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同社会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很接近?这个说法很可能错了
最近因为湖南卫视搞那个综艺节目《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网上关于孔子,关于儒学讨论又多了起来。

这是好事。
但是呢,有些人既不懂马克思主义,更不懂儒家文化和孔子思想,所以这很多说法都错了。
哪个说法错最大呢?就是有人说孔子大同社会理想和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很接近。

当然,这个说法呢,不是今日才有。
1925年郭沫若就写过一篇文章,《马克思进文庙》,虚构了马克思进了文庙见到孔子以后,俩人坐而论道,就和今天这个湖南卫视搞这个节目,是一个意思。

郭沫若这篇文章,应该是最早提出孔子大同社会理想和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很接近,很类似,原话叫“不谋而合”,那时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才没几年。

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方面很有成就,文学方面也是大家,但是呢,对中国传统文化,他研究得还是不够深入。
他这个说法就很有点问题。事实上,所谓儒“大同社会”理想是不是孔子思想,早在宋明之际就有很多讨论,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质疑。
以大同社会和孔子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论文,可以发现很多研究都持否定态度。


当然,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定论。
但如果我们必须找一个严谨点的说法,可以说大同社会理想是儒家思想一部分,但不能说它是孔子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开创者,但儒家思想并不等于孔子思想。因为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成了显学,甚至可以说是统治阶级思想,后来人有太多新想法,新思维,和孔子当年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就好比说,如今咱们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恐怕也和200年前不太一样了。
这也很正常,时代在进步嘛,如果所有学说都一成不变,那反而很可怕。哲学思想是这样,科学认知也是如此。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后来有了量子力学,不是说牛顿力学不对,而是它只能解释宏观物质,解释不了微观世界。
好了,咱们还是说说“大同社会”这个出处。它出自礼记礼运篇。那这个礼记是啥情况呢?
汉朝曾经有五经博士,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里的礼是《仪礼》,简单来说就是讲先秦时期贵族活动,出席各种场合各种规矩,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等十七篇。
因为孔子钦定诗、书、礼、易、乐、春秋六本教科书教学生,所以这些书后来都成了经,经过秦始皇焚书,乐经完全失传了,其它5本其实也都有损失,好歹传了下来,汉代设五经博士,就是这5本。
因为成了儒家经典嘛,所以就有了很多教辅材料,比如春秋就有3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仪礼》也有很多学习教辅材料,就是给你解释古代礼仪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汉宣帝时期,专门搞《仪礼》研究,有俩人最著名,分别叫戴德和戴圣,后世称之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什么是礼记呢?可以理解为《仪礼》的学习笔记。
《礼运》就是小戴礼记其中一篇。顺便说下,后来宋明儒学“四书”的2篇,《大学》、《中庸》也都出自小戴礼记。
以上是大概背景。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人呢,也不要了解这么多,所以咱们就是简单介绍一下。
我直接给结论,不管是大戴礼记还是小戴礼记,都是汉朝以后才出现。当然,大戴也好,小戴也好,并不是这些学习笔记创作者,他们并不是礼记作者,他们是整理者。后世研究认为,礼记篇章出自战国至汉朝几百年间,不同儒生创作,然后一直被传抄,一直被修改,直到二戴俩人给定稿,算是定型了。
所以,《礼运》这篇到底是谁写的,何时出现,已经说不清楚了。只能说是战国晚期到汉朝时期出现。
它借孔子和人问答方式,解释了上古时期礼为何出现,如何运作。

其实是托古之作。和孔子不能说完全没关系,但绝对不可能是孔子说的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篇大同社会很多说法,和孔子在论语里面的话,互相冲突。它反而反映了一些道家和墨子思想。
看它原文啊,最著名这几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仔细看这个大同社会理想啊,首先选贤与能,孔子就没有这个说法,倒是和墨子《尚贤》篇很类似,然后说天下人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这就和孔子“有差别的爱”相冲突。孔子一直强调,人先要爱自己家人,然后再推而广之去爱其他人,所以有“亲亲互隐”这个说法,孔子非常看重家庭和亲情,以及家庭秩序。
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有先后顺序,先顾好我自己家里老人和孩子,再去管别人家,这就是区别对待。不可能我对别人家和自己家一样好,对不对?
然后再看第二段,“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实际上才是孔子和孟子推崇的境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那等于说孔子先否定了自己要推行的境界,说上古有更好的“大同社会”,求而不得,退而求其次,谋求小康社会。
孔子有没有这个意思呢?反正《论语》里面完全看不出这个意思。
再看这句,“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说各种阴谋诡计都出现了,春秋各种战争就出现了。是因为礼的出现,导致了各种战乱。这怎么可能是孔子思想?
这反而符合道家思想。
《道德经》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和这个说法简直如出一辙。
所以,这个大同社会这篇文章,混杂了先秦各家学说,是一个四不像,很有可能是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儒生不断将孔子神圣化,理想化,然后假借孔子之口说出他们治国理想。完全是个托古改制的玩意。
因此,再强调一遍结论,大同社会是后世儒家思想学说,绝不是孔子思想。
孔子一直强调的,就是等级和秩序、尊卑有序,家庭有序,所有人做事都符合礼,他从来没有强求一个大同社会。
当然后世儒家确实有这个想法,作为一种最高政治理想,实现天下大同。有理想是好事,可惜呢,有时候话说得太大,就显得太空,比如北宋张载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完全就是扯淡,哪怕他真心这么想,也是扯淡。他何德何能啊,能有资格说这句话?儒家又何德何能,可以说这种话?
为万世开太平?
狗屁,为宋朝开太平他都做不到,还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从来不脱离实际,讲这种大话空话,也不超脱人性基本要求让人们干这干那。
孔子思想,其实本来真的是好的,哪怕他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后世儒家啊,搞得是越来越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