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君┃电动汽车时代:中国品牌成为焦点,德国核心产业承压并面临市场压力

电动汽车时代:中国品牌成为焦点,德国核心产业承压并面临市场压力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徐秉君】

 

500

 欧洲时报截图

据新华社10月16日报道称,德国杜伊斯堡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表示,蔚来、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正在欧洲站稳脚跟,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先进技术和充足产量将为欧洲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为合理的电动汽车。

2023慕尼黑国际车展于当地时间9月5日至10日举行。慕尼黑车展前身是法兰克福车展,创办于1897年,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展览。2021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将车展从法兰克福迁至慕尼黑。该博览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汽车展会,本届慕尼黑车展不但汇集了知名的德国品牌,来自中国品牌新秀也成为瞩目的焦点。

据德新社等媒体报道,今年车展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参展商构成的变化。中国汽车工业首次在欧洲贸易展览会上大规模展示自己,并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展位亮相。这突显国际汽车市场的平衡发生了变化。

慕尼黑展览集团首席执行官胡梅尔(Stefan Rummel)在展会上说 ,我们很高兴看到,与上一届相比,我们的国际参展商显著增加。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参展商。中国是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参展国。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品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展,不仅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就,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车企向德国和欧洲推进的自信。比亚迪、上汽集团和蔚来等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将其电动汽车推向德国市场。他们想在展会上与大众、宝马和奔驰讨论电动汽车的未来。

德国作为老牌汽车制造商也在展示自己的技术进步。德国制造商和供应商希望在主场展示自己的车型和技术优势,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方面。例如,奔驰和宝马推出的平台和车辆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为道路带来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设计方面的技术飞跃。宝马老板齐普策(Oliver Zipse)说,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2023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9月5日在慕尼黑正式开幕。该博览会前身为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作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汽车展会,本届慕尼黑车展不但汇集了一众知名德国品牌,中国品牌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展  欧洲时报陈维蕊摄影

 

然而,德国媒体认为,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德国车企正日益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

9月5日,德国外交政策网站发表了《核心产业承压》特稿,文章称,在今天开幕的IAA车展上,德国汽车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首次不再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专家将中国列为电池驱动汽车生产的领先国家。在今年的慕尼黑国际汽车展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继联邦共和国之后的第二大参展国。

2023年第一季度,得益于其汽车集团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领先于德国和日本。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现在开始征服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市场。

文章认为,汽车工业是德国最重要的产业,但在电动汽车方面落后于中国,必须依赖中国的产能,并面临国内市场的压力。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数据,德国销售额从2021年的约4110亿欧元增加到2022年的5060亿欧元;国外销售额(3520亿欧元,增长29%)明显高于国内销售额(1540亿欧元,增长12%)。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制造的汽车数量正在大幅下降2016 年德国生产了约 575 万辆汽车,而到 2022 年,这一数字将略低于 350 万辆。由于Covid 19大流行的影响以及半导体等零部件的缺乏,产量下降,同时还伴随着欧盟市场的疲软,而欧盟市场迄今为止对德国汽车行业来说是最重要的。2022 年新注册汽车数量为 926 万辆,比本已疲弱的前一年减少 4.6%,为 1993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德国汽车在中国也受挫折。文章指出,德国汽车工业目前在向电动汽车转型方面也落后。这在目前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尤其明显。到 2022/23 年初,该国新注册了约 1,460 万辆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占全球 2,770 万辆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 53%。

关键是中国的领先地位正在进一步扩大:到 2022 年,全球新注册的电动汽车中近 61% 是在中国制造的。中国制造商尤其受益于此。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领先者是来自西安的比亚迪(“筑梦”),市场份额约为25.7%。美国公司特斯拉14. 7%,紧随其后的是其他四家中国公司(广汽、吉利、长安、蔚来),市场份额为 2.8% 至 9.9%;而宝马(2.3%)、大众(1.9%)、奥迪(0.6%)和梅赛德斯(0.5%)远远落后。

由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大众汽车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首次失去了在中国的市场领导地位:2023 年第一季度,该集团由于电动汽车领域的疲软,仅排名第二,落后于比亚迪。

不仅如此,德国在国内市场也遭遇挫折。由于在电动汽车方面的优势,中国汽车制造商目前已大幅增加出口,并在 2023 年第一季度出口了更多车辆(107 万辆),超过了日本(95.4 万辆)和德国(84 万辆)的汽车出口量。

    在德国,现在也能够扩大销售。他们能够将德国电动汽车进口份额从 2022 年第一季度的 7.8% 增加到 2023 年第一季度的 28.2%。他们可以期待进一步的增长。调查显示,不排除购买中国电动汽车的德国人比例从2022年12月的30%上升到2023年5月的42%。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目前德国几乎没有一辆电动汽车的价格低于 40,000 欧元,但行业专家认为,可以想象,中国制造商将“在 30,000 欧元和 20,000 欧元以下的销量领域立足”。这可能被证明是“欧洲汽车工业的灾难”。

由此看来,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不久的将来还面临来自中国在其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此前有报道称,本次慕尼黑车展大约40%的参展商都来自中国。这样的阵势难免让东道主感到压力。德媒《图片报》以一篇题为《德国人是不是很快就只能买中国汽车了》的报道,表达了当地车企的某种担忧乃至恐惧

 

然而,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车展开幕式的讲话中驳斥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竞争的担忧。在为本土的汽车制造商加油打气时,朔尔茨有意强调了德国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大国的悠久历史,而这似乎也给予了德国老牌车企与中国品牌抗衡的勇气。他说“德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欧洲几乎每两辆汽车和中国几乎每五辆汽车都来自德国制造商,这并非巧合。他强调,“竞争只能激励我们,但不会把我们吓到。”

大众汽车的首席执行官布鲁姆则公开表示,不会害怕来自中国的竞争威胁他充满着“老牌车企”的底气和自信说:“我们拥有汽车的专业知识,我们拥有质量保障。我们还拥有品牌的传承——新的车企可不具备这一点。”

但更多的德国车企还是比较理性,希望加深与中国合作以缓解该国汽车业目前的困境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来自德国汽车业的人士表示,德国汽车业的转型离不开中国,希望未来加深与中国的合作

凯捷咨询全球执行副总裁梅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德国汽车业应该做的是向别人学习,如果其他人在某件事上处于领先地位,那么就要反思是否需要引入创新

德国参展商齐普策向记者表示:“我们面临的全球挑战,只能通过合作来解决。因此,我们随时准备合作,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与全球技术进步保持同步,同时也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德国参展商康林松则表达了与中国公司合作的意愿,他说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强大的创新活力,我们希望依托他们的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同时也从中汲取灵感,将新的技术引入全球,特别是在数字化领域,包括自动驾驶等。我们正在与许多中国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数字化服务,而且还在不断丰富中。

这些德国参展商的言论反映了德国车企的主流愿望。事实上,中国历来主张良性竞争和合作共赢。事实早已证明,中国的发展进步从来都不是威胁,恰恰相反,中国的发展进步使其成为最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

正像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慕尼黑车展论坛开幕致辞中所说的那样:只有携手共建稳定高效的产业链,实现全球资源优势互补,才能保障新能源汽车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将与各方一道持续深化沟通交流,在实现全球碳综合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