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史君起底阿(巴)以冲突1】从阿拉伯人犹太人至巴勒斯坦到第一次中东战争战前!
先来看一组观史君(这是我的笔名,在各视频平台的ID为【有观点大历史】)原创制作的当前“巴勒斯坦地区”(地理意义)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的生存状态组图。
巴以冲突演变至今已经非常复杂,其中牵扯利益甚大。但狭义来说,就是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对“巴勒斯坦地区”这块土地拥有权的争夺。事实上,以色列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的Y染色体有许多部分来自同一个基因池(犹太人约70%,巴勒斯坦人约82%),祖上亲缘关系很近。但由于历史原因,虽然以色列犹太人也在这片土地上萌芽,但却几乎没有自身为巴勒斯坦人的身份认同,因此,全文所述的巴勒斯坦人指“世代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犹太人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有些迷蒙,主要依据是来自圣经。但圣经的可信度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不少网友戏称犹太人是“圣经开边”,张嘴就来。
话说在气候上,巴勒斯坦地区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类型,这有助于栽培作物及驯养动物,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地区之一,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如此风水宝地,自然不断吸引其他身处贫瘠之地的民族迁徙而来,比如,出现在阿拉伯半岛某个地方的闪米特人,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公元前3000-2500年左右,一些闪族人迁居巴勒斯坦地区,其中便有在地中海东岸平原地区落脚并建立了独立城市国家的迦南人。因此,圣经《旧约》把巴勒斯坦称为“迦南地”,现代90%黎巴嫩人的DNA便来自迦南人(注:引自《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第 101 卷,第 2 期,关于古代迦南人和现代黎巴嫩人的基因组序列研究)。可能是远房亲戚找到“洞天福地”的消息不胫而走,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小小的闪族部落自阿拉伯半岛出发,在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经现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沿幼发拉底河向西北迁徙,他们避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包括亚述在内已经建立起来的强大王国,沿阿拉伯沙漠边缘西走,最终来到迦南地,并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迦南人称他们为“希伯来人”,意为“渡河而来的人”。相传,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与神角力获胜,被神赐名为“以色列”,意为“同神角力的人”,于是乎,以色列人的称呼,就这么来了。
此后,经历流亡埃及-返回迦南独立建国(“第一圣殿”时期,即所罗门圣殿建成之公元前960年-公元前587年)-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陷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波斯帝国灭亡巴比伦,获得巴勒斯坦统治权,允许犹太人返回故乡(公元前539年)-希腊统治(公元前332~前110年间)再到罗马帝国治下(公元前63年,庞培进军耶路撒冷)排犹进入犹太人所述的“流散阶段”,大量犹太人自巴勒斯坦出逃,去往世界各地。
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印记逐渐淡去,阿拉伯人的印记开始加深。公元七世纪,在荒凉的阿拉伯半岛,与犹太教先知亚伯拉罕沾亲带故的阿拉伯诸部落(狭义,与希伯来人同为闪含语系)中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
40岁的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开始透露他接收到相信是来自真主、经天使加百列(吉布里勒)传达的天启,穆罕默德的同伴记录了这些天启的内容,从而编成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相传穆罕默德曾乘飞马一夜之间从麦加行到耶路撒冷,登上九重霄见到古代众先知和天国,《古兰经·夜行》篇对此事也有记载,这也奠定了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圣地的基础。
