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维护华夏文明的第一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赓续不断的文明。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中华文明史应当远远超过5000年。由于甲骨文之前的更原始的文字虽在各地有零星发现,却因不够系统而难以辨识,因而远古祖先的功绩往往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再加上许多或多或少有一些历史影子的故事传说,基本能够证明,黄帝、炎帝和蚩尤是中华文明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被尊为“人文始祖”并非无据可查。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在目前已获普遍认可的数千年的历史中曾经饱经忧患。依据史料来看,管仲可称为维护华夏文明的第一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古代罕见的思想家、经济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对内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因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哲学上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管子”,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管仲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均有卓越建树。可惜,现存《管子》一书却非管仲本人编撰,但依然可以从中管窥出管仲思想体系的大概面貌。要说管仲的最大贡献,还是得数他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不仅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秩序,而且阻止了南方日益强盛的楚国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侵略和袭扰。因此,尊称管仲是维护华夏文明的第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也是无可非议的。
周王室自平王东迁后,天子权威日益下降,以致出现了“郑国小霸”、“周郑交质”的荒唐事情。公元前707年,在繻葛之战中,周桓王统率的由陈、蔡、卫等国组成的联军被郑国军队击败,周桓王也被射中肩膀。这一战,周天子威信扫地,王室地位一落千丈。自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规则被彻底打碎,诸侯争霸的局面开始了。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12代孙,齐僖公第3子,在鲍叔牙的辅助下,经过一番争斗,成为姜姓齐国第16位国君。经过鲍叔牙的力荐,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积极推进改革,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商业发展,更定税赋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重新划定行政区域,建立寓兵于民的制度,形成行政与军事一体的体系,迅速成为诸侯各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管仲辅佐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先后九次大会诸侯,于公元前679年成为天下公认的霸主。不仅如此,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抗击夷狄,继绝存亡。公元前662年,管仲力主齐国举兵救燕,讨伐山戎。公元前660年,管仲力劝齐桓公出兵击败狄人,救助邢国。狄人攻卫后,齐桓公、管仲派出大军保卫卫国。公元前659年,狄人再次攻邢,形势严峻。齐桓公和管仲联合宋、曹救邢,再次击败狄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周襄王继位。公元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大乱。齐桓公派管仲帮助周襄王平息内乱,获得周王赞赏。管仲辅佐齐桓公保障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