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的热播是影视行业繁荣的表现还是瓶颈的表现?

一部十几年前的影视作品,如今还在热播,拥有一批反复观看,咂摸内容的粉丝群体。请问这是行业繁荣的表现,还是遭遇瓶颈的表现呢?

这其实应该是两个问题,即《甄嬛传》为什么会热播,以及当下影视行业的现状。客观来说,当下影视行业的增长的确是一种泡沫式的繁荣,其背后不仅是题材本身受到了限制,还有从审美风格到创作理念的倒退。但是,将《甄嬛传》与此联系起来,就毫无关系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是影视行业的瓶颈导致了《甄嬛传》的热播,那么为什么火起来的是《甄嬛传》,而不是其他的宫斗剧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文艺领域创作的规律问题。可以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500

很多人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是如图中的这条黑线,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领域累的好作品越来越多。但其实这是不符合现实规律的,现实中的文艺创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红色的曲线,每一条曲线代表的是不同的类型领

通常,一个领域的文艺创作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某些作品被创作出来,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或者开创了新的表现形式,受到创作者的欢迎。之后,创作者便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创作作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丰富这个类型的作品,并很快就会探索出创作的不同路向,这一时期会诞生很多经典的作品。再之后,后来者发现再想创新,能探索的路都已经被堵死了,于是要么只能模仿,要么探索一点“歪路”,但这一时期已经很难出好作品。最后,因为新的创作者越来越少、创作的方向越来越窄,整个文学类型也就会逐渐枯萎。

我们可以以新武侠小说的发展来理解这个过程。众所周知,新武侠小说起源于香港,是梁羽生和金庸等人最先发起的。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还比较生涩,带着很多传统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的影子。但随后,《射雕英雄传》等一系列作品的问世,让武侠小说迅速成熟,经典频出。到了这一阶段,武侠小说非常繁荣,活跃的作家成百上千。然而,此时武侠小说的创新也在减弱,很弱人都只是在模仿金庸、古龙等人的创作。再之后,武侠小说虽然还活跃,却已经很少有新人加入。到今天,金庸等人的经典武侠小说还有人讨论,但是武侠文学本身却已经式微了,新一代的作者也极少有愿意进行武侠文学的创作的了。

然而,这并不影响金庸作品的经典性。今天,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其他场合,金庸小说不仅已经是经典的通俗文学作品,而且很多内容都已经渗透到了流行文化中。

文艺创作之所以会有这个规律,是因为文艺除了看重内容之外,还看重形式的创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模仿金庸的路子写小说,写得再好也就是第二个金庸。而对于读者来说呢,我看金庸的故事已经看得很多了,你写的再跟金庸的路数一样,那我看着也没什么新鲜感,时间久了自然也会觉得无聊摒弃。

这一点,其实很多通俗文学作家更有体会。比如,你拿一本小说给他们,很有可能得到“故事还行,就是写法太旧了”、“故事可以,但是套路太老了”等等。也就是说,他们一方面肯定你的故事能在合格线之上,但另一方面也会认为你的这个东西在套路、写法等形式层面相对老旧,不太符合现在观众的需求。

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大多数人对于叙事类文学的兴趣来源于未知,所以大多数人都非常讨厌剧透。像我和一些专业方面的朋友,觉得剧透是无所谓的,甚至还觉得你最好一开始就把大致剧情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判断故事如何、是否值得看,在看的过程中也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作品本身上。只不过,大多数人欣赏叙事文学的角度还是情节本身,看完了也就看完了,很少会反复去看。

但事情也总有例外。因为,假如一部作品能够在情节本身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出色的设计,且节奏、表演等都恰到好处,那么这部作品就具备了经典化的潜质。在这种情况下,观众非但不会因为看过了这部作品而跳过,反而会想着再看一遍——比如,很多人在CCTV-6看到一些老港片或者其他老电影的时候,如果没事,可能都会看下去。尽管之前你可能已经看过了十几遍,但这不影响你再看一遍。

当一部作品被经典化之后,其影响力就可以穿越时间,比如老版《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到今天依然有大量的观众观看,这种欣赏就与影视行业本身的繁荣与否无关。同样的,《甄嬛传》的价值,也在于其作为一部宫斗剧这个细分领域的高峰之作,在情节和形式上具有了某型经典性。这种经典性,是作品的情节、妆造至于说、表现手法、演员演技等共同造就的。

想要证明《甄嬛传》与当下影视剧行业的繁荣与否无关,反例也很好找——同样是孙俪主演的大女主剧,《芈月传》、《那时花开月正圆》等当年收视率还可以的电视剧为什么很少重播呢?如果单纯说质量的话,就算是《芈月传》其实也比今天的大多数电视剧好太多了——最起码,孙俪的演技是在线的,这就已经比今天绝大多数的电视剧好了。

之前有研究者对豆瓣上国产剧的评分进行过统计。具体的数值我记不清了,但大体来说,就是在2000年以后,2000~2010年这段时间,国产的平均分还可以到6~7分以上,到2010年以后,国产局的平均分就不到6分了。而在对平均分7~8分以上的电视剧的统计中,则是超过80%都出现在2010年以前。从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国产剧的质量在过去10多年是下降的,且很多在2000年前后并不算出色的电视剧,放到今天都可以算是神作。可是,这些电视剧到今天大都也已经无人提及。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虽然很多老剧的质量的确不错,但并不具备“经典性”。如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热度很高、评分也不低的《蜗居》,今天在豆瓣还有8.1的评分。这里面的很多剧情和台词,放到今天也不算过时。文章、海清、张嘉译等人的表演,也算是合格的,可今天还有几个人看《蜗居》呢?

500

《蜗居》与《甄嬛传》的差异,就在于《蜗居》虽然也还可以,但是作品中宣泄性的东西更多,并不能更进一步。这导致作品虽然也还行,但脱离了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其实也就不会有多少人去看。反之,如《甄嬛传》这类作品,其在本身足够优秀的同时,也具备了经典化的某些元素,从而使其具备了某种超越性,可以在十几年的时间跨度上继续发挥影响力。

如果真想用老剧的热播来作为当下影视行业问题的证明,恰恰不应该用《甄嬛传》这种电视剧——而应该是用一些当年的普通优秀电视剧的热播来证明。这就正如,你不能用金庸小说在现在还有无数人看,就说现在的通俗文学不行一样,这种证明是不具备证明效力的。

至于说当下影视行业的问题,这个想必根本不需要我唠叨,大家都已经说的很多了。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