可以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同源一神教,崇拜宇宙唯一的造物主,基督教与犹太教称上帝、耶和华,伊斯兰的穆斯林则称其为真主、安拉,耶路撒冷也成为三大闪米特一神教的共同圣地。
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带领下,阿拉伯人开始扩张,雅穆克战役中击败拜占庭军队后,巴勒斯坦进入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口亦开始增多。在这期间,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被归为同一行政区,被称为沙姆(al-Shām)地区,基本就是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范围。
虽然仍保持着散落各地的局面,但阿拉伯人治下的犹太人过得相比罗马帝国时期好的多,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在教义上比较接近,目前为止暂时没什么恩怨纠葛,而帝国的铁蹄每到一个地方,都允许犹太人保留自身的宗教文化习俗,犹太人社团在帝国内也拥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条件只是要求他们比穆斯林多缴纳一种“人丁税”。另一方面,来自沙漠的阿拉伯人在向外扩张时,也需要得到犹太人的帮助。这是因为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熟悉外界情况,他们中有很多人都通晓希腊语或拉丁语等欧洲语言,同时又懂阿拉伯语。不少犹太人后来成了阿拉伯统治者在外交、贸易、财政方面的顾问,还有的获得了很高的官职,乃至进入军队,成为将领。故此,当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把征服的矛头指向西班牙时,当地的犹太人的态度可用喜迎王师来形容。
可以说,在现代以前,对犹太人来说,在阿拉伯帝国治下时期,几乎是除其独立建国时期外活的最舒坦的日子。看到如今犹太人对待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不人道行为,不免让人感慨。后面将近千年,几乎就是西方-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史,再看看如今犹太人与西方的关系,又不免让人无语。
11世纪,教皇组建十字军,打着宗教旗号进行东征,持续时间长达两百年。不过,十字军并未能真正打败东方的穆斯林,这些十字军去到东方后虽然有一系列的战果,但也往往损失惨重,铩羽而归。一些基督教徒脑袋一个灵光乍现,想到,其实他们并没有必要跑到遥远的巴勒斯坦去进行圣战。这不,不信基督教的犹太人很多就在身边啊,拿他们开刀一样能救赎自己的灵魂,而且不用远征就能拿到丰厚的财富,不要太值!于是乎,在“杀死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口号下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被强迫改信基督教,一旦遭到拒绝,殴打、屠杀、驱逐、洗劫财物便是家常便饭。格格不入的欧洲犹太人在十字军的浪潮过去后,待遇也没好到哪里去,成了“垃圾桶”、“背锅侠”哪里需要哪里搬,乃至鼠疫、黑死病源头是犹太人这种说法都有了,这又是犹太人的一个“大流散阶段”。
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灭亡埃及马木鲁克王朝,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开始。巴勒斯坦地区便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国教为伊斯兰教,除对多神教有排斥外,对境内的基督徒和犹太人采取宽容态度。
20世纪初左右,全世界的犹太人有半数生活在东欧,由于吞并了波兰,大部分原来的波兰犹太人居住地被划入了俄国版图,19世纪中期俄国境内的犹太人大约为240万,到19世纪末时已接近500万。到了东正教地盘,犹太人的命运也没好的起来,“为了不让犹太人败坏俄国社会”,犹太人被圈禁在专门的“栅栏区”(大多分布在原波兰境内),除非拿到特别许可,否则不能到这些区域之外去活动,另外还划分犹太人不得从事某些行业的工作,不得拥有土地,而且必须缴纳双倍的税款等。当然了,犹太人作为缓解社会矛盾“垃圾桶”、“背锅侠”的体质仍然存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革命党人进行的一次暗杀行动中被炸身亡(1881年3月),涉嫌者中有一名年轻的犹太妇女。自此开始,一浪接一浪的反犹排犹浪潮在俄国境内掀起,沙皇政府对此也持默许和鼓励态度。另外,罗马尼亚等许多东欧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排犹屠犹活动。
这股大规模的反犹灭犹浪潮又一次推动了犹太人的规模性流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1914年,大约有300万犹太人离开了俄国和东欧。不过,随着科技航海技术的进步,此时的犹太人流散的脚步不再被限制在大陆,而开始真正的大范围地散布到世界各地。除了一些又跑回西欧或巴勒斯坦地区外,百分之80流散的犹太人越过大西洋,去到了彼岸的美洲大陆,定居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南美国家。要说美国的社会环境极度适合犹太人生存和发展,短短时间,便从19世纪末的20万人口发展到20世纪初的小百万人(到20世纪中期,已经有600万人),而这批犹太人创造的财富和影响力,也成为后续犹太复国主义的重要臂膀。
