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21:青山留不住,人间已白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汉 • 曹操 •《短歌行》

.

今天我们来说一位历史上有名的老同志。

是廉颇吗?不是。那是黄忠?也不是。是曹操。

曹操出生于后汉桓帝永寿元年(西元155年),因为父祖的关系(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任职太尉),小时候生活条件应当不差。小阿瞒的童年时光很快活,按照几百年后的说法,我们可以把这类少爷称呼为“衙内”。

这种出身,不说他是恶霸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曹衙内做“坏事”从不来单独行动,他和自己后来的死对头——袁绍袁衙内,在当时还是铁杆哥们,两人一天到晚勾勾搭搭,搞些恶作剧。

有一次人家结婚,两人约着一起去抢新娘。抢出来以后,被人家追到一个荆棘地里,袁绍陷在里面出不来。曹操大喊,追兵来杀你啦!吓得袁绍一跃而起,跳了出来。曹操开心的哈哈大笑,然后两个人一起逃之夭夭。

年少轻狂谁都有,长大了自然会收敛。熹平三年(西元174年),曹操20岁(本文所提及年龄,均按照当时习惯为虚岁),在曹爸爸的关照下,曹操出仕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进入了公务员序列,出任洛阳北部尉一职,大约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海淀区兼怀柔区兼昌平区兼密云区政法委书记。怎么样?我们现在一天说官二代们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升迁,但跟人家曹操比比,那真是拍马难追(有史料记载,此时曹操的上官,即是洛阳令司马防,也就是司马懿的父亲)。

人都有年轻气盛的时候,曹操在北部尉的职位上没待多久,就被下放到了地方——被派到顿丘当县令。究其原因,可能是得罪了更大的权贵:他曾因当红太监蹇硕的叔叔违反宵禁,直接将人给杀了。这样做虽然在律法上没有什么错,但打狗不看主人,总归让人记恨,因此被打发出了京城。

不过虽然是下放,但顿丘县可不是一般县。按秦汉制,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其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陈群那天下闻名的爷爷,也只是太丘县的县长。而23岁的曹操,已经是顿丘县的县令了。按照东汉户均人口以及今古换算,顿丘县大约相当于如今一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人口数大概是赫赫有名的正定县的三倍以上。

几十年后,曹操南征孙权,曾经跟负责留守邺城的曹植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二十三岁那年,已经在顿丘当县令了。如今回忆起当年的行为处事,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如今你也二十三岁了,要好好努力啊!

又过了几年,后汉中平元年(西元184年),曹操30岁。这一年,张角“黄巾起义”。好男儿志在四方,国家有难,曹操于是穿上军装走上战场,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军旅生涯。这时的曹操还不像后来,还在一心一意的为了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而艰苦奋斗。因为作战勇猛,谋略过人,他军功赫赫,在战后论功时被封为济南相——类似于今日一个副部级的济南市委书记。

不过这个济南相曹操也没干长,原因还是他又得罪了宦官,因此辞官回家。(《让县自明本志令》: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

----------

.

诸位看到这里,一定会心生疑惑:升官这么快,还叫老同志?

嗯,到这里的确不是。如果大汉王朝就此天下承平,那么曹操在官员序列里就会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再过上十几年,也就能位至三公,为人臣极品了。

但问题是,天下即将大乱。而这接下来的大乱,将彻底改变曹操的人生。画外音起:“一个人的成功,当然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也要结合历史的进程!”

后汉中平六年(西元189年),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即后世所称汉献帝。转年,曹操35岁,他于陈留散尽家产,起兵伐董,同道诸侯结成反董同盟,并以袁绍为盟主。

在把董卓赶出洛阳以后,反董同盟出现了内讧,曹操深感失望,于是自行追击董卓,但结果却损兵折将,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这部分内容,详见文后链接。

后汉初平三年(西元192年),青州黄巾军肆虐(应是黄巾起义后留下的残余部队),曹操出兵讨伐,收编了三十多万人。这是曹操人生中的一次关键性机遇,史称“魏武之强,自此而始”。

而在这之前约半年,曹操的恩人鲍信联合其他人,请曹操担任兖州牧(对,就是自封的!)。之后又过了三年,兴平二年,汉献帝实封曹操为兖州牧。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几年间,曹操一直忙着和吕布争地盘。两人打来打去,中途曹操差点又死了一次,最终,把吕布赶到了刘备那里。

这时,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此举让很多原来无意于争夺天下的地方实力派,都算是投到了曹操的阵营里。而在汉献帝那里,曹操“被”封了一大堆的官,算是成为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人。时年,曹操42岁。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天下大乱,有了这些也只能算是雪中送炭,远谈不上是真的过上了好日子。接下来几年间,曹操继续忙不颠儿的到处升级打怪,先后剪灭了张燕、张扬、张绣、袁术,赶跑了刘备,又派钟繇镇守长安,稳住了西凉的马腾和韩遂。在这当中,因为自己行为不检点,被人扫yellow扫猛了,曹操差点又死了一次。

时间进度条拖到了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这一年,曹操45岁。为什么要提这一年呢?因为他的好朋友——袁绍要来揍他了

按理说两人关系相当不差。早年间的交情就不用说了,反董同盟解散以后,两人各自扩张地盘:袁绍在河北发展的颇为顺利(这里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包括冀、青、幽、并四州,而不是现在的河北省);倒是曹操过得相当狼狈。跟吕布相争的时候,家小都找不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安置。

