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鹏出丑是出在他的AEB,这是白名单机制上啊

【本文来自《争议中的AEB:该信专业机构,还是信“民间测试”?要动态AEB,还是静态AEB?》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文章又想往所谓灵敏度上面带,问题是这次小鹏出丑是出在他的AEB这是白名单机制上啊,和灵敏度有一毛钱关系么?众所周知白名单机制高度依赖实时拍摄到的图像或图形和白名单图库中的图像和图形比对,比对上了才会触发提示和刹车动作。而从民间测评来看,小鹏的白名单里就只有正向的车屁股、站着的人、正放的锥桶等等这些个考点,翻了的车、躺地上的人、没标识的水马、掉落的轮胎、误入道路的鸡鸭猫狗牛羊兔、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障碍物都不在白名单内(这时候反倒是不见猫狗爱好者跳出来DISS何小鹏)。

低照度条件下,摄像质量不佳,假车屁股的轮廓图形不可见或者太模糊,和白名单图库里的车屁股图形一直比对不上,直到车开近到车灯照明范围内,才有一定概率图形比对成功。所以要么识别不了,要么等到很近才识别到。

白名单机制在路面正常的开车过程中基本不可能莫名其妙误触对比上(前车故意在车位挂画着黄线的红布模拟锥桶的情况除外)。何小鹏与其营销AEB没作用(估计是特指他们家自己的),以及到处科普误触的危险性,不如直接拆掉,节省成本,顺带降点价。

至于某系列车3D(或部分2.5D)建模机制的误触,随着激光雷达线数的和角分辨率、成像精度的提高,算法的迭代优化,误触的概率是持续降低的,而且现有的刹车机制实质上已经是安全和舒适兼顾,不管高速低速,最终刹车点离障碍物的距离都相差不大,也就是高速早刹(而且是先点刹再重刹)、低速晚刹。低速情况下,追尾伤害低,后车全责;高速情况下,离着老远就点刹,亮刹车灯,后车大概率跟刹,那么有长距离的缓冲,最终被追尾的动量也不会太大,而且也是后车全责。而且现在全网也没见有几个这条技术路线的AEB误触视频或驾驶人抱怨,可见概率是低的。

那么,用一个这样低的误触概率,且安全风险相对可控的技术路线来做AEB,尽可能提供比小鹏之流白名单机制高得多得多的识别和刹停能力以及适用范围,我想还是划得来的。

同时也希望那些只玩得来白名单机制的车企能再优化一下白名单,别只认识正向的车屁股,翻个车的车屁股就不认识;也别光盯着站着的人,躺地上的伤员也不能直接碾过去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