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无锡惠山过秋天!

500

太湖流域

江南古镇星罗棋布

其中

位于无锡的惠山古镇

别具一格

这里不仅有小桥流水

更拥有青山翠嶂

(请横屏观看,日落时分的惠山,摄影师@大胖子)

500

这里与城市近在咫尺

却拥有一秒使人松弛的魔力

(雪中俯瞰惠山古镇绣嶂街,摄影师@黄兆勇)

500

城市中的隐逸秘境‍‍‍‍‍‍‍‍‍‍‍‍‍

山林里的重楼叠院

惠山古镇

这里的江南超越你的想象

 01 

城市山林

如果想欣赏它最独特的美

我们首先要离开地面

冲上云霄

像鸟儿一样俯瞰这片土地

天目山脉东西连绵

其余脉一直延伸至太湖以北

平地起山峦

名为惠山

(惠山古镇区位示意图,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500

远古的造山运动

塑造出惠山的九峰九坞

起伏绵延

仿若飞龙在天

余脉锡山向东延伸

龙光塔立于其上

赭红塔身格外醒目

(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即1574年,它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摄影师@应威)

500

山脉中

凛冽的甘泉喷涌而出

“夫江南水浅土薄,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四十余顷”

姿态万千

或在山涧奔流

(上文引自唐代陆羽《游惠山寺记》,下图为春申涧,相传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曾饮马于此,摄影师@大胖子)

500

或见于四方天地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的美誉,其中“九龙”指的是位于井壁上的石螭首,俗称“龙头”,下图展示的石螭首位于天下第二泉,摄影师@黄兆勇)

500

它们历经蜿蜒曲折

一路向东

身躯越发壮健

力量不断蓄积

汇聚成寺塘泾

(民间将寺塘泾分为两部分,以宝善桥为分界,龙头口至宝善桥以西为称龙头河,宝善桥以东到运河称为惠山浜,下图为寺塘泾如意桥倒影,摄影师@陈跃红)

500

它与运河交汇

自然的力量注入到人工的努力中

向南奔向太湖

向北连接长江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黄埠墩,因春申君黄歇在此治理芙蓉湖而得名,摄影师@高翔)

500

就这样

一座并不高大的山

与原本细小的泉流

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演变

逐渐崭露头角

成为光芒日益耀眼的山泉胜境

如此桃源

自然是适合世间生灵栖息的家园

温凉与湿润的小气候

收敛了杜鹃绝艳的气质

反而使它更显娇嫩可爱

(请横屏观看,中国杜鹃园醉红坡,摄影师@大胖子)

500

绣球、荷花接力绽放

为仿佛无尽的夏

渲染出一片清凉

(龙光寺绣球花,摄影师@黄兆勇)

500

惊艳是惠山之秋的关键词

金桂浓香馥郁

红枫燃火热情洋溢

(照影亭红枫,摄影师@黄兆勇)

500

古银杏是称职的使者

它洒落的满地金黄

是延续了600余年的生命力

(惠山寺古银杏,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初年,摄影师@高翔)

500

菊花当仁不让成为了这场斗艳的主角

红、黄、粉、紫、绿各色皆有

或舒展悬垂,或团裹如彩球

(惠山古镇菊花展,摄影师@黄兆勇)

500

寒冬万物萧瑟

腊梅嫩黄透亮

点缀于枯枝之上

(二泉书院腊梅,二泉书院为无锡人邵宝在明正德十一年即1516年建立,后成为邵宝祠,摄影师@陈跃红)

500

两山、一河、众泉

自然的画卷已经铺就

作品又将由何人书写?

 02 

人文胜境

南朝时

佛教兴盛

锡惠山麓相对封闭且幽静

十分适合僧侣修禅

惠山寺由此形成

(俯瞰惠山寺,摄影师@陈跃红)

500

惠山云雾下梵呗声声

金莲桥历经岁月风霜

(金莲桥建于北宋末年,是目前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摄影师@黄兆勇)

500

时光流转

惠山寺的故事也在悄然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无法忽视名人与诗歌的存在

对于“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而言

陆羽是无法逾越的名字

(请滑动观看,秋冬二季的“天下第二泉”,摄影师@黄兆勇)

500

500

名誉加身

各路名人竞相造访

嗜茶的苏轼向它深情表白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也有文人在此追思陆羽

“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上文诗句引自宋代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和宋代王禹偁《陆羽泉茶》,如今喝茶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摄影师@黄兆勇)