相比去到美国的犹太人,去往西欧的犹太人却过的没那么好,他们中有些人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成功,更诞生了“主动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以此融入欧洲社会”的想法,用德国著名诗人海因里茨·海涅的话来说,这是为了“领取进入欧洲文明的人场券,海涅本人也是一个改信了基督教的犹太人。他们相信,只要改信基督教,做一个忠诚的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最终就会被欧洲社会接受,这就是当时西欧犹太人中流行的“同化”理论。但这个想法很快便被打脸,时值民族国家思潮盛行的年代,犹太人这种从长相上就不同于欧洲人的家伙并不被接受,没少受白眼。休斯顿·张伯伦(英裔德国人)便称犹太人玷污欧洲人高贵纯洁的血脉,是没有生存价值的民族(注:名叫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的英国种族主义者1898年在其作品《十九世纪的基础》中声称,犹太人是一个没有生存价值的种族,它的任务只是破坏日耳曼民族的纯洁和“繁殖一群假希伯来人混血儿)。
走到哪儿都被当过街老鼠对待,想要融入,人家不拿你当自己人。又身处民族国家浪潮背景下,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犹太国家的思想不可遏制的在脑中出现了,要不,自己攒一个犹太国?最初这个国家的选址很多,比如阿根廷就不错,地广人稀,且已经有不少犹太人移居前往垦殖。但这些选址都被否决,因为更多的犹太人想要回到巴勒斯坦。原因便是大家知道的所谓“应许之地”说法(《圣经·创世记》第17章中是这样写的:“我(耶和华)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
这便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大概起源背景。
筹集资金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层先后拜会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等,希望得到大国支持,但奥斯曼与德国均无兴趣。英国方面,在犹太难民大量涌入英国及附属殖民地造成压力,以及受到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英国犹太社团的影响,英国才开始考虑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合作,但只答应让他们在英国的某个殖民地定居,比如东非肯尼亚地区的一块保护地作为其的家园。不过,由于犹太人并不考虑除巴勒斯坦外的任何选项,以及英国人也就那么一提,该提议并未进一步推进。
虽然找大国势力保驾护航的计划暂时没有眉目,但犹太人的移民先遣队却已经出发了。1882年,第一批来自东欧的犹太人的到达,揭开了现代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历史。19世纪初,巴勒斯坦约有8000名犹太人,但到1914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经达到8.5万人。
早期犹太人过来的并不多,当地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尚能和睦相处。但随着犹太社团的扩展及出售给犹太新移民土地的日益增多,阿犹矛盾日渐凸显,冲突一触即发。
不过,1914年一战爆发,对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统治着巴勒斯坦的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德奥同盟国,对英法等国组成的协约国作战,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巴勒斯坦都是奥斯曼军队向在埃及的英国军队进攻的前线。为了在中东地区化被动为主动,英国人同时接洽了被奥斯曼统治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复国主义者。
对阿拉伯人(领导人是现约旦国王家族)的承诺是战后在奥斯曼帝国亚洲阿拉伯属地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地方很大,大概是一个从埃及到波斯(卡扎尔王朝)的国家。
注: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
表示英国同意侯赛因·本·阿里建立一个广袤的从埃及到波斯的国家,条件是战后成立的阿拉伯国不得包括英国在科威特、亚丁湾和叙利亚沿海
的英国某些利益据点。引自 Avi Shlaim. Lion of Jordan. page 2: Penguin Books, Ltd. ISBN 978-0-141-01728-0 .
