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的祖上本是将门世家(四)
李端懿(1013—1060)字元伯,是李遵勖与万寿长公主的长子,性情温和厚道,喜欢读书学习,精通阴阳、医术、星经、地理之学。七岁时,被授官如京副使,在宋真宗的东宫中随侍皇后。宋真宗尤其喜爱这个外甥,曾经解下身上的方玉带赐给他。年龄稍大后,自由出入宫廷如同皇室人员。历经七次升迁,升任济州防御使,兼任群牧副使。北宋名臣杜衍担任枢密使时,选拔外戚子弟在考试后授任京外州郡官员,朝廷诏令李端懿为冀州知州。李端懿处理政务遵循法度,因其不扰民而受到百姓爱戴。转运使移文冀州捕捉妖人李教,李教已死亡。庆历七年(1047年)冬至,恩州宣毅军小校王则发动士卒起义占据州城,有人传说李教未死,就在叛贼军营中。于是李端懿被降职担任单州团练使、均州知州,又改任滑州兵马钤辖。不久,叛军平定后,发现其中并没有李教此人,李端懿又升任汝州防御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随后李端懿升任蔡州观察使、同勾当三班院,接着又改任华州观察使。皇佑三年(1051年)六月,因母亲万寿长公主去世,李端懿离职丁忧。守制期间,朝廷起用李端懿担任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他希望能为母亲守孝直至期满,朝廷应许他,仍然给予全额俸禄。守孝期满后,李端懿奉诏提举集禧观,出任郓州知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这一年,京东西路地区发生洪水,许多百姓忍饥挨饿,李端懿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李端懿设立弓手局,征集青壮年教给他们战斗技能,于是这些人都如同精锐士兵一样。同时,带领百姓修治汶阳大堤百余里,用来阻绝水患,当地百姓得到很大便利。不久,宋仁宗诏令李端懿升任宁远军节度使兼澶州知州,御史中丞韩绛却上奏朝廷说李端懿没有军功,不应当担任节度使,阻止了这次任命。李端懿以宁远军节度留后的身份赴澶州上任,数月后去世。讣闻传到京师时,宋仁宗正在宫中饮宴,立即诏令撤除乐器表达哀戚,赐赠李端懿家黄金三百两,为李端懿赠官感德军节度使,谥号为良定,再次赠官兼任侍中。
李端懿对待自己苛刻严厉,但是一听说有大德高人,就放低身价谦卑恭顺对待他们,因此当时士大夫都喜欢和他交往,李端懿礼贤下士的社会声誉很高。其二弟是李端愿,三弟是李端悫。
李端愿(?—1091年)字公谨,因其母穆献公主(万寿长公主)的恩德,七岁时被授官如京副使,经历四次升迁担任恩州团练使。宋仁宗因为某年天旱无雨,驾临便殿考虑大赦天下释放囚犯,并遣散部分宫女。李端愿上奏章说:“放纵释放有罪的囚徒,是小人物的幸运;释放宫女出宫本来是由宦官专门掌管,宫女被释放后反而无家可归,凭什么能消弭天灾呢?”后历经数次升迁,李端愿担任邢州观察使、镇东军留后,兼任襄州、郢州二州知州。所在的京西南路转运使向朝廷进献羡余的钱财数十万贯被朝廷嘉奖,李端愿说平常的赋税是三次折变,当地百姓难以承受,就将此事上奏朝廷。宋仁宗大怒,削夺了原来给予转运使的奖赏,重申朝廷关于赋税折变的禁令。嘉佑二年(1057年),李端愿改任庐州知州。有一次,当朝宰相富弼对他说:“足下如今在庐州的政声为什么比不上在襄阳的时候?”李端愿说:“刚开始做地方官喜欢多事,修饰驿站馆舍迎来送往用来招揽名声,因而称誉接连到来;治理政事时间长久后,就开始抑制豪强大族、约束狡猾官吏,因此诋毁诽谤也就随之而来。”富弼认为他说的话非常对。宋英宗刚即位时(1063年),李端愿兼任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当时宋英宗因有病在身而不理朝政,李端愿请求入宫晋见,进言说:“陛下应当亲自掌管朝政大权,以此凝聚人心,不宜后退推脱,丧失天下人的期盼。”于是宋英宗诏令李端愿为武康军节度使兼任相州知州。不久,李端愿请求返回京师,诏令李端愿改任醴泉观使。宋神宗即位后,派遣使者到李端愿家里选取以前的奏章,颁布诏书褒奖他。河东地区在啰兀修筑城池抵御西夏,李端愿亲手抄写赵普的《谏太宗北伐疏》进献给宋神宗,劝谏休兵罢战。李端愿连年请求退休,宋神宗诏令他以太子少保的职位致仕。凡是朝廷各类大礼完成,宋神宗就赏赐给他金带、宝器和钱币,物品数量比照执政大臣。宋哲宗嗣位,诏令晋升太子太保。宋神宗的皇后钦圣皇后因为甥舅之亲的缘故,曾经亲自到达他的府第,在献穆公主(万寿公主)的祠堂中行礼,命令随身侍从搀扶着李端愿不用向她叩拜。元祐六年(1091年),李端愿去世,宋哲宗停止上朝亲临祭奠,诏令丧葬礼仪再加一等,赠官开府仪同三司。其弟李端悫,其子李评。
李端悫字守道,曾经担任左藏库使,执意为母亲献穆公主(万寿公主)守丧,屡次谢绝朝廷的起用,宋仁宗诏令特地给予俸禄。多次升迁后担任东上阁门使、干办三班院。曾经在群玉殿陪同皇帝饮宴,宋仁宗惟独赏赐他珠花和飞白字,宠信照顾特别突出。后来出任邢州、冀州、卫州三州的知州,升任蔡州观察使。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李端悫在担任安德军留后时去世,朝廷赠官昭德军节度使,谥号是恭敏。其兄长李端懿,在嘉祐年间时曾经秘密请求确立皇太子,无人知道此事,最后在澶渊去世,李端悫奔到澶州护送兄长的灵柩返回京师。元丰年间因进宫奏对,李端悫袖里藏着以前的奏章进献上去,宋神宗赞叹他说:“这是近几代中的贤能外戚啊!”因此李端悫的名声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