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钢铁工业的崛起
60年代,韩国的钢铁工业基本可以说是一片空白,钢产量只有几万吨。
70年代,韩国的钢铁工业开始起步,1970年的粗钢产量仍只有48万吨。
1981年,韩国的钢产量首次超过千万吨大关达到1075万吨。此后韩国的钢产量在很短时间内先后跨过2000万吨、3000万吨大关,在2000年钢产量达到4311万吨。
韩国的钢铁工业是如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内发展起来的?
浦项钢铁厂的建设
韩国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始于浦项钢铁厂的建设。
早在60 年代, 韩国政府就已经下决心要发展钢铁工业, 但是缺少资金和技术。韩国政府曾两次请求西方发达国家支援建设年产50 -100万吨的钢铁厂, 但都未能成功。
1969年韩国政府决定建设浦项钢铁厂,同时将求助的对象转为日本。日方不仅同意提供贷款, 而且指定由八幡制铁、富士制铁(后合并为新日铁) 和NKK三家公司负责技术援助。此时日本钢铁工业的技术已经基本完成了引进和消化,并成功建成了多个沿海大型钢铁基地,拥有丰富的建设经验。
1970年韩方与日本正式签订协议,浦项制铁厂一期工程于同年4 月动工兴建。
浦项钢铁厂位于南朝鲜东海岸庆尚北道迎日湾浦项港,占地面积875万平方米。
由于日方的全面援助, 浦项制铁厂一期工程于1973年7 月顺利建成投产。
从1970年开始建设到1983年5月第四期建成,形成粗钢生产能力910万吨。
浦项钢铁厂的主要生产设备和产能:
1、炼铁系统::共有5 座高炉, 即1660 m3 x1,2254m3 x1,3800m3 x 2,另有330m3 x 1 小高炉生产铸造生铁。
炼铁系统的总产能是943万吨/年。
2、炼钢系统: 两个转炉车间。
炼钢一车间为3 x 100t 转炉, 产能260万吨/年 ;
炼钢二车间为3 x 300t 转炉, 产能827万吨/年。
连铸机为小方坯连铸机2 台(100万吨/年), 大方坯连铸机1 台( 50 万吨/年 ) 和板坯连铸机3 台( 893万吨/年)。
3、轧机系统:
线材轧机3 台( 190万吨/年);
厚板轧机2 台( 213万吨/年 );
热轧薄板2 台( 606万吨/年);
冷轧机3 台(共185 万吨/年 ),其中1 台生产电工钢板。
浦项厂建设时基本上完全依照日本技术水平,并很好向日本等外国技术人员学习,很快掌握了建设和生产技术。
因此浦项厂不仅生产很快达产,建设工期也逐期加快,由一期的计划38个月和实际的37个月到二期的30个月和29个月,三期的24个月和19个月以及四期的24个月和14个月。
1983年浦项钢铁厂完成第四期扩建工程,钢产量也随之迅速增加。
1980年浦项钢铁厂的粗钢产量达856万吨,1988年达1805万吨。
光阳钢铁厂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冲击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对日本商品的出口限制越来越严重。
80年代初美国开始对从日进口钢材进行严格限制,这为韩国钢材打入美国市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韩国政府除鼓励浦项厂和各电炉钢厂继续发展外,并始建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大型钢铁厂——浦项公司光阳厂。
光阳钢铁厂位于汉城南430公里、浦项西南250公里的南海岸,全罗南道光阳湾,占地面积890万平方米,大部分是填海造地形成。
光阳钢铁厂从1985年3月开始建设,到1988年8月第二期工程建成,粗钢生产能力已达到540万吨。
此后光阳钢铁厂继续进行了第三期和第四期工程的建设,粗钢产能增加到1200万吨。
光阳钢铁厂的主要产品为大批量生产的热轧板和冷轧板。
为把这个千万吨级的大厂建快、建好、建省,韩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有效措施:
1、高炉系统采用浦项厂已熟练掌握的3800m3级高炉和配套的炼焦炉、烧结机,不仅降低了造价并方便投产后的备件供应和检修,还有利于加速建设进度。
光阳厂共建设了4座3800m3高炉和配套的炼焦、烧结设备。
2、炼钢采用3x250吨的转炉车间2个,并各配100吨钢包炉1台和250吨真空脱气炉2台。炼钢产能为1282万吨/年。
同时配套建设了7套板坯连铸机。
3、钢材产品全部为国内外市场急需的薄板及其冷轧和镀层产品。
建有3台薄板热连轧机(总能力共计1229万吨/年),4台冷轧板(能力共570万吨/年)。
光阳厂的主要设备采用浦项厂的成熟设备并四期保持一致,在制造上采取国际招标和由国内企业参与制造和承包的方式,提高国产化率并降低成本。
例如三期工程的高炉为英戴维和韩国重工,连铸为西德德马克、日本伊藤忠高事和韩国现代重工,热连轧为日本三菱重工和韩国重工财团,这样既有利提高国产化率(由一期的 49%提高到三期的61%)和降低造价,又有利于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技术。
光阳厂人均产钢551吨/年和钢材成材率98 %,均优于日本的437吨/年和93 %。
由于采取了以上有效措施,光阳厂建设进度很快。
按每座高炉配套的共4期工程在8年内全部完成,比浦项厂的11年缩短了3年。
光阳厂的投资也低于同类型的钢铁企业。整个厂平均投资为580美元/吨钢,比日本五大钢水平约低1/2。每期平均施工时间为23个月,比日本的300万吨/年钢厂的36个月亦缩短了1/3:加上达产快、工效高于日本1/3和工资水平低,热轧板卷的成本仅为日本的70%,从而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由于光阳厂的建成投产,浦项钢铁公司的钢铁总产量迅速增加,并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型钢铁企业。
1993年,浦钢的粗钢生产位居世界第二位。
2003年,浦钢成为年产粗钢2800万吨的世界第一大综合钢铁厂。
浦项钢铁有限公司是韩国经济起飞的象征。
韩国的电炉炼钢产业
随着韩国经济的起飞,韩国的汽车、家电和造船业等产业迅速发展,韩国国内对钢材的需求快速增长。
虽然韩国政府只允许浦项钢铁公司建设高炉,但对废钢进口实施免税,这促使韩国的其它财团纷纷投资参与钢铁工业,投资电炉炼钢。
例如韩宝钢铁建成了105万吨电炉钢和100万吨带钢热轧产能;丸永钢铁建成70万吨电炉,仁川制铁建成170万吨电炉和5万吨不锈钢,三美特钢建成50万吨特钢电炉,东国制钢建成147万吨电炉和70万吨厚板。
