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高校开设设计创意专业的教授说:申请实验室经费,买电脑行买雕刻造型工具不行

【本文来自《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应该在哪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吞食者达雅
  • 你这篇写得很好。但是你的角度是企业的角度。你假设大学本科教育的任务是给企业培养合格的初级工程师,或者后备工程师。

    但问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学生三方都不认同你的假设。学生的观点是,我虽然是学机械的,但是毕业了可以考公,可以考研,可以去找其他工作,为什么就要去企业做机械?又累又苦钱还少。

    大学的观点是,既然学生不爱学,那我干嘛要吃力不讨好逼着他们学?我减少点课程,让老师多花点时间做科研刷论文,让学生有时间自己折腾,这才是对他们负责的态度。

    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是,现在需要加强思政,加强伦理,这是大形势。

    然后这三家一起对企业喊:你把钱给够了没?你钱没给够,好意思向我们提要求吗?

    这就是当前的现状。市场提供了和大学、企业的接口,但是也截断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直接联系,破坏了教育的计划性。企业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把钱给够,是没法向大学提要求的,尤其是好大学。而差一点的大学,反而有可能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尽快就业。

 我举的例子以工科为主,一是我的工作经历,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关于你说的考公:早先我在机关里待过,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干部的‘万金油’”观经济的不懂经济,管工业的不懂工业(有个造纸企业的一把手是部队卫生队转业干部,开生产调度会只会发脾气),交通的主管领导是共青团调来的,文化系统的一把手是农业口调来的。教育口的一把手是工商部门来的的干部,等等。所以,工作上必然会有问题。作为现代社会,干部还是要有专业对口的要求才行。当然这些年来有所好转,但问题还是不少:抓不住要点,发现不了问题以及决策措施不当等现象依然存在。就拿今年的河北水灾来说,事先决策的部署不能说没有问题。

3、你说的这个不准:“大学的观点是,既然学生不爱学,那我干嘛要吃力不讨好逼着他们学?我减少点课程,让老师多花点时间做科研刷论文,让学生有时间自己折腾,这才是对他们负责的态度。”

真实的情况是:大学经费额度与高校的科研项目立项直接挂钩。比如北京的某知名高校开设设计创意专业一位教授说:申请实验室经费,答复是买电脑行,买雕刻造型工具不行。由此学生只会3D制图,然后3D打印。到了国外留学时,学校的教授就明确告知——你自己不动手的作品以后不要再给我看!没有你自己的手工能力做不到真正的创意设计。高校很大程度上依靠科研立项得到经费——这是几十年的“行规”了。我所接触得多所高校教授都谈到这个问题。所谓“跑‘部’进钱”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千方百计科研立项和发论文就是大学所有专业的重要任务。说到底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

4、家长和学生其实都清楚:能力行就争取进“学术金字塔”,差点就考虑就业。至于你说的“学生不爱学”也应分析:家庭条件差的往往都是读好书+勤工俭学,只有家庭有门路和环境条件好的学生才会混文凭。至于学校当然也存在不顾条件增设专业,专业课程不够“开设蹭课时”的课程。 温铁军等很多先生就直言不讳地批评这种现象。

5、现在好的企业(比如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部门其实对高校的情况“扪青”:你那学校不咋样的本科专业学历即使拿到硕博文凭也尽量不招你。我单位去招聘当然也得照此办理。说句实话:企业、单位不是不招人,而是招不到可用的人。

6、现在科技发展很快,机械、工矿、化工、轻纺以及国际贸易这些行业的电子信息化程度都已经具有一定水平。也就是说专业技术交叉融合度已经很高了,而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并没有跟上。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我这上了岁数人,重要考虑下代人的未来有个恰当的出路,不是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