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代油”的故事
建国前三十年哪些产业部门发展得最好?
石油工业部绝对榜上有名!
50年代之前,中国普遍被认为是贫油国,石油产量仅有百万吨。
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起点,中国的石油工业开始了高速发展,此后陆续又发现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江汉油田等多个大型油田。
中国的石油产量从60年代开始高速增长,在1978年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全球第五大石油生产国。
中国居然出现了浪费石油的现象!
石油产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量的石油被直接烧掉了!
国内电厂原本以燃煤为主,为何会大量烧油?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能源消耗中会发生石油替代煤炭的原因:
1、煤炭供应不足。
煤炭供应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较大:煤矿生产不稳定,铁路运输不畅。
煤炭供应严重不足影响到了很多部门的工业生产。
2、石油供应过剩,产量远远超过国内石油的加工能力。
中国石油产量从60年代迅速增长,但石油的加工处理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
石油化工设备加工原油的能力严重不足,国内石油供应处于严重供应过剩的境地。
3、石油出口规模小。
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不紧密,原油出口渠道不畅通,国内原油出口规模较小。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计委在70年代发布指导方针,支持新建燃油电厂,用石油顶替供应不上的煤炭需求。
石油消耗规模
从70年代开始,国内烧油量猛增,最高年份(1980年)烧油量达到4000多万吨。
按1981年国际油价计算,同烧煤比较,等于一年烧掉50亿美元。
一般情况下每年被用作燃料的石油数量在3000万吨左右,这是对国内石油资源的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国内外汇奇缺!特别是1978年中国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外汇不足影响了技术设备的进口。
以煤代油
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同志早就注意到当时国内存在大量的燃油电厂、窑炉等,如用煤代替油,节省下来的石油可以出口换取宝贵的外汇。
1981年初他找到王传剑,让王传剑同志给时任国家总理赵紫阳写一份报告,并很快得到国务院的回应。。
在赵紫阳的主持下,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决心以煤代油,压油出口,积累资金来发展能源和交通。
国务院采取的主要措施:
1、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此事。
成立以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负责推动以煤代油工作。
王传剑同志是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的负责人,主持全面的工作。
煤代油办公室地点设在计委,和王传剑同志分管的节能局在一个办公室。
办公室总共也就4、5个人,其中有两人一个来自煤炭部,一个来自电力部,方便协调工作。
2、提供了启动资金。
国务院拨给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100万吨原油,出口获得利润收入约5.7亿元;
国家财政专门安排的3亿元改造锅炉的资金;
这两笔钱就是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的启动资金。
3、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的工作方法
将燃油锅炉改燃煤锅炉,改造成本由专项基金承担。
改造锅炉节省燃油,出口燃油获利,资金收益归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
“煤代油”专用资金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
即利用这项资金安排一批烧油锅炉改造为烧煤锅炉,将节省下来的石油用于出口,出口油的利润仍作为煤代油的资金,用于压缩烧油工作,如此则滚动向前发展。
“煤代油”工作的投入很少,收益却很大。
压缩烧油初期,为尽快压下一部分油出口,积累资金,煤代油工作的重点是对一批原设计烧煤和改为烧油的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进行改造,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投资实现压缩烧油200 多万吨,积累了十几亿的煤代油资金。
此外,计划对原设计烧油的600万千瓦发电机组,安排建设800 多万千瓦烧煤电站来顶替。与此同时,也开始推进量大、面广的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的压缩烧油工作。
煤代油的规模
煤代油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原来成立煤代油办公室时,国务院确定了10 年压缩烧油2000 万吨的任务。
但实际仅仅在“六五”期间,累计压缩烧油就达2360 万吨,利用国内外石油差价,积累资金94 亿元。
自煤代油办公室成立之后,到1988 年的7 年时间内,累计压油4429 万吨,出口创汇30 亿美元,积累资金近160 亿元,建设的电站容量为1415万千瓦,建成投产的代油电站344 万千瓦,合作修建11 条复线电气化铁路工程。开工建设煤炭生产规模3800 多万吨,已投产1000 多万吨,建成港口吞吐量能力2500 万吨。(王传剑)
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到1998年累计压缩烧油2亿吨,其中85%用于出口,换取了大量外汇。压油取得的效益,建设了300亿瓦的燃煤电站。这是大主意产生的大效益,对国家的贡献极大。(陈锦华)
以煤代油工作为何能取得成功?