500

于是

“山自锡无后,寺因有泉名”

一首《二泉映月》

更是将它推向了知名度的顶峰

(上文诗句引自宋代钱绅《游惠山一首》,《二泉映月》为阿炳所作二胡名曲,下图为无锡县图书馆旧址前的阿炳塑像,摄影师@陆佳敏)

500

时光流逝

当文人在此久居

故事又当开启新的篇章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

惠山寺的两座僧舍被买下

改造为一座山水园林

主人秦金将它命名为“凤谷行窝”

而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则是

寄畅园

(下图为嘉树堂视角借景龙光塔,摄影师@周勃典)

500

进可居庙堂之高

退可守江湖之远

这座园林

此后便成为秦氏子孙

安放全部身心的栖息之所

此地选址极妙

身居园内

却可将锡惠二山尽收眼底

“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景分层次

仿佛画境

(上文引自明代计成《园冶》,下图为先月榭视角借景龙光塔,摄影师@大胖子)

500

这是一场“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盛宴

它的美不论季节

酣畅淋漓的绿

浪漫盛大的秋

洁白晶莹的雪

每时每刻

都是它的最佳状态

(春、秋、冬三季的寄畅园各有风姿,摄影师@陆佳敏)

500

但无论何时

锦汇漪都是游人无法忽视的焦点

南北狭长而东西收窄

水体两岸自然曲折

一棵巨大的枫杨茂盛生长

树冠横斜于水面中央

(寄畅园锦汇漪,摄影师@黄兆勇)

500

而另一侧

知鱼槛

飞檐悬挑

它得名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水边的哲学对话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上文引自《庄子・秋水》,下图为寄畅园知鱼槛与锦汇漪中的锦鲤,摄影师@黄兆勇)

500

知鱼槛并非孤例

对于第三任园主秦燿而言

园中建筑之名皆取法古人

此时寄畅园真正诠释了文人精神家园的本质

名满江南

(含贞斋,斋名取自秦燿所作诗句“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吾贞。”,摄影师@大胖子)

500

而造园理念向“取法自然”的转变

则真正打破了最后一层藩篱

使寄畅园由江南走向天下

(寄畅园先月榭,在此可观赏明月倒影,摄影师@陆佳敏)

500

明清虽易代

寄畅园却始终为秦氏所有

一次又一次的改筑

使这里

“山色溪光”重

“松风水月”清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

巡幸寄畅园至少十一次

甚至将它“搬”到了京城

(请横屏观看,“山色溪光”与“松风水月”是康熙巡幸寄畅园后的御题,清漪园惠山园即今颐和园谐趣园仿寄畅园所建,乾隆皇帝意图建造延寿塔以达到寄畅园借景龙光塔的效果,但最终未能达成,改为建造佛香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00

“就近烹垆第一水,尝新遂试雨前茶”

乾隆皇帝对竹炉山房的喜爱

毫不逊色于寄畅园

仿建建筑自不待言

煮泉的竹炉也要一比一制造

随时使用

(上文诗句为乾隆皇帝为其建于玉泉山旁的竹炉山房所赋诗中句,下图为清乾隆竹茶炉,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帝王的到来

使本就人杰地灵的锡惠胜境更受青睐

秦园街、绣嶂街、龙头河两岸

大片祠堂如雨后春笋般

自然生长

(俯瞰惠山古镇绣嶂街,摄影师@蒋涛)

500

保留至今的约有108座

但此处修建的祠堂中

宗祠仅占有很小的比例

主要为祭祀历史先贤、英雄人物的

专祠

此外亦有神祠

十分独特

(惠山古镇的祠堂门窗,摄影师@原生态)

500

“巍然庙貌,宗以教孝祠教忠”

晚清无锡知县廖伦所作楹联

精准地概括了惠山祠堂的第一重作用

即教化百姓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

孝于父母

(华孝子祠牌坊,祭祀东晋时期无锡孝子华宝,其父战死沙场,他终生不冠,扎双髻,不娶妻,摄影师@徐海洁)

500

忠于君国

便能够立身

(俯瞰张中丞庙,安史之乱时,张巡与众将士坚守孤城,保卫江淮安全,百姓感念其功绩,为其建庙,摄影师@陈跃红)

500

此外惠山古镇宗祠中的家训

还承担着正家风的责任

这便是第二重作用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氏家训中的正确义利观

代代传承

直至今日

(上文引自钱氏家训,下图为无锡县图书馆旧址,钱基博曾参与创办无锡县图书馆并担任过馆长,其子为著名文学家钱锺书,摄影师@陆佳敏)

