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23:离间之语 无间之道
曹操密遣九江蒋幹往说周瑜。幹以才辨独步于江、淮之间,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幹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
今天来讲蒋干的故事。
经《三国演义》描写后,蒋干作为跳梁小丑而后世知名。在《演义》中,他成了赤壁之战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由于他劝降不成,又反被周瑜利用,才导致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进一步造成东吴水军纵横江面的局面。
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蒋干劝降的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后,而且蒋干的整个劝降过程也不像《演义》里描摹的那么尔虞我诈,而是一副惺惺相惜、和而不同的场面。
这一年,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周瑜攻下江陵,曹操在荆州的势力已经退守到汉水南岸一带。面对周瑜咄咄逼人的攻势,既然在战场上打不过,曹操于是开始在战场之外想办法。蒋干因此出场。而他在历史中能留下痕迹,也完全是因为这一场没有成功的说降。
至于为什么派蒋干,史料记载,其“以才辨独步于江、淮之间”,特别会辩论!(当然,是不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似的那种辩论,就不得而知了……).
------
.
蒋干去见周瑜的时候,对外宣称这是私人身份的一次非正式访问,仅仅为叙旧而来——这种话,也就是说给别人听的。双方毕竟在交战,明目张胆的交往,总归需要有些解释。
周瑜当然知道蒋干是来干什么的,而蒋干也知道周瑜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
如果周瑜不愿意降曹,那么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拒蒋干于门外,而且理由也十分正大光明:现在双方交战,你我立场不同,瓜田李下,难免惹人嫌疑。大家尽管朋友一场,但还是不见为好。
这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给旁人的观感却不佳。别人很容易就会认为你周公瑾不是狂妄自大,便是色厉内荏,肯定是怕见蒋干。
因此周瑜没有这么做。周瑜出营迎接,第一句话就是:子翼远来辛苦(蒋干字子翼),是打算来给曹操做说客吗?
蒋干回答道:你我同乡,近来久闻风采,特来拜访,怎么是说客呢?周瑜没有追问,只是哈哈哈大笑。
接下来,周瑜带着蒋干参观了自己的营地,甚至包括军需物资仓库等机密之地。
最后,周瑜又设宴款待蒋干,跟蒋干说:大丈夫处世,能遇到明主,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就是最理想的事了。我如今身在东吴,遇到贤明君主,他对我言听计从,我们骨肉相亲,祸福与共,即便是苏秦、张仪前来,又怎能动摇我的心意呢?
蒋干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笑笑。
回到曹营之后,蒋干跟曹操说:周瑜胸襟宽广,志向远大,不是言语所能挑拔离间的。
.
------
.
本篇我们就来说说,蒋干是从哪里看出来,周瑜是没有办法挑拨离间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关键点:所谓的“话术”,能在多大范围内起作用.
在我们从小接触的中国经典中,有一部叫《战国策》的,专门举各种靠一张嘴就能纵横捭阖,翻转天下局势的例子,让人看完会生出一种误会,以为自己只要辩才无碍,就真的能为所欲为了。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口才是有适用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在怎样舌灿莲花,也没有办法起作用。比如我们在前篇讲“舌战群儒”时就曾说过:诸葛亮在确定了“我说什么你们都不会听”这一点后,果断放弃了以理服人。蒋干在说降之行中,正是接收到了周瑜传递给他的一系列信息,才确定了自己不管说什么都无济于事的现实。因此,他干脆全程闭嘴,省得劝降不成,反被羞辱一番,徒增笑料。说服的前提,是对方一定要有被说服的可能。
.
------
.
那么,又要如何才能知道对方是否有被说服的可能呢?
这就得弄清楚“离间”是如何进行的。
任何“离间”,都不是靠口才出众就能让别人产生异心的。而是得先有“间”,才能“离”。也就是说,对象双方已经有了裂痕,离间不过是找到这个裂痕,并把它扩大而已。
没有裂痕怎么办?高明的离间家这时候就能显出自己的能耐了,他们可以嗅到任何一丝的端倪,然后制造出裂痕来。
那如果连裂痕都制造不出来呢?嗯,那这就基本上无法可想了——口才再好也是白搭,话术再牛也是浮云。
因此,在“离间”中,所有的口才和行动,都是围绕着“间”而产生的。这个“间”,可能是信任冲突,也可能是利益分配,再或者是性情不投,等等等等。
如果你觉得这番纯粹的解释看起来太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来举个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例子:如何挖墙脚。
最为笨拙的办法,是跑去跟人家说,我比TA爱你,我会为你付出更多!我才是最爱你的人!
