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22:做个好人,但别做个好说话的人
益州牧刘璋闻曹操克荆州,遣别驾张松致敬于操。松为人短小放荡,然识达精果。——《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
曹操于赤壁一败,不止丢了荆州,还丢了益州。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曹操降服了荆州的刘琮,结果益州的刘璋坐不住了,派了张松到曹操那里去祝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但曹操没搭理张松,大约是因为看不上张松背后的刘璋。
至于曹操为什么看不上刘璋,以及刘璋为何会在益州,背后还有一个挺复杂的过往:
早在灵帝年间,因着太常刘焉的建议,朝廷开始任命州牧——此举事实上就是将西汉以来的二级行政机构,变成了三级机构(这部分内容我们曾有详述,见文末链接)。
刘焉自己最终要到了益州牧的职位。到了益州以后,这位刘姓子孙特别不地道,专挖刘氏江山的墙角。他找了个借口,假装收不到朝廷的消息,拒绝接受诏令——其真实意图,自然是想关起门来自己做皇帝。
当时天下大乱,斯文沦丧,刘焉如此做事固然没脸没皮,但也没有多少人觉得不正常。毕竟,自从黄巾之乱以来,“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刘焉当然乐得在他的安乐窝里自娱自乐。可谁曾想老天爷却不放过他。他的儿子们——尤其是长子,当时基本上都跟着汉献帝流落长安,后来竟死于非命。而刘焉当时住在绵竹,因天雷引起大火,一夜之间竟几乎将绵竹城烧得干干净净。刘焉惊惧之下,一命呜呼。
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位。刘璋延续了老爹当年的政策,关起门来继续割据巴蜀,不理天下乱局。
但随着刘琮投降,曹操接受荆州,刘璋的这种如意算盘就有点打不响了。蜀中虽然易守难攻,但那也只是相对而言。两百年前盘踞蜀中的公孙述就这么想过,结果却被刘秀派军溯长江而上,最终败亡。因此,曹操一旦占据了荆州,刘璋的好日子基本也就到头了。
.
------
.
这时候刘璋想起中央的好了,他决定赶忙派个人去曹操那里套一下近乎。
刘璋派出的,是副手张松。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张松应该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长得丑,记性好,嘴巴毒。而史书对此人的记载则是:“短小放荡,识达精果”——个子矮,不修边幅,长相很猥琐;但见识高,对未来的预见力强。
按理来说,张松无论是能力还是职位,都很合适去朝廷纳贡。但结果张松此行却收效甚微,去碰了个软钉子。
首先是曹操的态度。
曹操对刘璋派来的使者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这和他看不起刘璋有关。曹操从来不认为刘璋有争霸天下的实力,因此在他眼里,刘璋无非就是个待宰的羔羊。屠夫对一只羊,能有什么好脸色呢?
况且此时曹操刚平定荆州,下一个目标就会是益州。这时候你才想起来派人跟我低声下气的示好,我若是对你客气,岂不是有损我率性纯真的本性?
对曹操这个态度,张松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现实就摆在那里,不可能期望太高。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张松真的有了想法:
那就是杨修建议曹操录用张松,被曹操拒绝了。
这里简单的做一下背景介绍:张松目前的职位,是益州别驾,也就是益州刺史下面的二把手。但是,这个职位并不是朝廷封的,而是益州刺史刘璋给他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大约就相当于你在这家公司干活,到底是和人事部门谈五险一金签合同,还是直接找项目经理拿现金进行结算的区别
。张松很想要一个正儿八经的待遇,而且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可以对比的是:韩嵩受刘表之命出使朝廷,被曹操封为侍中,零陵太守;张纮受孙权之命出使朝廷,被曹操封为侍御史,九江太守。因此张松有类似的指望,可以说完全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他还找到了一个帮他说项的杨修。杨修的职位是曹操的文字秘书,这个分量应该是很重了。
但曹操依然不愿意。
在曹操那里碰了壁的张松,最后只好灰溜溜的回成都。而且因为心生怨怼,他回去以后便劝刘璋不要搭理曹操,而是和刘备交好。刘璋同意了。
.
------
.
《资治通鉴》记录到这里,司马光引用了习凿齿的话进行评价:
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大意就是说:当年,齐桓公因为晚年自满而丧失霸业,如今曹操也因为骄傲而造成天下三分。这都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呐!多可惜!”
不过,以在下看来,习凿齿的这种观点很是片面。今天,我们就试着具体分析一二:
我们先从结论分析入手:张松为什么要劝刘璋结好刘备?曹操是没给他什么好处,但问题是刘备也没有啊!而且,刘璋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听了张松的劝呢?
