻挡的开始在笼罩在红军的心头。

毛泽东找来一个亲眼目睹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老人长谈。老人告诉他,石达开本可以脱险,但却在安顺场耽搁了三天,以至被围,全军覆没。
兵贵神速!毛泽东想到了上游距安顺场320里的泸定县的铁索桥,那应该是红军的一线生机。他当即决定兵分两路,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红一师和干部团在安顺场渡河,过河后迅速沿右岸北上。他和其他人率红2师、红5师沿河左岸快速前行,两支部队东西对进,相互支援,夺取泸定桥。

毛泽东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他对刘伯承和聂荣臻说:“如果两路红军不能会合,被敌人分割了,你们就单独到四川去搞个局面”。
1935年5月27日,在滚滚滔滔的大渡河边。迎着强劲的河风,毛泽东率其他中革军委领导和刘伯承、聂荣臻告别,形势危急、前途未卜,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还能不能再会合。

毛泽东对夺取泸定桥桥没有绝对的把握,但他做了最正确的决定。正因为他的兵贵神速,为红军在敌军援军赶到之前抢占泸定桥争取了时间;也因为他的兵分两路,让红军在海子山战斗中互相支援,攻破险隘;在攻打泸定桥时对敌人形成夹击之势,使红军得以胜利夺取泸定桥。

二、一路飞奔
沿西岸行进的左路军以黄开湘、杨成武的红四团为先锋,担任强攻夺桥的艰巨任务。红四团接到任务以后就疾速前行,他们北上途经的磨石、菩萨岗、德威乡等地都是高山峡谷、绝壁凶险之地。有的是刀砍斧凿弄出来的凌空栈道;有的是蜿蜒曲折,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而大多数路程都是沿着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前行,一边是悬临大河,涛声阵阵;一边是悬崖绝壁,直插云天。战士们都不敢停下往下看。稍不留神,就会跌下万丈深渊。

27日下午,他们前面横着一座险峻的高山,像一堵巨大的石墙结结实实地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座山名叫菩萨冈,海拔1200多米,陡峭险峻,这就是后来杨成武回忆录中写的:“仰头向上看,连帽子都有掉下来的地方”。这样的险隘要地,敌人自然不会放过。川军在此屯了两个连,在临河的狭窄隘口和山顶上修筑了碉堡工事,敌人的机枪火力完全可以封锁沿河小道和山脚。红军刚一到来,就遭到敌人的猛烈射击。

要通过,必须攻占山顶,夺取隘口,介于地形陡峭险峻,从正面强攻,红军伤亡会很大,而且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拿下来的。黄开湘和杨成武找来了当地向导,得知半山腰桑林中有许多崖穴,便于隐蔽防护;而左边虽然陡峭,却有小路可以攀爬至山顶。于是黄开湘和杨成武决定兵分两路,由杨成武带人利用半山腰桑树和洞穴做掩护,正面佯攻;黄开湘则带人由当地向导带路,沿小路攀爬山崖,绕向敌后。

当黄开黄开湘带着红军利用葛藤爬上山顶时,敌人正全力对付正面的红军,对此毫无觉察。红军突然一阵手榴弹,然后迅速发起冲击,敌人猝不及防,四散逃窜。红军迅速占领山顶,然后架起机枪向前面和山腰的敌人扫射,敌人死伤惨重。杨成武听到枪声,又看到敌人乱成一团,立即命令正面的部队发起攻击,敌人遭两面夹击,纷纷夺路溃逃。红军攻克了奔袭路上的第一个险隘——菩萨岗。

5月28日凌晨5点,正在休息的红四团接到命令:“限左路军于29日前夺取泸定桥,要以最快的速度行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伟大光荣的任务。”
这一命令让黄开湘和杨成武惊呆了。此时,距离泸定县城还有240里路,而中革军委给出的时间只有20多个小时,所以原定两天的路程只能用一天来完成。这陡峭的山崖,蜿蜒的河谷,崎岖的山路,沿途肯定还有敌人的阻击袭扰,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命令已经下达,他们也知道形势的危急,中央的难处,他们必须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团领导都下到连队进行动员。动员都是在奔跑的路上开始的,一边急行军,一边开会,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独一无二的动员会,也创造了后来中国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行军奇迹。红军扔掉了除武器、粮食以外的所有装备,在悬崖河谷间飞奔,他们要创造奇迹,争取时间。

但他们前面还横着一个险隘——猛虎岗。
猛虎冈位于石棉县和泸定县的交界处,海拔2000多米,也驻守着敌人两个连。红军到来时,正值大雾弥漫,敌人不敢走出工事观察,只能四面八方胡乱放枪。红四团组织突击队悄悄爬上山顶,摸到敌人的阵地前。突然一阵手榴弹和机枪扫射后,敌人纷纷溃逃。红军攻克了第二个险隘,打开了进入泸定县的通道。

红军经共和、咱地、磨西面、磨杠岭到达魁武村时,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道路立刻变得泥泞不堪,湿滑难行。这时离泸定桥还有100里路。为了赶时间,红军冒雨前行,饭也来不及做,就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泥泞里飞奔,实在饿得撑不住了,就和着水吃一把生米。