不过在另外一些资料的记载中,也有不同说法--说亨利·麦克马洪只是含糊不清的答应了侯赛因·本·阿里大约是今日叙利亚范围的土地。引自《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
又一说,答应的是约等于巴勒斯坦、叙利亚、沙特、伊拉克区域的土地。引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
观史君:当然了,不管哪种说法,英国人最后都是耍了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则需要发动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大起义,配合英军作战。不过,在阿拉伯大起义前不久,英国就背着阿拉伯人与法国、俄国签订战后瓜分奥斯曼亚洲阿拉伯属地在内土地的秘密协定。
对犹太人,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银行家罗斯柴尔德称: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称犹太人的“民族之家”,而非“建立犹太国家”,其实也是为了不刺激阿拉伯人,犹太人与英国人将之看做双方的心照不宣之举。
在阿拉伯起义军和犹太人的帮助下,协约国在中东如虎添翼。奥斯曼帝国于1918年投降后,英军占领巴勒斯坦,对其实施委任统治。
按理说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了吧,但不管是答应侯赛因·本·阿里(麦加的埃米尔与麦加的谢里夫)要的“阿拉伯国家”还是犹太人要的在巴勒斯坦地区独立建国,都没影子。实际上,列强对巴勒斯坦地区、乃至中东地区的未来早就作出了决定,压根没有考虑什么阿拉伯人、什么犹太人的想法和意愿。当犹太人如获至宝,拿着首个有大国承认的犹太人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建国文件”《贝尔福宣言》与阿拉伯人抢土地时,这份文件其实是作为了国际联盟委任英国统治巴勒斯坦的主要依据(注:英国以帮助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为理由长期占领巴勒斯坦,同时也可在中东地区培养一支能为英国所利用的力量。)。
为了稳固统治,英国人在犹太人初入巴勒斯坦势力还不强时,实施“扶犹抑阿”政策,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压制、削弱阿拉伯人力量,使犹太复国主义力量得到迅速发展,每年移入人口达数万,犹太人口到二战爆发前短短十几年内翻了数番,接近40万,即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举也引发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血腥争斗,不时有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每当阿—犹冲突趋于激化时,英国当局又会采用缓和矛盾的方式处理,以便更好的对该地区实施统治。而到二战爆发时,为了拉拢更有实力的阿拉伯人,英国人又单方面宣称:“把巴勒斯坦变成一个犹太国家并不是它政策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在明面上牺牲掉犹太人的利益。
英国当局在“扶犹抑阿”、和稀泥限制犹太人间反复横跳。于是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虽然就谁才有资格在这片土地生存互相掐,但是在把带英这个搅屎棍赶走这件事上,还是达成了共识。
1936–1939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起义在付出5000人牺牲的代价后,打死262名英国安全部队成员(另外还有500多犹太人),逼迫想要在二战中得到阿拉伯人支持的英国出台限制犹太人移民及否认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白皮书。
1939年麦克唐纳白皮书大体内容:
“十年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在巴勒斯坦国内建立起犹太人家园。它还规定五年内犹太人移民数量不应超过75,000人,并规定未来将由阿拉伯人决定是否允许让更多的犹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内,除了占5%的区域外,犹太人被限制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
注:此段详细,可前往查看“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会议记录原文在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14222028/https://unispal.un.org/DPA/DPR/unispal.nsf/0/07175DE9FA2DE563852568D3006E10F3
