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成就齐桓称霸

翻阅史书,其记载往往言简意丰,微言大义。仔细挖掘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细微枝节,才能领会历史的奇妙和诡异。历史长河中的细小浪花,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齐桓公姜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在齐僖公诸子中位居第3,本无当国君的好命,若非其兄长齐襄公姜诸儿因荒淫无道被乱臣弑杀,齐襄公的儿子姜季逃奔楚国,齐国一时大乱,齐国国君之位与公子小白相隔十万八千里呢!这就是古人所谓“时也”、“命也”,今人所谓“机遇”也。当然,有了机遇,还得有本事抓住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就只能怨天恨地、抱憾终身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姜小白之所以能抓住机遇当上国君,首先应当感谢管仲和鲍叔牙。其后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更得感谢鲍叔牙和管仲了。

管鲍之交是流芳千古的佳话。管仲穷愁潦倒,鲍叔牙富甲一方,但其相识相知、相助相成的友谊实在令后人赞叹不已。管仲曾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的绝世之智、鲍叔牙的识人之明实在令后世惊叹。结友当结鲍叔牙,识人应识管夷吾!

当初,管仲受齐僖公之命辅佐二公子姜纠,鲍叔牙受齐僖公之命辅佐三公子姜小白。家境优裕、胸怀大志的鲍叔牙很不乐意就职,称病不受命。管仲为鲍叔牙分析齐国形势,认为公子小白将来有很大可能承继国君之位,劝勉鲍叔牙尽心尽力辅佐姜小白。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劝解,方接受君命。假如没有管仲的劝勉,鲍叔牙早就与姜小白失之交臂了;而姜小白想当国君,恐怕也不大可能。

齐襄公姜诸儿无德无识,一味荒淫享乐,多次欺辱大臣,迫使二公子姜纠逃往鲁国,三公子姜小白逃奔莒国。因姜小白自少时与齐国重臣高傒友善,在乱臣贼子被袭杀后,高傒立即派人到莒国请姜小白回国即国君之位,鲍叔牙立刻催促姜小白上路回国。恰在此时,鲁国也派人护送二公子姜纠回齐国,并派管仲截击姜小白。管仲身手了得,一箭射中姜小白的衣带钩,姜小白趁机装死逃过一劫。管仲上当了,向鲁国传送射死姜小白的消息,导致二公子姜纠行动迟缓,等到6天后进入齐国境内,姜小白已经登上国君大位。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帮助,姜小白早已错失当国君的机会。这也恰恰证明管仲先前的远见卓识。

齐桓公即位后,不忘鲍叔牙的大恩,准备拜鲍叔牙为相,并发兵进攻鲁国,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知晓管仲的大才,对齐桓公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劝谏和计谋,派人向鲁国递交国书,假装着严辞要求鲁国递解管仲回齐国受死以报仇,实际上却是准备重用管仲。鲁国大臣施伯识破鲍叔牙的计策,对鲁国国君鲁庄公说:“管仲是治理天下的贤才。齐王想得到管仲,不是杀死他报仇,而是将重用他治理齐国,这是鲁国的大患,不如杀了他,把他的尸体送给齐国。”鲁庄公没有听从施伯的对策,就囚禁管仲送交齐国。管仲心里明白鲍叔牙的计谋,也坦然请求回齐国。一进入齐国境内,鲍叔牙亲自迎接管仲,解除他身上的枷锁,把他引荐给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只是想振兴齐国,并没有称霸天下的抱负,因此,召见管仲时,只是向管仲请教安定社稷的办法。管仲力主齐国应努力成就霸业,他对齐桓公说:“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齐桓公仍不接受管仲的劝谏,气得管仲转身就走。齐桓公急得浑身冒汗,立刻请求管仲返回继续陈述称霸天下的策略,最终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决计致力于兴国称霸。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和鲍叔牙一起殚精竭虑,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历史就是这样诡异!管仲若不劝说鲍叔牙辅助公子姜小白,就没有其后的故事了。管仲若是真的一箭射死姜小白,那里会有齐桓公呢?鲍叔牙若不劝谏齐桓公并设计救助管仲回国,管仲就死于非命了。鲍叔牙若不力谏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何以称霸天下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