当我们再结合此时的天下局势,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张松见曹操的时候,曹操刚拿下荆州;但等张松回到成都时,曹操因赤壁战败,已经退走了。
本来刘璋是想看看曹操拿下荆州以后下一步的行动,以及自己该如何占据一个更为有利的位置。但现在曹操已经走了,那么这个事似乎就又不是什么急事了。
而随着刘备占据荆州的部分区域,他此时反倒成了刘璋可以借用的一张牌。只要有刘备在前面挡着曹操,那么曹操就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来搭理益州,这样自己就又可以继续在蜀中过好日子了。
因此,张松才会提出结好刘备,刘璋也才会欣然同意。
从这个逻辑分析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因为曹操的骄傲自满而让张松转投刘备,而是因为曹操败了以后,对益州没了威慑,所以刘璋才决定不再搭理曹操。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待人接物的态度问题,而是一个实际威慑力的问题。
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曹操当时打败了孙刘联军,占据了荆州及江东,那么刘璋和张松又会如何?
到了那个时候,只怕无论曹操态度有多恶劣,刘璋都只能低声下气地去求曹操。
而至于张松,曹操只要愿意见他,他就想去庙里还愿了,哪里还会计较曹操不封他官的问题!
因此以在下看来,习凿齿的观点,实在是太迂腐了一点。
.
------
.
"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但是,真的因为我们做了一个好人,对别人足够的好,我们就真的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吗?
答案是不见得。
而且,大部分时候可能是:你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并不是因为你彬彬有礼待人和气,而是因为你有让别人尊重的能力。
张松在曹操那里,必然是态度恭敬谦逊的,但他因此得到曹操的尊敬了吗?没有,他最终也没挣到一个子儿,只能灰溜溜的回成都。
曹操在刘璋那里,对刘璋丝毫也看不上眼,鄙视之情由内而外不断散发。可刘璋敢挺着胸脯大放厥词吗?不敢,他还是只能小心翼翼的张望着、巴结着。
同样的道理,看门老大爷每天笑呵呵的跟你打招呼,你对他客气的回应里也并不会带有多少尊重;反倒是那个一天到晚冷脸对人的局长,你才喊得特别殷勤。
你总说自己特别讨厌势利小人,但扪心自问,你的这种行为,算是谄媚么?
尊重,并不等同于做一个有礼貌的善良好人,而是在面对别人的实际威慑能力时,作出一种正向的反馈。
.
------
.
这种实际威慑力,可能是你们地位上的差别,也可能是你们水平上的不同。
曾经听朋友讲过一个特别魔幻的故事:
A是一个七八线小县城里的公务员,每次去省里的对口部门都特别头疼,因为接待他的是一个冷面杀手,从来就不会笑一下。
但A特别奋发有为,几年后,竟然通过考试,被直接遴选到了zy部w。也就是说,一夜之间,他和冷面杀手的身份地位来了一个大反转。
以前都是他找冷面办事,而现在,则变成了冷面找他办事。接触后,他才发现:原来这个人竟然也能笑容可掬、谈吐风趣,一副自来熟的样子!
之后接触渐多,因为抹不开面子,两人还一起吃了个饭。席间,A感觉简直如沐春风。而最让A受益的,还是冷面在饭桌上的一番话。冷面先是回忆了两人之前不太愉快的交往,做出了真诚的道歉。然后,冷面又传授了A一点职场小心得:要做个好人,但别做个好说话的人。
A不解。冷面解释:做个好人,就是不要在工作上刁难人。什么拖着不办、吃拿卡要.......这些陋习,通通不要有。凡事都按着规矩来,能办就办,不能就算。但是!在态度上一定要有区分。下级来办事,不能太好说话,否则他们不把你当回事;至于同级或上级的忙,则能帮就要帮,不求回报——当然,得让人家知道你帮忙了。
A反问:那照你这么说,我要对你好说话吗?冷面哈哈一笑:应该不用。
A又问:那你何必教我这些?冷面继续解释:你现在在这个位置上,总会明白我说的这些的,无非是时间早晚而已。我现在跟你说,只是能让你少走一点弯路。话就这么多,你若是觉得对,不求别的,承我一份情就好。
你看,只有在那些方方面面都旗鼓相当的故事里,你才会看见相互欣赏和彼此较量。而只要某一个天平有轻重之别,那么在这个情境之中,就总会召唤出一方的尊重与另一方的被尊重。
这些话,乍听之下会给人一种“这个世界怎么如此势利”的感觉,但不幸的是,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实质。我们固然可以许下人人相亲相爱世界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但我们都清楚,那不过是童话。而在这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我们想要活得更好,就必须接受它的不完美与不平衡。
把无效社交的时间,都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吧。从此,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存好心,做好事。但是,别那么好说话。
.
- Review -
.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