观史君:此白皮书是英国人对《贝尔福宣言》的全面修正,基本上就是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为少数民族,但此举让双方都不满意
出尔反尔!英国人的下作行径让自觉被卖了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气得要死,一度有人提出要与英国人玩命。但鉴于当时犹太最大敌人希特勒尚在,犹太复国主义领导层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制止了全面的反英活动,暂时没有与大腿英国撕破脸,并号召了13万犹太人报名参加英军(最终英国人接纳了7万人)以作最后争取。
犹太复国主义者就英国1939年白皮书发表的宣言:“在这个命运攸关的时刻,全体犹太人特别关心以下三件事:保卫犹太人的家团,犹太民族的幸福以及大英帝国的胜利。1939年发表的白皮书对我们是--个沉重的打击。我们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为实现犹太民族建立民族家园的权利而继续奋斗。我们反对白皮书,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把矛头对准英国或者大英帝国。我们认为,纳粹德国强加给大不列颠帝国的战争也是强加我们的一场战争。我们将在可能的和允许的范围内,给英国军队和英国人民以毫无保留的支持。”
不过,情知英国人靠不住的犹太人将复国主义运动重心转向美国。
大家应该知道,冷战时期,美苏中虽然互相掐的厉害,但还是默契的“联手”办了件大事,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肢解英法旧帝国体系,创建国际新秩序”,或是直接下场,或搞暗杀,或是支持代理人战争,手段不一而足,不过这事儿在冷战之前,就已经在干了。
自1942年5月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召开比尔特莫尔会议,到1944年3月,犹太人便争取到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明确表态(“美国不赞同英国的白皮书政策,希望巴勒斯坦向犹太难民敞开大门”、“1943~1945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和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实行无限制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自此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最主要的支持者,直到今天。
抱到新大腿,自然不用再低三下四,1945年二战将一结束,犹太人便与大英撕破脸,发起的刺杀与破坏活动此起彼伏。在1946年7月22日,更是连位于耶路撒冷的英国托管巴勒斯坦行政总部都给炸了,当场就扬了91人(死者包括英国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另有46名伤者)。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欲置自己其于死地,美国也是处处掣肘,越来越控制不住局势的英国人自觉大势已去,决定放弃巴勒斯坦,留下的烂摊子,就交由联合国处理好了。事情摆到了联合国,除了有美国的稳定支持外,苏联也对犹太人抛来橄榄枝。这是因为,当时的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带有较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领导人中甚至有不少是来自东欧的社会主义者,巴勒斯坦犹太社团也几乎是中东地区共产党唯一处于合法地位的地方。
于是乎,在美苏均想于中东地区出现一个“亲己方的势力”并打击大英的动机下,将一个犹太国家植入这片土地的第181(II)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于1947 年 11 月 29 日出炉。美、苏、法赞成,英、中(当时代表为中华民国)弃权。
诚然,涣散、缺乏组织的阿拉伯人在外交斗争上落于下风,但仅就公平性上来说,这个决议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充满了帝国主义为争夺利益露出的野蛮面貌。
1946年初,巴勒斯坦人口约195万,其中阿拉伯人为126.9万人(其中伊斯兰教徒占3/4,基督教徒占1/4),犹太人为67.8万人。也就是说,阿拉伯人口占到三分之二,然而,除了考虑到避免双方因圣地耶路撒冷(双方共同圣地)和伯利恒(耶稣出生地)继续爆发流血冲突,将耶路撒冷和伯利恒列为中立地区外,该分治方案是存在明显偏向的。原本犹太人仅在巴勒斯坦占有8%的土地,根据决议案却将获得56%的土地(注: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1982年《世界知识年鉴》则称联大分冶决议规定划给犹太国面积占总面积的57%)。
注:在1946年独立--1950年吞并约旦河西岸土地之间,约旦一般被称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1950年后为“约旦哈希姆王国”,此处为便于讲述与观众理解,地图标注为约旦王国。
