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在公司跨年,春节在车站过年

来源 | 摇滚客

500

今日BGM,《暮春秋色》,窦唯;译乐队

昨天的微博因为新鲜出炉的“24年假期安排”,热闹的不像话。

说实话,调休引起的争议几乎每逢节假日都会来上一回,大家几乎都已经要麻木了。

但是这回,#2024春节放8天假##除夕不放假#两个词条带来的愤怒值,确实高得有点离谱了。

500

500

讨论居高不下,大家义愤填膺,可惜几万条留言也没找出几条喜欢的放出来。

假期和调休成了为数不多把贴吧、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的大部分用户统一到同一战线的事,那英当年的名言也重出江湖。

500

在不骂街的前提下,我们来“文明理性”地探讨探讨:为什么,我们这么生气?

或者说,因为除夕不放假这件事儿而破防的人,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500

在词条下面有一条高赞回答:

500

短短一段话,一个苦逼打工人和一对老年空巢父母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破防人群也很清楚明了:外地打工人和他们的家人

作为一个他口中的“外地务工人员”,我对这段话狠狠共情然后产生了更大的焦虑,因为他所说的这种情况居然还是最理想的状态。

节假日的机票价格就不说了,就算是下班就走,想要在五点到十二点跨年之间的七个小时里完成赶到机场、值机登机、飞行、下飞机回家的一系列操作也充满了难度。

五点下班就走时间尚且如此紧促,可在这个朝九晚六都是福报的时代,又有多少普通打工人是真的能在五点下班的?

500

还有更多的人,回家的路坐不了也坐不起飞机。

18年,B站的纪录片频道上线了一部每集只有三分多钟,一共十一集的记录片《家的方向:火车站的春运感动瞬间》。

在模糊的画质和不那么精致的剪辑中,我们从这总共只有几十分钟的视频,得以窥见春运过程中独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感动。

500

在外打工的父母、子女怀揣着攒了一年的惦念、亏欠和礼物迈上了回家的火车。

他们从全国来到上海,又从这里散往全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厚重的行囊回家,包裹里对自己的犒劳却很少。

各种身份的人汇聚在火车站,组成来来往往的巨大人潮,这场几亿人次的迁徙组成了春运。

500

动辄几个小时的火车是春运期间最普遍的出行方式,而“家”是他们所有人共同的归处。

对于异地的游子来说,归程漫长却充满期待:

地铁、公交转火车,下了火车也许还要接着转大巴,但父母会等在路的尽头接过行李箱,暖意融融的家里,饭菜也早就准备好。

500

即便是路程漫漫,刻在骨子里的那份落叶归根的信念,驱使着我们一进腊月就期盼着回家。

有条件的直接飞机、火车,没有条件的骑着摩托车在冷风里吹三四天也得回。

回去一趟,看到无论在外面有多苦,至少还有个做好饭等着我们的地方,那就是能撑着我们熬过下一年的念想。

500

在这个世事无常的世界,很多人可能就是趁着过年的时间才能见上一面,甚至见一面就少一面。

除夕不放假,不是第一次,但是在经历了过去的三年之后,现在所有身处外地的人对“过年回家”这件事的期盼都更加浓烈。

结果现在整出这么一场事儿,搁谁谁能受得了?

500

在很久以前,过年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儿

春节不只是休息,也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准备年货,剪窗花,做灯笼,做饭……

离家在外的游子小年前后回家,一家人有说有笑地一起做一起期待,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等到了除夕,就迎来了整个春节假期里最大的高潮,吃饭放炮,开启一场整个家庭在假期里的终级狂欢,守岁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理直气壮去熬夜的理由。

500

除夕夜之前的准备和快乐都存在于家庭内部,除夕一过,我们就会开启在亲戚之间的社交模式。

除夕之后的热闹,会一直持续到初八才会渐渐归于平淡:回娘家的回娘家,出门拜年的拜年,从初五到初七,又是各种神明相关的祭祀。

等到正月十三四,就可以开始准备和元宵节有关的新一场狂欢,正月十五一到,猜灯谜、看狮子,离愁别绪被热闹冲淡,夜都能被照得透亮。

从小年开始,到过了正月十五,这才算是真的把年过完了,一年一年,就像是冬日里火树银花、张灯结彩的一场梦。

500

这样热闹而盛大的春节,我在汪曾祺、丰子恺的文章里读到过,也在小时候亲眼见到过。

可是从学校出来之后,就再也没有体验过如此漫长的假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也早就已经不奢望能正常地以打工人的身份体验这样标准的春节。

如今或许在一些农村乡下还有,但对于我们这些被时间逼着不停往前的人来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过年上,属于一个只存留于记忆里的时代。

能留下的,只有一份日渐模糊的回忆和春节一定要回家团圆的执念。

500

过年前的那七天才是最有气氛的,我们满怀期待和喜悦去布置好一切,迎接结束和新生。

在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里,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对世界有敬畏,我和天地有连接,而不是一个会工作的螺丝钉。

可我们已经成为越来越不讲究仪式感的人,在除夕前的日子里想着假期的排班,在除夕后的日子里想着怎么应付节后亲戚的八卦和攀比。

现在,甚至连仅有的团圆的期待,也随着假期的安排被打破,我们又怎么会不破防呢?

500

不要说还有“鼓励”带薪休假和节前提前请假这种解决方案。

如果权利和诉求需要靠别人的良心和让渡其他权利才能被满足的话,那算什么呢?打工人的自我满足吗?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除夕之后的假期挪到腊月底,至少我们还能有个期待过年的盼头。

到了除夕还能和父母一起听《难忘今宵》,多好!

500

对于这件事情,真正破防的,只有打工人。

不需要为了全勤等到六点打完卡才能走的人,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如此在意这一天。

下班就能到家四世同堂的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能把假期里的两天耗费在路上。

很多时候,没有感同身受,只有“何不食肉糜?”

500

不爽也好,烦躁也罢,家总归还是要回的,年也还是要过的,一年又一年,总得回去看看。

请假、调休,又或者老老实实上班到点儿再走,最后在火车/动车/高铁/飞机/三蹦子上一起包饺砸、听《难忘今宵》,我们总得找到回家的路。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一批回家过年的人已经辞职了,“灵活就业”的年轻人也都回家了。

窗外的树叶已经变黄,西伯利亚的寒流即将抵达这个秋末,有班上总比没班上要好。

那就祝大家,都能有碗饭吃,也都能在家看上春晚,新年快乐!

点击「摇滚客」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