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还是四观,或许是七观
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圣斗士星矢,对于七感的划分与突破很是领悟和羡慕。长大后,不断地听说人有三观及三观正与不正的问题,据说这很重要。再后来,间或接触了马原及其他哲学,认识了三观,但也渐渐地不满足于三观的认知。现在,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史及知识体系,在总结前人成果及当代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以“思不及无”为思想引线,将人的三观拓展归纳为人与社会共同的“七观”,谓之“元上七观”!
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观、发展观、超越观和道行元上观。
一、世界观。世界观意识出现于史前的原始社会,人猿相揖别后,形成于原始共产社会,表现为人类首先对域有了认识。
二、人生观。人生观意识萌动于人生的开始与回顾,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
前两观记述和刻画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三、价值观。价值观肇始于对生存的认知,显形于物与物的交换,成形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并孕育了人类的大同世界理想。
虽然不否认三观形成的社会中唯物主义思想意识的存在,但社会的主流意识确是以唯心主义为主的,这是历史的过程。
四、实践观。实践观首先表现为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改造和突破,将人类的认知导向了客观的、物质的和实践的方向,即:自觉的真理导向,着眼于人个体自身的自由与发展。在中国,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知行合一思想,可以说也是实践观的代表。以自由-民主为特征的实践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也大约是在这个位置,堪称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发展意识的集大成果。以利为引,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做的也是这个事,其过程和结果是形成了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实践观。 但是,实践观的作用,也只是将人类的思维水平推动到了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最终又必然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全面认知实践观,对唯心主义思想意识进行清算,马克思在理论上作出了伟大贡献,毛教员以《矛盾论》和《实践论》对实践观做了哲学层面的总结和升华。
实践观要分两部分,前半段是资本主义的实践观,在私有制下,主要还是唯心思想。后半段,马恩列斯毛对之进行了改造、突破和升华,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得实践观具有了唯物主义的属性和特征。这也体现了实践观在人类认知演进中的过渡性特点。
第五观是以系统、协同、统合为特征的综合全面发展观。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专业性、复杂性、社会性日益显著,唯物主义思想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因此,能不能,需不需要思想启蒙,在社会主义国家是需要打个问号的。思想启蒙运动有其局限性,并非科学。以利为引的思想启蒙的结果导致了实用主义。
在这个时代,发展观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人类千百年来的有无之辩,也将进入高潮,并随之进入尾声。随着各种宇宙奥秘的发现,科学规律的揭示,人类也将逐渐与宗教意识告别,真理层面的“无”不再成为问题,神的意识和信仰也将伴随着那个“无”而毫无痛苦地逐渐消逝。基于“有”的意识和信仰,人类才能有足够的勇气离开地球,步入星际。至于是公有还是私有,最可能的取向是公有为体,主生产;私有为用,主消费;公私分明,公私兼用。
第六观是基于开放系统面向现实和未来的无限认知过程和无限发展过程,即超越观。基于对“有”的信仰,以客观实在为基础,以辩证统一、系统协同思想为指引,以创新、综合、集成创造为特征。随着超越观逐渐成为人的自觉意识,社会上的懒散现象也将逐渐被扬弃。
第七观是指人的大学之境,是以真理、自由及和美为诣趣归一的道行元上观。道为客观规律,行为永恒的运动与发展,以元为始,感悟、认知前六观的发展与变化。道存于有,行而上者谓之知,行而下者谓之践,行而结者谓之果,表现为由形而上的认知发展到行而上演绎。
目前看,资本主义实践观核心价值取向是人之外在的社会稳定,最理想的结果也只能是守住社会发展的平均线。而社会主义实践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独立、自由、自主及社群的和谐幸福,守的是社会发展的底线。所以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呈橄榄型,社会主义理想的社会形态是矮丘型。资本主义不需要显在的发展观和超越观,它只需要将人逼着往前跑,就可以了。而社会主义需要澄明的发展观和超越观,并且将之变为人的自觉意识。资本主义社会有前四观就够了,所以资本下的社会各种思潮泛滥,其泛滥所掩盖的真相是:唯物主义思想是人类思想意识的高级阶段这个结论。社会主义需要后三观,合起来是七观。
基于元上七观,以“有”为基础,东西方及人类史上的有无之辨最终会落脚在“有”上,存在与现象互为表里,辩证统一与系统协同,无限发展。
那么,这会是一个“以人为核心,以发展为诉求,以自由、平等、创新发现为动能,以美好为目的,一个生而有梦的世界”吗?或许,人类要在社会主义阶段停留很长时间吧。
注:以上是个人原创,如有雷同,是个人阅读有限,纯数巧合!2023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