无数的实践检验已经证明,这种话压根就没有什么卵用。你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你是那个已经被恋爱冲昏头脑的女孩子,你会不会觉得眼前的人完全就是一个大忽悠?
比较高明一点的做法,应该是找机会跟对方说:我很喜欢你,而且我是一个很单纯很安静的人,不会像你的那个TA一样,异性缘不断。
这种话就是在制造裂痕了。你正把“TA招烂桃花”的暗示变成一把小石子,撒在他们感情的康庄大道上。
这种时候,如果你发现这颗小石头有效,那么只要趁胜追击,制造出“对方果然是花心大萝卜”的各种花边即可。
当然,如果你喜欢的那个菇凉自己就是个喜欢买醉的夜场咖,那么这个裂痕就肯定不存在了,你得换个思路。
所谓离间,核心永远是针对受众的诉求,在充分揭示当前情形不完美的同时,给对方一个更好的选择。
什么叫更好的选择?在上述的例子中,抛弃渣男,选择不爱浪的你,就是更好的选择。
在职场中,挖人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基层员工看中的是薪酬水平,你只要工资涨个三五千,绝对足够吸引他们跳槽。
但到了一定的层级,单纯的薪酬刺激就远远不管用了,他们的追求,或者是一个让自己的能力水平得到更好发挥的平台,或者是一段以后跳槽时可以美化简历的经历。
而如果再高一个层次,那么他们想要的东西,很多就已经超出职场范围了,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单独分析。
.
------
.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周瑜到底向蒋干展示了什么,最终让蒋干不发一言而离开.
周瑜安排了丰富的参观活动,席上又发表了一番深情的演讲,但其实,他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一个:我和主公之间,充分信任。
你看,我就算是带你这样一个说客参观军需营地都不要紧。他对我言听计从,我们是在共展抱负。而且,我们还有亲戚关系,利益是绑在一起的。
言下之意,就是我这里没有裂缝让你找,你也给不了我更好的,因此,你还是请回吧。
周瑜的这一番举动以及这一席话,友好客气,不失礼貌,却又态度坚决,没有余地,这已经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了。
也正因此,蒋干在对曹操复命时,才会说周瑜是“雅量高致”。
.
------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出于尊刘的立场,《三国演义》对周瑜的打击可谓不遗余力。
今天正文所分享的这一则故事里,周瑜和蒋干的一番交流可以说是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有的只是君子之间的谦恭有礼、和而不同。但到了《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却被描述成了另外一番景象:蒋干固然猥琐不堪,周瑜也变得阴损狠辣,专门坑害老朋友。
这并不是因为罗贯中个人对周瑜有看法,而是剧情需要。作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总得有些反面的特质不是?因此,在《演义》中,我们看到的周瑜固然智谋过人,但心胸狭隘,最终一事无成。
此外,对《三国演义》进行点评的毛宗岗父子,在抹黑周瑜的这件事上,也插了一杠子。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一段场景是这样的:
周瑜召集诸将聚会,迎接蒋干,饮酒作乐。似醉非醉之时,周瑜“起舞作歌”,歌词内容如下: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怎么样?听上去是不是慷慨激昂,乃大丈夫所为?但事实上,这段歌词是被毛宗岗父子改过的。罗贯中的原始版本,是:
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
改动并不大,主要是删除了“王业成兮四海清”,以及将“天下太平”改成“慰平生”,将“舞霜锋”改为“发狂吟”。但仔细品味你会发现,正是这一点改动,将一个有志于忠君报国,渴望四海清平的正人君子,变成了一个追求事功,放纵不羁的狂人。
文字的力量,以致如斯!
.
- Review -.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