现代钢管亦扩大了钢管的生产,东部制钢建冷轧板56万吨,东洋镀锡建5 万吨镀锡等。
加上其他电炉厂的扩建和增产,使各电炉钢厂的产量由1985年的400万吨迅速扩大到1995年的1320万吨,而且品种亦大为齐全,为品种自给率达99%以上和扩大出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各电炉钢厂总结危机中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必要的结构调整和重组。较大的有:
1、仁川制铁(1999年产钢375万吨和江原工业(1999年产钢213万吨)于2000年宣布联合并拟将钢产量扩大到820万吨,成为仅次于浦项的韩国第2大钢厂;
2、现代钢管于1999年秋建成180万吨冷轧及镀锌板71万吨和彩色板14万吨,扩大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使2000年的销售额将比上年增加104%;
3、东部制钢作为钢材深加工大户,年产冷轧板、镀层板和焊接管达200万t,为进行配套于1999年建成热轧板130万t/a,产品40%出口。
2020年韩国的粗钢产量为6710万吨,占全球粗钢产量18.79亿吨的3.6%。韩国的粗钢产量在全球排名第6位,仅次于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和美国。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韩国的粗钢产量仅低于日本(8320万吨)和美国(7270万吨),远远超过德国(3570万吨)、法国(1160万吨)、意大利(2040万吨)和英国(710万吨)。
韩国的粗钢产量已经十分接近他们的老师——日本。
韩国的钢铁工业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主要原因:
1、技术条件
在浦项钢铁厂开工建设时,钢铁工业的技术已经逐步趋近成熟。
帮助韩国建设浦项钢铁厂的日本企业(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是日本掌握技术的龙头钢铁企业,因此浦项钢铁公司的发展基本没有遇到技术困难。
在光阳钢铁厂开始建设的80年代,钢铁技术更加成熟,且光阳铁厂完全采用了浦项钢铁厂的成熟设备,进一步减少了技术风险。
这是浦项钢铁公司快速发展的技术背景。
2、日本的援助
日本拥有丰富的扩产经验,已经通过三次“合理化计划”新增了几千万吨的钢铁产能。
日本的钢铁工业主要是在50~80年代发展起来的。1950年日本的粗钢产量仅有500万吨左右,到1980年则接近1亿吨。日本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内新增了近1亿吨的产能,拥有丰富的建设经验。
沿海大型钢铁基地是日本钢铁工业首先建设起来的。
因此日本的技术援助不仅给韩国提供了设备,而且提供了实践经验。日本的经验使韩国少走了很多弯路,以较快的时间建成投产。
3、有利的国际环境
80年代正是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日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的时候,美国政府与日本的贸易战是韩国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
美国市场在限制日本的同时对韩国开放,使得韩国的造船、汽车、家电等产品的出口快速增长,充分拉动了下游钢铁产品的需求。
此外,韩国钢铁产品直接出口美国替代日本,使得韩国钢铁工业有充足的市场需求。
4、韩国政府的支持
从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工业,颁布政策只允许浦项制铁公司建设高炉,充分保障了浦项制铁的国内市场需求,使得浦项制铁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
在建设钢铁厂时,韩国政府提供资金配套建设了港口、道路、供电等设施,显著降低了浦项钢铁厂的建设成本,提高了浦项钢铁厂的竞争力。
韩国钢铁工业的上限在哪里?
汽车、造船、机械、家电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韩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但韩国这些产业接近发展上限也限制了韩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韩国本国市场的容量太小,而出口则面临中国的竞争。韩国本国市场容量有限不仅是韩国钢铁工业,也是汽车、造船、机械等其它产业发展的短板。
韩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基本接近上限了。
印度的钢铁产量从2006年开始再度反超韩国,并且不断拉大与韩国的差距。
2020年印度的粗钢产量为1.0亿吨,比韩国的6710吨多了3290万吨。
印度本国广阔的市场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底气。
韩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成功的,韩国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少数国家。
韩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不是独有的,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等其它国家也都能获得,但为什么只有韩国等少数国家获得成功了?
掌握技术的绝对门槛很高,工业化对国家的组织能力要求也很高——这两个条件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挡在了工业化的门外!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中国、韩国等少数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而东南亚、拉美等很多条件很好的国家仍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韩国最大的劣势是国家体量太小,国内市场规模有限。
此外,韩国的产业结构与中国存在正面竞争,这也是韩国经济未来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