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的成功起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也谈高等教育,当个臭皮匠

项立刚先生说,多数高校不需要搞科研。晨风说,要改革学北美,普通高教主要为重点高校输送人才。其实都是急躁毛病发作了。哈哈。我说,中国高校的成绩大乎想象,中国的教育事业成绩大乎想象,对中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大乎想象

不论是经济还是科技又或是教育,我们发展,人家也发展。能缩小差距就是成功。试问,全世界除了老牌帝国,又有谁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有人指韩国新加坡。韩国是美国的殖民地,新加坡人口563.7万人,国土面积714平方公里。这有什么代表性?

新中国接受的烂摊子,所谓的文人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全大陆识字的人口不足百分之十。这个识字水平,最多的还是现在的小学二三年级,叫初级小学,四五六年级叫高级小学。全国大学生总数几万人。看看当时五亿人口的国家的文化底子。

毛主席为什么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因为需要迅速普及教育,要搞速成教育。这是真正基于全体人民的一种福利。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共七年,普及速度就能加快近半。人们需要掌握读书读报的能力。这在当时来说,比吃鱼吃肉和用电照明重要。同时,也只要发挥主观能动努力就能做到。所以,我堂兄,大我二十多岁,初小毕业,就当民办教师了。那时名办教师除了全员满工的工分,每月有五元的生活补助。很令人羡慕。同时农村还没用电照明。我们是中部发达地区省会边上的丘陵农村,现在是农村百强的排名前十。这是当年农村的缩影。

硬件需要钢铁水泥煤炭发电厂。这些东西,那时已认识到,不是拼命就能达成的。大跃进那三年吃了亏。但水库堤坝等拼命堆土能成功。钢铁水泥发电厂是不行的。工程兵铁道兵修成昆铁路,可是牺牲了不少战士的。年轻时去外地读书,看到铁路两旁不时有牺牲的烈士的墓地和墓碑。

今天,我们可以坐而论道了,可以期待什么时候赶上美国了。而那时是不敢想象的,做梦都做不到那里去。看看那个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吗?看到剧中王启明开着凯迪拉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手头宽裕一点了,我也买了一辆。由此可知。

但我们在谈论教育时往往不能全面客观的站高点来看待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不说历史地现实地来客观评价。出一点事情,就全盘否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是非常错误的没营养的观点。中国的教育,共产党闹革命其就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当依靠的基本——劳苦大众。所以,新中国一成立,就开始了扫盲。我母亲就是那是进的扫盲夜校,六个月识字好几百。到后来,我们长大外出读书,写的正楷字书信,也能认识读懂。记得小时候,农村生产队不时开会,就在我们家堂屋里。开会前煤油灯下读报读新闻学文件。新中国的扫盲是认真的,是卓有成效的。按照我们现时某些人的看法,农民需要读书认字吗?有几个队长能认字就行了。是吧?

本世纪开始的大规模扩招,是一件功德无量,造福千秋大事。知乎上有人问个这个问题,大学学历水平的人口比例。自扩招以来,多年招生都在600万人往上。近年达到800万人往上。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年招生近两百万了。而八十年代只在50万徘徊。想一想,谁该读大学谁不该读大学?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想所有愿意读大学的都有书读才是情理之中。

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三千万了,在校教职员工接近一千万了。请参看统计年鉴。当年本科毕业留校的老师开始进入退休阶段了。大学扩招,既满足了人民的愿望,也是全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的需要,是在解决了温饱后消费升级的需要。双方都是大学学历的家庭,下一代成长的环境和基础,总体上,比我们这代父母大都是文盲要强很多很多。同时这么一个巨量的大学教育基础建设,既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扩大内需需要。同样这么一支庞大的教职员工队伍,也扩大了就业。我们想想,建了这么多大学基础设施,总比搞了那么多形象工程要好很多吧?

人们用挑剔的眼光,看到的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什么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啊,什么教育扩招负债问题啊,什么科研成果等于零的问题啊,什么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啊。就以就业问题来说,是不是每年招那么个一两百万,其余的1500万同龄青年直接涌向打工市场更好?所以,理性告诉我们,这些是问题,是发展中新出来的问题。如果不发展,如果还是招一两百万,是不是对国家对民族更好,就业不困难了?高校不负债,就太平无事呢?所以这问题可以用类似“成长的烦恼”来理解。这是发展带来的烦恼,带来的更高层次的问题。就像鱼温饱后,我们面临的是吃好吃的安全的问题一样。文盲的封闭的黑暗国度中,人们能做梦到天堂吗?

扩招后,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同了,是培养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了。这与90年代之前是不同了。今天的本科生,如选择就业而不是继续深造,就是普通的劳动者,而不是曾经的精英或者天之骄子。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是社会的进步。相比,新中国初期,大学生是大知识分子,初小毕业就是小知识分子的年代,这是革命性的进步。

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比较中印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时,提过一笔。中文网上有。《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改开初,儿时的伙伴全部走出山村,出外打工。他们都在文革期间读了小学毕业、初中、高中毕业。而这个山村1986年才通照明电。

为什么人们如今看不起所谓专家学者,特别是网上热闹的那些所谓专家教授吗?因为整个国民的水平,都提高了,都不那么好糊弄了。

为什么中国能不断缩短与美国的差距吗?除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外,教育的功劳最大。教育不仅仅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还是的整个社会就是新技术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在此基础上,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增强了。前些年,不少喷子喷我们的所谓全民体制举国体制搞体育,没有这种全民体制举国动员,我们能在极其艰难的五六十年代就成功扫盲吗?没有这种举国体制,我们能在文革十年搞成两弹一星,全民预期寿命甩开印度十岁之远吗?没有体育的举国体制,没有荣国团庄则栋的冠军效应,乒乓球运动能普及到偏远农村吗?有了女排的五连冠,激励了整整几代青年人。效果不好吗?没有那个国家再有如此的高效率的事例了。

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产业水平的提高,是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坚实的基础。我们今天的信心就来自于这七十年,这四十年的发展,最突出的发展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是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至于科研,需要有不同于一般的宽松环境和包容精神。需要适当的广种薄收,不能故意担心效率和浪费。就像创新,失败率很高的。科研的失败率也是很高的。但坚持投入,不断尝试,总能出些成果,最低也能锻炼人培养人。

至于学美国。我觉得不那么靠谱。民企宁愿捐钱给美国大学,也吝啬捐给国内大学。想美国没耶鲁大学校长在中国参会是讲过一句话:他的任务一是找人,找学科的顶尖带头人;二是找钱。找能向学校提供捐助的科研经费和运营经费。他们是完全或者极致私有制社会,学校多有很多经营性资产,社会捐助也形成了传统,两百年的办学就是这么搞的。我们呢?主要还是靠财政预算。记得几年前我们学美国的学校自主招生吗?为什么踩刹车?私有制下的成熟的人情制度,有钱人读好大学的制度,特别优秀的少数穷人做点缀的制度,我们学不了的。

至于科研,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做的还是不错了。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很不错了。世界上还有那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使的美国害怕?从前有苏联。今天只有中国了。我相信,有今天中国的教育基础和规模,有中国的产业基础和规模,我们不惧怕任何科学技术竞争,也不惧怕任何产业竞争。所以,我不主张跟美国采取同等的所谓科学技术制裁。比如光伏设备,我们会害怕我们的技术迭代干不过美国欧盟吗?比如说电池,我们会害怕技术迭代干不过日本韩国吗?比如说半导体,我们华为的麒麟芯片不就突破了美国的封锁吗?我们有强烈的自信。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