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冲突与网民的立场

500

泽连斯基没有蹭到以色列的流量

最近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想跟着美国布林肯国务卿一起去以色列访问,说是人道关怀,但其实目的很明显,因为巴以冲突一爆,乌克兰的声音就完全没有了。所以过去乌克兰是“网红打卡点”,西方各界政要都要去基辅打卡蹭流量,现在作为“网红总统”的泽连斯基自然要去新的打卡点,这种对流量的焦虑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流量关注度即资源,而没有了资源什么都干不成。这则新闻让我哑然失笑,泽连斯基真的以为自己是哪根葱啊?一个国家已经连最基本的工业全部都没有了,完全是靠西方的救济支援来维持,去以色列干嘛?而且要跟着世界第一强权后面,他能扮演什么角色?这完全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懂江湖规矩。果然以色列婉拒了泽连斯基的要求,现在我是世界舆论的中心,你乌克兰不要来分我一杯羹。

 

美国主流媒体忽然也忘了乌克兰

而更加让人在美国的舆论场完全把乌克兰人给忘了,最近其实在乌克兰战局有很多新的变化,乌克兰的攻势已经完全由攻转守,甚至有些重要的军事据点将重新落入俄罗斯手中,西方媒体完全不在乎。这说明西方社会完全是亲疏有别的,以色列是最亲的,乌克兰其实也排不上号,只是一个棋子而已,而更不用论台湾了。泽连斯基如同过气的网红,当年的粉丝忽然间转向连招呼都不打。不过这也是西方媒体的常态,一起新闻事件的结束并不是事件的结束,而是被另一起更大的新闻事件压过了而已。

所以西方媒体的双标也表明了一个态度,在乌克兰的医院被击中,乌克兰被断电断水的时候美国的国务卿断然谴责,这是对老人儿童的残忍虐待,而欧盟的冯布莱恩甚至指责这次俄罗斯的战争犯罪。而这在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对加沙地区断水断电,对医院的袭击,欧美媒体完全是点到为止,美国的布林肯和欧盟的冯布莱恩也闷声不响,这说明了一件事情,政客只是让我们看到想看到的事情。

在我们小时候新闻报道的金科玉律就是要平衡报道,尽量秉持客观公正,现在居然有些人认为说谎是不对的,但不报道是可以的,这几乎就是底线尽失。所以在许多西方的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是很低的,反正同样的事实,因为立场不同、党派不同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我看到许多在中国的某些人士因为不了解,而对西方媒体有些幻想,这可以理解的,而许多出了国的人也这样,对西方媒体的盲信,比西方还西方,我觉得可能就是脑子不清楚,或者他们从来不真正关心西方世界发生的事情。

 

国际事件的立场是个人情绪的延伸

西方人对乌克兰支持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因为想象中的正义、口号、价值或者怎样,其实一切都是小儿科的,非理性的情绪化的,民主党人之所以要搞乌克兰,很大部分的情绪在于要出口恶气,他们对希拉里竞选总统失败心有不甘,就是要借由这个事来打击国内竞争对手,是特朗普的俄罗斯门事件的情绪的反应,哪有什么客观理性可言,说白了对乌克兰的支持更加多的是情绪上的,用自己心中对国内事件的不满用到国外事件上。

在世界上许多对外国事物的观察,在本质上很大一块都是用来浇心中的块垒。当年法国的伏尔泰对中国官僚制度的无限赞美,德国的莱布尼兹对《易经》的推崇,和德国的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贬低,其实都是一样路数。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历史一知半解,只是用来解决他们手头上的问题或者发泄心中的不满。所以巴以冲突也一样,俄乌冲突也一样。不要看国内的网民两边亲以亲巴闹得欢,亲乌亲俄斗得狠,我敢担保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巴勒斯坦,不在乎以色列,不在乎俄罗斯,也不在乎乌克兰,他们只是用这个题目作为自己的一个政治思维逻辑的延伸或者自己政治立场的表达或者更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一个不满的表达而已。美国之所以能够对乌克兰转向这么快,在社会群众的心理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在这个社会上,公正理性的声音其实是一个极度的稀缺品,西方鼓吹文艺复兴多牛多牛,但这种清朗的理性思维只是在很小的一个圈子里面流传,在普罗大众里面根本不被接受,所以之后的艺术潮流就是纯粹感官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这才是人的本质,人是理性的产物,而更多的是情绪的产物。在英美的大公司里混久了,许多大佬也很坦白地说,在私下约酒后很多人在公开场合谈案例、商业逻辑、商业回报,一切都是都是表象,公事公办其实都是骗骗人的,背后推动事物发展的从来都是personal的,说白了就是个人恩怨和个人动机。

本文由公众号:【虞奇花】(ID:yuqihua_578)原创,喜欢我就点击关注我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