以煤代油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
1、我们的体制能够很好的协调内部利益分配。
“煤代油”涉及到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等多个工业部门,但是这些部门都是国有的。
因此煤代油产生的收益在我们的体制下可以方便的由国家统一支配——烧煤替代烧油产生的收益全部归“煤代油”专用资金办公室。
2、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的配合。
烧油的主力是电厂,煤代油没有电力部门的配合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政策结果。
电力部门在该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付出主要行动——改造锅炉,更换燃料。但是收益并不归电力部门所有,但是他们仍然配合了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大局观。
此外,还离不开煤炭工业部提供的煤炭,石油工业部原油份额的划拨等。
3、有战略眼光,考虑国家整体利益和高度执行力的中高级干部——以李人俊同志和王传剑同志为代表。
李人俊提出的煤代油的设想,有目标、有政策、有措施,是一项能够得到很好执行并达到目标的政策,结果也确实如此。
王传剑负责具体落实,不仅很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政策目标,而且后来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最初的设想。
华能集团、神华集团等两家大型央企都是“煤代油”工作的直接成果。
以煤代油积累的资金如何使用?
——华能和神华的诞生
以煤代油积累的资金主要用来发展能源交通!
1985年,已担任副总理的李鹏副指示:煤代油工作要从补偿型向开发型,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煤代油办公室有资金,并用这些资金投资建设了一批的企业,其中最主要的是发电企业——这就是华能系公司的来源。
由煤代油资金投资的第一家公司是华能精煤公司,这是神华集团的前身。
神府东胜煤田是非常优质的煤田,煤的开采条件非常好,含硫量也低,当时尚未得到开发。
开发这个煤田的投资巨大:既要建设煤矿,还要解决运输条件,需要建设铁路和港口。
利用煤代油办公室的资金,开始了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不仅建矿井,而且还要修建铁路和港口。
华能集团成立之前最重要的一家公司,是华能国际电力公司。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供应非常紧张,地方政府甚至开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邀请港台资本来内地投资发电厂——例如港商胡应湘投资的沙角电厂。
煤代油办公室拥有建设电厂的所有条件:有资金、有外汇、有物资,也有政府的支持,拥有的条件远远好于外商,煤代油办公室也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开始了大规模的电厂建设。
当时国际条件非常有利,电力设备供应过剩,往往配套出口信贷,价格也比较不错。这样利用信贷资金,进口国外设备,再在国内配套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建设电厂。但这事只有煤代油办公室能干,因为还款需要外汇,而煤代油办公室可以出口石油,拥有宝贵的外汇。李鹏便提出来,中外合资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但中外合资外方资金必须达到25%,于是通过加入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华润香港分部等,成立了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
因为采取负债经营的理念,充分利用国外信贷,同时在国内募资,煤代油资金只占一小部分。此外采用控股、参股发展的新模式,华能国际电力的资产迅速扩张。(王传剑)
利用煤代油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华能系迅速发展为国内能源领域一股重要的力量,同时也为华能集团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华能国际电力之外,那些通过煤代油获得的旧电厂资产也划入了此前成立的华能发电公司。华能发电公司负责建设新的压油电厂和旧电厂的锅炉改造(燃油转燃煤),同时自己也规划发展一些新电厂。
1985年之后,在煤代油办公室的投资下,先后成立了9个统一以华能为名的公司。除了华能精煤公司、华能国际电力公司、华能发电公司外,还有开发钢材、水泥、木材等资源为主的华能原材料公司等。
1989年1月,华能集团召开成立大会,王传剑任总经理,级别为副部级。
到1993年,华能集团的总资产达到400亿元,其中与电力相关资产占78%,建成30多个电厂,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全国总装机量8%。
为加速跨世纪能源战略基地的建设,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原华能精煤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神华集团公司,并以该公司为核心组建神华集团,负责开发经营神府———东胜煤田及其配套的铁路(包括神包、神黄线)、电站、港口、航运船队等项目,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实行煤路电港航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
神华集团由此从华能集团中独立了出来,并最终发展成了又一个大型的能源企业。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经历各种蜿蜒曲折的过程。
经济的发展也没有万试万灵的神药,只要用了某种方法就能高歌凯进。
中国的发展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一步一步试出来的,许多人都付出了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会走弯路,但是只要坚持就终究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有坚强的组织领导,有为国家和民族负责的精英,最终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功!
参考资料:
1、《王传剑:华能集团成立前后》。
2、《陈锦华文集》
3、《李人俊与中国石化工业》
4、《我的故事》,黄毅诚。
5、《历史的经验》,黄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