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护士爆粗口,这名女子或面临12个月监禁
“很多人错以为,去急诊科能很快看到医生,这种误解在全球各国普遍存在。事实上,急诊科意味处置紧急病例,而非医生会很快来看你。”
撰文 | 汪航 燕小六
日前,网络热传的中国女网红在新加坡中央医院辱骂护士一事,有了最新进展。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最新报道,因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就医时涉嫌辱骂护士及拒绝配合警员录口供,加上早前涉嫌对保安员动粗谩骂,该女子将被控公共滋扰等六项罪名。她当庭表示:“我认罪,我道歉。”法官将案件展至10月25日,批准她以1万5000元保释在外。
向护士爆粗口何以引来如此严重后果?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的?“医学界”与三名在新加坡执业的医生聊了聊。
新加坡卫生部长:
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应受到尊重
事情发生在10月10日凌晨,热传视频是涉事女子在其有着25万粉丝的短视频账号上发布的。
综合视频内容,大致情况是女子称自己被车压伤了脚,到中央医院就医时,因嫌等待时间过长(女子称3个小时)与护士发生语言冲突,并拒绝配合调查员录口供。
对此,中央医院紧急医学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陈文杰副教授在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女子当天到急诊室求医,医护人员发现她没有戴口罩,于是把口罩递给她并提醒她卫生部规定在医院必须戴口置。然而,女子不仅拒绝戴口罩,还辱骂医护人员。
对于女子在视频中所言的在急诊等待三个小时,陈文杰也进行了说明,“女子到急诊室约两小时后,医护人员为她进行彻底检查,并让她出院回家。”
这件事情引起广泛关注后,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也公开表态称,当局对暴力对待或骚扰医护人员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政策,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应受到尊重。他说:“我们须要表明立场:医护人员应该受到尊重。这必须是我们所有人统一的立场。”
实际上,新加坡很少发生“医患冲突”。该国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对公共服务人员输出暴力、动粗、辱骂或侮辱、无理取闹,都要接受法律制裁。根据《防骚扰法案》,一旦罪名成立定罪,可被罚款最高5000新加坡元,或监禁长达12个月,或两者兼施。
急诊不代表“医生会很快来看你”
针对这一事件中的多个医疗问题,一名不愿具名的新加坡某医院急诊科邱医生告诉“医学界”,“去急诊科能很快看到医生”的误解普遍存在,但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急诊科意味处置紧急病例,而非医生会很快来看你。”
他介绍,新加坡各个医院的急诊流程差别不大,患者可能经由救护车送抵医院,也可能是自行前往就医。若情况紧急,前者在救护车上就会完成院前分诊,并在院前就与医院沟通,提前挂号,患者一到医院就会直接进入抢救流程。
如果是自行就医、分诊为非紧急的病患,等待三小时的情况并不稀奇。邱医生介绍,这部分患者到院后会先由护士结合生命体征、病情等分诊,一般分为4种级别,最严重的是P1,最轻微的是P4。
“对于P1类急症,急诊会马上推进抢救室开始治疗,若被分诊为P2这类次紧急情况,一般候诊时间在1-2小时。”据了解,P3以下的情况一般是非紧急的,包括病情稳定、能行走的急性症状患者和旧伤或长期存在的症状等,等待时间可能会更久。
卓正医疗骆毅医生告诉“医学界”,新加坡医院在P3级别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人要等待三四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位女士应该是脚踝受伤,不确定有没有骨折和开放性的创口,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在急诊诊疗量较大时,等上三小时并不算少见。”
骆毅曾在新加坡中央医院,他表示,欧美、加拿大的医院急诊也是类似逻辑,但如果患者经评估后病症不紧急,在急诊看病就会等待很久,分诊护士还会提前告诉患者,可能需要等多久。
卓正医疗的高峥医生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儿科急诊工作,他向“医学界”解释,一个小朋友因外伤原因前来就医,在初步判断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在新加坡的分诊体系里会被排到最低一级,那些高烧、精神状态不好或濒临脱水等急症患儿才能优先就医。
“为什么插队?因为新加坡医疗在P1、P2、P3级里优先看一级的患者,其次看二级的,像这位女士还比较稳定,没有开放伤口且能够负重的情况下,在急诊等3-4个小时理论上讲没有问题,小孩也是一样。”高峥说。
“医学界”梳理发现,近年来,新加坡正在努力完善分诊体系,希望让那些非紧急情况者能在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处完成诊疗。但现实是,仍有部分民众并不了解什么是医疗紧急情况,在急诊等待数小时就医。
中国大陆也实行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早在2009年,当时的卫生部就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其中第二十四条: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
但直到2019年5月1日起,北京20家市属医院才统一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患者到急诊就诊将不再绝对按照之前的挂号顺序就诊,而是依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就诊。
在新加坡发生医患纠纷怎么办?