天黑后,红军发现对岸有排着长龙的火把,知道那是前往泸定桥驻守的敌军。为了争取时间和敌人赛跑,红四团也点起火把。敌人见到后立刻询问,红军记住白天在猛虎冈打败敌人的番号,并让司号员用敌人联络信号回应,还让四川籍战士和俘虏用纯正的四川话回应了敌人的问话。敌人不再怀疑,两军夹河前行。

29日凌晨,对岸的敌人停下来扎营休息,红军顾不上疲劳饥饿,继续向前飞奔,一举将敌人甩在身后。杨成武后来回忆:“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夜行军,冒着大雨在泥泞中飞奔,三步一摔,五步一跤,每个人都至少摔倒几十次,队伍简直就是在滚进”。
但是他们突破了身体极限的行军,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他们在大雨泥泞、敌人阻击、水米未进的极端条件下,24小时在险峻的山路上行进了240里,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赶到了泸定县城附近。
泸定桥,就在前面!

三、血战开路
当左路军的前锋红四团到达泸定桥附近时,右路军却还在险隘海子山和敌人激战。因为他们的路上不但横亘着险关隘口,还陈着敌人的重兵,他们不得不一路血战。
因为敌人知道西岸的红军就算到达泸定,也不可能通过天险泸定桥。而东岸红军则可以直接进至泸定县城,攻击泸定桥侧背,一旦东线失守,那泸定桥肯定也守不住。

此时泸定一带只有川军袁国瑞的一个旅,他只在西线的菩萨岗和猛虎岗屯了川军四个连,而且都是新兵。而把三个主力团全屯在东岸。其中川军李全山的18团负责扼守泸定桥;杨开成的11团凭险固守海子山,作为预备队的谢洪康第10团也部署在东线化林坪一带。所以东岸的红军要到达泸定,必须夺关斩将,一路血战。

右路军的前锋是刘瑞龙、邓华的红二团,红三团紧随其后。据邓华回忆,他们刚出发不到几里路,就在一个叫风杠的地方遭遇了敌军。这是杨开成11团一营的一个排向前延伸的哨所。敌人见红军人多势众,刚一交火,被击毙两人后就转身逃窜。红军一路追杀,将这伙孤悬在前的敌人全部消灭。

很快,红军来到了东岸的天险——敌人重兵把守的海子山。海之山前面的第一道险隘就是石门坎。
石门坎的地形非常特别。它下面有一道狭长的窄沟——铁丝沟,铁丝沟一边临河,一边就是悬崖,最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而铁丝沟有一个拐角,石门坎正好位于拐角的上方,石门坎的敌人用机枪火力可以完全封锁铁丝沟。而红军在沟口则无法向石门坎射击,因为它正处在拐角的上方,形成了射击死角。也就是说,你在远处打不到他,而你经过他跟前,他就可以打你。这样的地形,占尽险隘地利之便,让人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

据据邓华回忆:铁丝沟左边是大渡河,波涛滚滚,如万马奔腾,右边是陡峭的高山,壁立千仞,敌人在拐角的高地利用天险固守。刘伯承、聂荣臻决定强攻隘口,夺取石门坎以后,用一个连警戒山上的敌人,其他部队快速通过,直奔泸定城。

但红二团组织了几次强攻均未奏效,双方陷入了僵持,但红军此时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速战。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红军从上到下都很着急。红二团在肖华的组织下马上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研究打法。最后决定分路进攻,肖华指挥红二团主力继续从正面攻击。红二团政委邓华则率二营一部分从铁丝沟南侧绕道,向纵深抄敌侧背,夺取海子山最高点。

山高路险,邓华带着战士们在悬崖绝壁间攀爬着葛藤奋力前行,但不是一下就能到达的。
但就在这时,令敌人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此时,河对岸左路军红一军团教导营正好经过,营长陈士榘见对岸战斗激烈,红二团进攻受挫,立即命令全营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向石门坎和山顶的敌人猛烈射击,支援被险隘困阻的红二团。在东岸居高临下占尽地利的石门坎守军,这下完全暴露在对岸红军的枪炮之下。

此时两岸相距不过200米,完全在机枪的射程之内,而且红一军团教导营是一军团的干部精华,火力配备很强。不但有重机枪数挺,还有迫击炮。
石门坎的敌人。对付东路的红军可谓占尽地利,是为天险,但对于来自河对岸的攻击,却没有任何屏障可言。所以在对岸教导营猛烈的机枪和迫击炮的攻击下,石门坎和山顶的守军伤亡惨重,不一会儿一个营就报销多半,其余的赶紧弃阵而逃。而此时,邓华率领迂回穿插的二营也已从悬崖峭壁爬上敌人的主阵地小寨子。向敌人的侧后发起袭击,正面的萧华也趁势指挥红二团主力发起冲击,敌人被三面夹击,纷纷向后逃窜。

但后面的大旋头和黄土岗也是一道易守难攻的险隘,敌人在此驻守了一个多营的兵力。逃窜至此的敌人和守军合在一起负隅顽抗,红二团因兵力不足,又和敌人陷入了僵持。直至几个小时后,随后赶来的红三团从大旋头和黄土岗侧面的悬崖攀爬而上,左右夹击,才将敌人彻底击溃。

