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佳木斯体育馆坍塌事故:暴雪夹杂积冰,百平米承重超4吨
作者:@吴吉明(九三学社北京城建委秘书长,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建院高级建筑师)
新华社消息,7日0时35分,桦南县悦城健身体育馆部分坍塌事故现场完成救援。事故发生时,现场共有7人,其中3人自行脱险,1人轻伤,3人遇难。
一切如此熟悉,一切又如此冷峻,真希望这一切并不是新闻。
记得当时齐齐哈尔排球馆坍塌事件就发生在 全市安全教育后的不久 。而想必事故之后也一定又不知进行了多少次的安全大排查,相关措施真的都起到作用了么?
这次坍塌和暴雪雪有关么?很可能有关……
雪荷载其实是很大的 北欧的建筑往往都是陡坡坡顶主要也都是为了不让雪积累过多,有机会可以及时可以自行滑下。但现在天气预报如此发达,也有明确的预警
一般来说32厘米的积雪,对应的是每平方米30公斤不到的重量,100平方米就是不到3吨。
但这次东北暴雪夹杂着积冰,雪冰相容更实也更重而且还会累加,每平方米重量有40公斤以上,100平方米超过4吨。一些建筑因积冰不均匀,个别点的受力更大。
这次坍塌和人和管理有关么?
一定有关,这不是电影“后天”即便暴雪也是有预警有周期的。而显而易见这些预警并没有起到作用,而建筑物的日常巡查也远远不到位……所以环节但分有一个尽到责任,这样的事故就不会发生。
我们还能做什么?
教训之后是改善
未来的应急防灾应从“紧急避险”逐步转向“预先避险”——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件刚刚不过百天,黑龙江佳木斯又出现了体育馆坍塌并造成人员伤亡,根据初步信息本次坍塌事故与区域集中降雪相关,但连续发生的公共建筑安全事故也表明了“完善城市预先避险机制”的紧迫性。
其实未来我们的城市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的“避险机制”,制定相关法规,明确灾害临近时对公众进行预先避险和疏散的权限和程序,明确预先避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模糊空间;可以进一步完善紧急通知和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在灾害来临时,政府能及时有效地向公众发布针对性的警报和紧急通知,引导居民进行安全转移。
2.当然预先避险机制也包含着与社区百姓的日常风险沟通。像北京有着如此发达的网格化管理,分区域开展社区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是可行的。
此外日常巡查也非常重要,可以由安监部门主导,对可能造成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大跨空间、校园、医疗建筑等既有空间重点开展安全巡查,避免非预期载荷与结构老化给结构安全带来的威胁。
当然了也建议将相关工作与日常演练纳入地方政府日常工作与考核中,确保应急措施的执行和效果。
校园公共建筑的坍塌,群死群伤不该是正常的可容忍的,而纠偏也不应该是之后的反思与“明日之后”才该做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