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从两个家族管窥老龄化

      一个疑问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外甥女前些日子从国外回来探亲。几天后,小姑娘满脸狐疑地问她:“二姨,这里的老人为什么这么多?”

朋友被问住了,一个是因为她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不曾深入思考过究竟为什么;另外一个,小姑娘上次回国时不到九岁,五年时光已经使得她的中文水平今非昔比,连思维模式都已洋化,新冠疫情以来几乎每一次视频通话都会因为某些中文词汇大费周章,如果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务必要字斟句酌,最好是通俗易懂。

幸好孩子妈妈在旁边,看出姐姐的窘迫,挺身而出,土洋结合声情并茂快刀斩乱麻地答复了问题。不过朋友说,从神态上来看,无法确定小姑娘的疑虑已经消除。

500

长舒一口气之后,朋友却对这个问题在意上了,于是见面时又把疑问转抛给了我。

我没直接回答她,而是详细地询问了她和老公两个家族的年龄构成。其实作为发小,相关情况我早就了解了七七八八,所谓详细,不过是一些数字的确认和细微之处的补充。

      两个家族

以下简要介绍朋友娘家和婆家两个家族的情况,其中提到的年龄均截止到2023年10月,数字为周岁。

朋友的父亲84岁,广东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就分配到此地,除了儿孙,其余血亲都在老家,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朋友的母亲82岁,本地人,父母均已去世,长辈只剩下两位叔叔,已是100和91岁高龄。

朋友52,有一姐一妹。姐姐54,至今未婚;妹妹48,孩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小姑娘,13,孩子爸爸50,一家三口目前居住在西欧。

朋友母亲有两个妹妹三个弟弟。

其中大妹81,两个儿子。大儿子57,儿媳52,孩子28;小儿子55,儿媳53,孙女29已婚已育,配偶30,孩子2岁。

大弟78,配偶74,有两个女儿。大女儿51,女婿53,外孙27未婚在日本求学;小女儿49,女婿49,外孙13,一家三口移居新西兰。

二妹73,配偶73;独生子36,媳妇35,孩子2岁。

二弟70,配偶69;独生子43,媳妇43,孩子14岁。

小弟66,独生女儿37未婚,在北美。

朋友的老公53,女儿21。

朋友的婆婆93,本地人,有两个妹妹也健在,分别是91和88,其后代都在外省,故亦未列入。

朋友的老公有一姐姐仨哥哥。

大姐70,姐夫79;大女儿45,女婿46,外孙女15;小女儿43,女婿48,外孙17。

大哥66,大嫂64;独生女39,女婿40,外孙7岁。五口人目前全部居住在南方。

二哥60,二嫂60;独生女33,女婿35。

三哥59,三嫂57,独生女32,女婿32,外孙女7岁,外孙5岁。

(因渠道所限,朋友夫妻双方父母的其他旁系血亲不再罗列。)

谱系图见表一。

500

表一

       简析数据

图表中总计66人,平均48.8岁;男性30人,平均50.6岁;女性36人,平均47.3岁;

50岁(含)以上33人,50岁(不含)以下33人,正好各占50%。

朋友的娘家共40人,包括本人及血亲28人,配偶12人;男性19人,女性21人;平均49.7岁,如不计入祖辈两位老人,平均47.3岁。

朋友的婆家共29人,包括本人及血亲19人,配偶10人;男性11人,女性18人;平均46.7岁,如不计入两位姨婆,平均43.6岁。

朋友一家三口两边重复计入。

见表二。

500

表二 同列中数字男左女右

我还按朋友的祖辈、父辈、同辈、子辈和孙辈进行了分类,人数分别是2、13、26、19、6。

如果以第一个为基数,其比例为:1:6.5:13:9.5:3。忽略人数过少的祖孙两辈的话,其比例为:1:2:1.5,这个数字是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意义的。

还有一类数据我认为也有意义,就是代际差。

朋友夫妻双方的祖辈、父辈、同辈、子辈和孙辈的综合代际差分别是17.0、25.2、23.3、21.2.;朋友婆家的代际差是28.7、24.4、27.4;朋友的娘家则是20.6、26.6、28.6、17.7,如果不计入其中子辈中那个2岁的小不点儿,就是20.6、26.6、26.4、19.9。

见表三。

500

表三

      粗浅看法

回到开篇,小姑娘的问题是:“这里的老人为什么这么多?”

这里的老人多,我认为一是国家层面的原因。

首先, 2022年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8.3岁,总体上老人越来越多。本文案例中,六十岁以上的有21人,比例为31.8%,已接近三分之一;其中七十岁以上15人,达22.7%。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于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是推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以控制人口数量。少生——体现在本案例中的就是,计划生育前年龄最小的二胎为43岁。晚育——则体现在,独生子女家庭里母亲的平均生育年龄是27.2岁,排除特殊原因个例后是26.6岁。还有就是,全面二孩2016年才正式实施,所以放开后二胎本例只有一个,5岁。可以说,控制人口数量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但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发生巨大改变,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已经跨入老龄化门槛,到2021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超过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正大步走向重度老龄化的标准21%。

500

二是地区层面的原因。

本地的人口流出:本文案例里面,移居国外的7人,留学1人,占12.1%,平均年龄35.8岁;去外省的5人, 占7.6.% ,平均43.2岁;合计外流人口13人,占比19.7%,几乎是五分之一,平均38.6岁。

外来人口的流入:虽然朋友所在城市的人口多年来向南方流出,但同时也是有流入的,他们大多来自周边城市,只不过里边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此颐养天年的退休老人。

三就是小姑娘个人的原因了。

朋友告诉我,小姑娘非常宅,平时在家里学习之外最爱做的就是手工,这次回国探亲也是在这方面耗时最多。(令我惊讶的是,她竟然是在刺绣,你没看错,是刺绣,不是近些年流行的半成品十字绣。)仅有的几次外出都是在外婆家周边,无论是社区里还是街道上,目之所及老人确实很多。而在国外,她节假日时只是偶尔和小伙伴们出去玩,接触的人不多。由于居住地是个旅游城市,加上前几年接收了为数不少的中东和乌克兰难民,观感上,老人肯定没有这里的多。

最后感慨一下。

如果把世界比作丛林,中国就是那棵年轮无匹、历经沧桑、根深蒂固、主干穿云、枝桠繁盛、气根广布、重叶蔽日、浓荫匝地、花香果硕、依山伴水的参天巨树。

国家是树,家族就是枝叶,一枝一叶总关情。

今天,这棵树新叶稀疏老叶苍黄,就应该顺时应节固本培元,养精蓄锐地走过霜秋雪冬,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再焕发精神抽枝散叶,静待早春鹅黄簇簇,长夏碧绿莘莘。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