500

而对于公共性更强的神祠而言

严肃的纪念建筑外

庄重的祭祀仪式自有力量

它将众人连结在一起

使文化得以认同

使秩序得以确立

成为惠山祠堂的第三重作用

而其中

看戏娱乐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绣嶂阁底层可作为戏台使用,摄影师@黄兆勇)

500

教化百姓

传承家风

确立秩序

惠山祠堂的三重作用

一一呈现

在这里

祠堂群不只代表着

对血缘的向往

对根脉的传承

更蕴含着

博大的家国胸怀

儒家的修齐治平理念

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与记录者

(杨藕芳,与其兄杨艺芳创办业勤纱厂,其祠堂位于惠山古镇,为中西合璧风格,下图为杨藕芳祠天井,摄影师@大胖子)

500

兴建祠堂的风潮迅速席卷

惠山寺、寄畅园

也纷纷祠堂化

寺庙、园林、祠堂

多元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互相融合

最终塑造出这处山水与历史交织的

人文胜境

(俯瞰惠山古镇,摄影师@陈跃红)

500

 03 

大隐于市

锡惠山麓虽为桃源

却并不在世外

它距离无锡城仅有五里

且水陆皆可达

交通十分便利

如今的它双街纵横

建筑鳞次栉比

(惠山古镇格局与景观示意图,制图@高俪倩/星球研究所)

500

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

而是发生在漫长岁月里的

点滴改造

当江南进入运河时代

无锡与近代化

热情相拥

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

(请横屏观看,江南运河无锡段,摄影师@陈跃红)

500

这片安静的山麓

也拥有了更加现代的名字

惠山镇

明代惠山已有市集

“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

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而进入近代

当地商贸更加兴盛

出现山货、石作等各行业公所

而其中最为强劲的产业当属

泥人业

惠山泥人

取材于山麓下农田中的黑泥

其质地细腻洁净

适合揉捻而不干裂

其中

既有使用简单模具制作的“粗货”

又有表现戏曲题材的“细货”

也称“手捏戏文”

(上文为明代诗人浦长源诗句,下图为惠山泥人“穆桂英”,由喻湘莲制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摄影师@杨虎)

500

时移世异

岁月流转

镇成为了古镇

它将时间整合进空间

在山水之外

塑造出无锡人意念中的

另一幅人文地图

(惠山古镇屋顶与银杏相得益彰,摄影师@郭淳亮)

500

它走进了

一代又一代无锡市民的

生命历程

那是虔诚的祈福

(惠山寺至今香火旺盛,摄影师@陈跃红)

500

是处处皆可为舞台

(园林与戏曲最为相配,摄影师@陆佳敏)

500

是日常的每一天

(“天下第二泉”庭院成为了人们的晨练场所,摄影师@蒋涛)

500

也是每年秋季与菊花展会的约定

独特的水土

悠久的栽种历史

使菊展成为了惠山的秋季盛会

今年更是特殊

10月26日至11月26日

第十四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将隆重举办

届时

全国各地培育出的杰出品种将齐聚于此

共襄盛举

(“江南盛地,菊耀神州”第十四届中国菊花展览会海报,摄影师@黄兆勇,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世俗与信仰交织

山林与城市重叠

惠山古镇

好一处独特的江南

(请横屏观看,深夜锡山龙光塔与城市交相辉映,摄影师@应威)

500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山佳

图片:徐鹰

 设计:王申雯

地图:高俪倩

审校:王丹&黄太极&陈志浩

封面摄影师:高翔

审核专家

无锡惠山古镇景区文化总监 金石声

本文特约合作单位

无锡市惠山古镇景区

【参考文献】

[1]金石声.惠山祠堂群成因探析[J].江苏地方志,2022(03):10-15.

[2]姚舒然.无锡近郊“天下第二泉”名胜的形成[J].中国园林,2018,34(06):25-29.

[3]姚舒然. 无锡古城西郊景园的历时性生长[D].东南大学,2022.

[4]刘珊珊,黄晓.乾隆惠山园写仿无锡寄畅园新探[J].建筑学报,2019(06):99-103.

[5]冯颀军.建筑文脉的活态延续与再构——以惠山祠堂群修复为例[J].美术大观,2015(06):104-105.

[6]廖宝秀.吃茶得句  乾隆竹炉山房茶舍与茶器陈设[J].紫禁城,2020(10):126-143.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