红二三团会合后,继续向前追击。过沈村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红一师师长李聚奎率领,直扑海子山北麓的川军第四旅旅部龙八埠;另一路由邓华率领的二团、三团各一部分沿大渡河东岸急速前进,直奔泸定桥。刘伯承、聂荣臻随这一路行动。

已成惊弓之鸟的第四旅旅长袁国瑞见红军飞扑过来,已无心恋战。他知道海子山失守、第四旅损失惨重,他不想把家底都砸在这里,赶紧率残部向盐水溪、化林坪一带逃跑。
而驻守泸定桥的李全山18团的侧翼和退路,他也已完全顾不上了。
这时已是29号下午,红四团夺桥的战斗即将打响。

四、泸定会合
红四团的前锋29号清晨就赶到了泸定桥,并迅速占领了西桥头。由于敌人也是前一天才赶到泸定桥,铁索上的木板还没有来得及全部拆除。红四团一营在西桥头对敌人发起了攻击,几十挺机枪一起开火,敌人没料到红军如此强大的火力,当场伤亡50多人,红军也伤亡了20多人。

上午,红四团主力全部到达。杨成武站在桥头,看着暴雨过后急流咆哮的河面,那在风中悬空晃荡的十三根铁索,不仅倒吸了一口凉气。就是他们要夺取的泸定桥?这就是红军死里求生的生命通道 ?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往下看,河流就像瀑布一样从山谷中倾泻下来,冲击着参差耸立的的巨石,溅起的浪花有一丈多高,流水声震耳欲聋。在这样的河里,就是一条鱼也休想停留片刻。这样的险地,就连我们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关夺关的人,到此也不仅倒吸了一口凉气”。

大渡河的险象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们进攻的通道就是咆哮喘急的河面上凌空飘荡的十几根铁索,这场战斗的惨烈与艰巨将是前所未有的……。
随后,红四团在沙坝村的天主教堂召开了作战会议,他们分析了此战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方面:
一、经过早晨的交火,一营得知布设在桥头的川军火力只有不超过六挺重机枪,而红四团集中了一军团的主要火器,轻重机枪有上百挺,全部开火应该可以压制敌人。
二、右路红军正在迅速赶来,如果他们及时赶到,可以截敌退路,并在敌背后进行夹击。

不利方面:
桥上没有木板,不利于多人大规模攻击,只能组织突击队。携带手榴弹、短枪和马刀,攀着铁索攻击前进。
突击队由二营二连连长廖大柱和指导员王海云带领,作为第一梯队;二连其他人员作为第二梯队,跟随突击队在后面铺设木板。由于右路军还没有消息,暂时等待。下午四点,不管右路军有没有赶来,都准时发起进攻。

5月29日下午4时,几十把军号同时吹响,嘹亮的号声惊天动地!随着号声,红军上百挺轻重机枪一齐向盘踞在东桥头的敌人开火,强大的火力压得敌人抬不起头。他们只能漫无目的的扫射,阻止红军的突击队。

二营22名突击队员在廖大柱和王海云的带领下,冒着枪林弹雨攀爬着铁索,奋勇前行。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震撼和壮烈的一幕:红军勇士匍匐在风中晃荡的铁索上,下面是波涛滚滚的大渡河,前面是敌人机枪疯狂的火网,危险、绝境、死亡,就是红军前进的道路。

但他们咬紧牙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向前!身后不断有红军中弹、坠河牺牲,但前行的队伍没有丝毫胆怯和退缩,依然一步步、一步步艰难而坚定的前进着,离桥头越来越近,离胜利越来越近。敌人被震撼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不怕死的人。红军英勇无畏的壮举,让他们胆战心惊。

这时,远处传来了密集的枪声,那时东岸的红一师先头部队冲了过来。
面对着红军猛烈的机枪火力和视死如归的勇士,敌人早已心惊胆寒,而且敌团长李全山从电话里知道上级袁国瑞已经逃跑,海子山和龙八埠已经失守,他的退路已被切断。红军右路大部队即将到达,再抵抗下去,跑都来不及了。于是他命令驻守泸定桥桥头的部队放一把大火,赶紧撤退。

面对燃起的冲天大火,接近桥头的突击队员们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向逃窜的敌人追击……。
一军团宣传科长彭佳伦记录下了当时的场面:“勇士们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里,衣服帽子烧了,头发眉毛也烧了,他们一切都不管,只是猛冲,一直冲到街上”。
红四团终于占领泸定桥,两支红军胜利会合。

1935年6月2日,毛泽东和刘伯承、聂荣臻站在泸定桥上,看两股红军汇成一股洪流,全部渡过泸定桥。这个曾经不可跨越的天险,终于被他们踩在脚下。
红军又一次从绝地险境中死里求生,滔滔的大河、悬空的铁索没有阻挡住英勇的红军,他们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革命的信念、坚定的意志、无畏的勇气让他们战胜了所有困难,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毛泽东望着远处的皑皑雪山,那是红军新的征程,虽然前方依然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有着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