而且这个犹太国家还将获得地中海链接亚喀巴湾至红海的出海口。要知道,当时的埃及只是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而苏伊士运河更是直接有着英国驻军的,要到1956年美苏联手逼迫英国人滚蛋,才算是部分当家做主了,苏联当时甚至威胁要往英法丢核弹(法国有运河百分之52的股份,英国有百分之41)(注:美国也对英国各种施压、制裁。新中国除谴责英法外,以2000万瑞士法郎的现汇援助埃及政府。引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人物研究,陆苗耕《毛泽东的非洲情怀》篇)。而链接巴勒斯坦地区-地中海与红海的亚喀巴湾也是重点,一战期间,亚喀巴之战象征着奥斯曼对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数百年统治的终结。
对美苏来说,只要在中东扎入这根有力的钉子,西面绕过英国人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东面相继独立的阿拉伯人势力范围内虽然变得有些麻烦,但把汉志铁路再修一条从海法到埃拉特的支线,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还能给不少阿拉伯人梦想中的“大阿拉伯国”使绊子,美苏的算盘打的是叮当响,而从这个决议,也能看到当时对犹太人的拉拢力度之大。
当然了,在民族利益上,本来也不能指望别人,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自己。对得知这个决议的犹太人来说,尽管在圣地中立这个方面仍有意见,但仍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毕竟这意味着他们无数年的期许终于得偿所愿。而对阿拉伯人来说,愤怒,出奇的愤怒,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耍,被无视自身利益,在阿犹正规军全面冲突爆发之前,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已经随着联合国决议内容的传播出现了大范围相互仇杀行为,你也说不清楚是谁先挥出的第一拳。至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的6个多月,就已经打死了几千人,期间犹太人甚至实施了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整村屠灭行为(注:1948年4月10日,犹太伊尔贡武装对耶路撒冷附近的戴尔亚辛村实施袭击,杀死250多名阿拉伯村民,其中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含老幼妇孺在内杀害了200多,阿拉伯人自然也以牙还牙,双方非正规武装以及民间仇杀已经是打的头破血流。
大的层面上,在英国支持下由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沙特、(外)约旦、也门组成的阿拉伯联盟(1945年3月22日成立)决心”硬一把“。在1948年4月的安曼会议上,称,将不惜诉诸武力阻止联合国分治决议的执行,到时候拿下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便纳入阿拉伯联盟治下。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懂了,虽然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这帮人个个心怀鬼胎,不仅出发点与巴勒斯坦内部的独立建国派相背,还有染指其土地的打算,乃至将这场”注定胜利的军事游行“(来自一位埃及将军的乐观估计)当作是”分赃大会“了。总之,就这几位阿拉伯大兄弟,里面还分成数派,其中作为先知穆罕默德第38代血脉的圣裔成员(爱丁堡大学出版社《Guardians of Shi'ism: Sacred Authority and Transnational Family Networks》p。271),(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世雄心勃勃。哦对,当初被英国人诓骗建立大阿拉伯国的就是这位,其领导了阿拉伯大起义,并与奥斯曼军队及英法作斗争,一心想要将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纳入版图,重铸先辈荣光,且由于圣裔的身份,其在穆斯林世界影响力很大。
此外,一顿早餐能吃12颗鸡蛋,曾拜师老扒手并将此绝学用在1942年与丘吉尔的会面中成功偷走其手表(威廉·斯塔迪姆 1991《法鲁克国王的辉煌生活和悲惨死亡》第216-217页),且一生拥有百余情妇的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一世。以及自命不凡的伊拉克铁腕人物努里·赛义德(出任首相14次,爆发革命后试图化妆为妇女出逃,仍被杀),都对(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不太感冒,均认为自己才应该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