长期以来,新加坡都以法律严格而著称,医疗领域同样如此。
前述三位医生均在新加坡的医疗机构有过执业经历,或正在新加坡从事临床工作,对当地的医患关系和发生医疗纠纷后的处置措施很有经验。
骆毅告诉“医学界”,新加坡的医疗体系分为公立跟私立,两者是互补关系。在新加坡初级医疗保健服务中,20%由公立医院提供,80%由私立医院提供,但对于高级别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一比例则正好相反。
这一划分带来的结果是,新加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医院,对医疗质量的要求都非常高。“你要拿到新加坡医疗委员会颁发的执业许可后才能进行规范从业,所以大家都爱惜羽毛。”骆毅还认为,廉价、高效和优质服务组成了医疗领域中的“不可能三角”,新加坡也不例外。
在他看来,去公立医院看诊质量更高,费用也很低,但可及性较差。比如在新加坡看骨科医生,预约时间就要花费四到六周,甚至更长时间,“既然这位女士选择去公立医疗机构看病,就肯定要付出时间成本”。
对于医患纠纷及其预防、处置措施,骆毅介绍,新加坡各个医院对此都有标准流程,会专设患者体验服务部门,专员针对投诉展开调查,并将结果回复给患者和家属,还有一些投诉会经医院、卫生部门调解后解决。剩下的则可能要诉诸法院。
“如果真觉得是医疗事故的话,事件会升一级,有专门的医疗委员会来作后续处理,但医生也不用过多担心,因为新加坡医生都有医疗职业保险,保险会介入覆盖赔偿,并且规范医生的执业行为,以此来调整下一年的保费。”骆毅说。
邱医生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毕业于国内某顶尖医学院,曾从事外科专业,后转至急诊科,目前仍在新加坡某医院急诊科工作。据他观察,新加坡各类规章制度较为完善,诊疗过程中也会更多地考虑患者感受,照顾其情感需求。
“比如新加坡不允许家属陪住院,患者入院后所有诊疗、生活需求,几乎都是由医务人员完成。一些看起来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比如患者爆粗口,在新加坡就是大事。”邱医生介绍,新加坡主流医疗相关培训会教育医务人员,如果患者情绪激动,可能做出一些无理取闹的事情时,医务人员要第一时间想办法安抚他们,使其冷静下来,而不是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
“我们会和缓地告诉患者、家属冷静,提醒其注意到自己嗓门变大了,让医务人员感到不适。我们还会指出,这对治疗没有好处,不利于医务人员集中精力、处置病情。”但如果患者辱骂、动手,医院保安就会介入并采取强制处置。
此外,新加坡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事无巨细的投诉内容就是典型例子,“比如患者可能投诉医生问诊时,自己感觉疼痛,或护士没有及时帮自己换尿不湿、翻身。”
有受访者表示,这类“医患纠纷”与急诊科节奏快等特点相关,但总体来说,“大家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若是在新加坡对医务人员输出暴力,上法庭一定输”。
指导专家
骆毅 卓正医疗外科医生,原新加坡中央医院、新加坡莱佛士医疗集团外科及全科医生
高峥 卓正医疗儿科医生,原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儿科医生,英国皇家儿科医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