其中,法鲁克一世还希望将整个巴勒斯坦南部地区并入埃及,叙利亚和黎巴嫩则希望得到巴勒斯坦北部土地。
乃至声势最大的(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世,似乎其捍卫阿拉伯世界的意志也没有那么坚定。其甚至公开说过自己”无意抵制犹太国家的建立和巴勒斯坦分裂“(亚伯拉罕·塞拉 2002,《中东连续体政治百科全书》14页)。理想状态下,此行能够吞下整个巴勒斯坦,若战事不利,便准备妥协,支持分治,“将英国托管地分配给阿拉伯国家的西岸地区并入外约旦”(卡什·埃弗莱姆2002《阿以冲突·1948巴勒斯坦战争》51页),甚至偷偷与犹太人方面举行秘密会议,达成犹太人不干涉(外)约旦吞并西岸的协议(阿维·施莱姆 (1988《分治政治:阿卜杜拉国王、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巴勒斯坦 1921-1951》)。万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行为显然有损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在阿拉伯大兄弟们略带鄙夷的质疑声中,阿卜杜拉一世还是喊出了“决心打击犹太复国主义并阻止在其王国边境建立以色列国”的口号,试图重新获得领导者的声望。
所以事实上,好像包括阿拉伯人在内,并没有人关心巴勒斯坦人(指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利益。阿拉伯大兄弟们之间离心离德,这也难怪在委任统治下成为事实政治实体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出现独立的民族主义思想。
那么,群狼环伺下,当时巴勒斯坦是何情况呢?首先,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阿卜杜拉·侯赛尼,其于联合国巴以分治计划出炉的次月创立巴勒斯坦圣战军(注:日·田上四郎所著《中东战争全史》称阿卜杜拉·侯赛尼创立的为救世军,观史君各方查阅、对比资料,其应为错误表述,当然,就此处也期待观众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咱们相互交流),总部位于约旦河西岸的比尔泽特(根据观史君找到的资料,圣战军使用的武器,为圣战军二当家哈桑·萨拉马藏在沙漠中的纳粹武器,因为其曾投靠纳粹德国,还娶了一名德国妻子,工作是搞破坏的秘密特工)。在阿以正规战之前,圣战军一直致力于打击犹太人的定居点,期间积累了不低的声望。一边打,一边不断有年轻人加入该组织,其兵力一度超过5000人,眼瞅就要越做越大,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要产生一支自己的武装。
哪成想,最先着急上火的还轮不到以色列人,而是阿拉伯大兄弟们,叙利亚、黎巴嫩、埃及、伊拉克、沙特哥几个一块儿凑钱(埃及42%,叙利亚和黎巴嫩支付23%,沙特阿拉伯20%,伊拉克15%)成立的阿拉伯救世军(也作阿拉伯解放军)干的主要事儿,就是就是阻止巴勒斯坦年轻人加入圣战军,处处为之掣肘,生怕圣战军把犹太人打垮,然后马上巴勒斯坦独立了。救世军总部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麾下部队于1948年1月开赴巴勒斯坦展开行动(成功阻止数千人加入圣战军)。
除了给救世军提供军费,埃及还有一手,便是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中的贵族阿明·侯赛尼在加沙成立所谓的全巴勒斯坦政府,阿明·侯赛尼作为总统,但毫无疑问,只是作为埃及控制加沙的傀儡而已。
(外)约旦方面不遑多让,趁着巴勒斯坦圣战军领袖阿卜杜拉·侯赛尼在与犹太人的战斗中牺牲(1948 年 4 月 8 日,胡赛尼在特拉维夫- 耶路撒冷公路上争夺Qastal 山控制权的战斗中阵亡),圣战军群龙无首、士气低落之际,发兵比尔泽特,将2464名巴勒斯坦圣战军战士包围缴械并解散,一些圣战军战士被打着解放巴勒斯坦旗号的全巴勒斯坦政府招纳。
那好,就讲到这里了,这便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发生的事情。如果觉得我的文章不错,可以关注我噢,感谢。
观史君的中东系列参考资料:
《阿拉伯国家史》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伊恩·布莱克
《集体身份认同、愿景政治与巴勒斯坦的政治派别》熊頔
《列国志:巴勒斯坦》 姚惠娜
《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
《以色列的诞生》赫尔曼·沃克
《中东大历史:犹太人三千年简史+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独霸中东》
《中东国家通史巴勒斯坦卷》
《中东国家通史之以色列卷》
《1948-73 年中东战争中的阿拉伯军队》
《1948-73 年中东战争中的以色列军队》
《中东战争》田上四郎
《大漠铁骑中东装甲战1948—1967》
还有若干没在这期文案中出现的,就懒的列了,其他一些引用,在文中已经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