这种时候,也不知道袁绍是实诚过头了还是太老奸巨猾,他拍着胸脯和曹操说:让弟妹带着小侄子来我这儿,保证给你照顾的好好的,咱俩谁跟谁!曹操当时已经是焦头烂额,没多想就准备同意。幸亏还是被荀彧给拦了一下。荀彧说:你送过去容易,接回来可就难了!以后要是和袁绍争天下,这就是活脱脱的人质啊。一番话吓得曹操出了一身冷汗。

而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好朋友也有翻脸的时候。曹操自打起兵以来,一天安生日子都没过过。现在刚刚有点起色,袁绍就来茬架了。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袁曹相争,兵力对比并没有《三国演义》里说得那么玄乎,但差距也确实够大。在官渡,曹操一度想要放弃,退回许昌固守,还好被荀彧又一次给劝止住了。而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曹操大胜,袁绍转年病亡。

但这事儿却没完,袁绍还留下了一群宝贝儿子和一个外甥,都在河北。曹操前后花了七年的时间,才真正彻底的解决了这堆麻烦。这时的曹操已经老态毕露,我们所熟知的《龟虽寿》就作于此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可能更注目于曹操的雄心壮志,但请注意,这种雄心壮志的前提,却是“烈士暮年”。而且这首诗的前四句,更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曹操最终平定了袁氏兄弟,返回邺城。这一年,他已经53岁。

斗志昂扬的曹操并没有做多少休息。转过年头,建安十三年七月,他便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刘琮以荆州降。随即,曹操兵锋东指,与孙权开战!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战前,行为艺术家曹操登台来了一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古今的演出:酾酒临江。在这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剧中,曹丞相歌唱了自己的新作《短歌行》,由此为我们揣测他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道门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丞相觉得人生苦短。30岁那年,逢“黄巾之乱”,自己开始领军。到今年,已经54岁。二十多年的军事生涯,让一个年轻力壮的世家子弟,变成了如今的垂垂老者。然而事功呢?说起来却着实苦涩。

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48岁了,但是人家运气好,一年多以后秦国便灭亡,又过了四年,便消灭项羽统一了天下。还有刘秀,起兵十四年,也统一了天下。可事情到了我这里,却是这么的慢!24年了,连北方都无法统一。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紧迫感可能早已变成了一种厌倦。五十多岁的人了,一统天下的荣光已经没有那么闪耀刺眼。想到这些征战杀伐,会生出一种本能的逃避。甚至于,是借酒消愁。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所忧者何?又为何不能断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还是希望做大汉朝的周公啊,辅佐天子,一统天下。

一首《短歌行》,不过百余字。但所有的话,能说的和不能说的,都在其中了。

然而,这一战曹操最终还是败了,而且损失惨重。终曹操之世,他再也没有考虑过一统天下的事。

首先,最好的机会已经过去了。刘备和孙权根基已稳,不可能再轻易翦除。

其次,更重要的,他还有很多其他事要做:他和汉献帝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偌大的家业是留给子孙还是留给汉家王朝,自己到底是做周公还是周文王?如果留给子孙的话,留给谁呢?身边这些一起征战多年的猛将谋士,他们一个个态度如何,到底支持哪边?

所有的这些问题,他心里都没有最后的答案,但他已经54岁了,在那个年代里已经算是高寿了,不能再等了。统一天下重要吗?重要,但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历史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出征明显减少。有两次到了长江边上,也没打什么仗就回去了。大一点的战争,大约只有三次,一次是马超韩遂进攻关中,曹操出兵平定。后两次是在汉中,先是收服了汉中的张鲁,然后又被刘备抢走了汉中。

在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汉中到手以后,司马懿曾经劝曹操进击蜀中。曹操的回答竟然是:人心苦不知足啊,怎么可以得陇望蜀呢?!这一年为建安二十年(西元215年),曹操61岁。

这些年之间,曹操大约忙了这么些事:

建安十三年(208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曹操)为丞相。”赤壁之战也发生在这一年。曹操时 54 岁。

建安十六年(211年),征马超、韩遂。这一年,曹操57岁。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正月,“公还鄴。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58 岁。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59 岁。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60 岁。

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得汉中而还。61 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62 岁。

建安二十三年(217年),刘备攻汉中夏侯渊,曹操出兵救援无果,最终夏侯渊被杀。次年,曹操退回长安,时年64 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终年 66 岁。

翻过年头,曹丕代汉自立,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灭亡。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

-------

.

当我们顺着时间线回顾完曹操的整个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相较于其他历史人物,我们对曹操的了解可能要更多一些,因为他喜欢文学的,有不少名篇传世。从这些文章之中,我们隐隐能看到他的整个心路历程。

早年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这么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对于大汉王朝的衰落,他痛心疾首:“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对于百姓民众,他也有深切的关心:“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河北翦除袁氏兄弟时,他豪情万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然而到了建安十三年的那个冬夜,长江畔,月夜中,在酾酒临江时,他的心态却已经变得如此苍老!写出的竟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我们常常能听到一句话:年轻人有冲劲!如果你平时对这句话的感觉不是那么直接,那么在回顾完曹操的生平以后,相信你的感觉会加深那么一点。年轻的曹操和晚年的曹操,已经完全不像是一个人,不管是心态还是进取精神,都完全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早年的曹操,以削平军阀为己任,连年征伐,衣不卸甲。但以赤壁之战为界,他的人生被劈成两段。

赤壁之后,统一之梦已遥遥无期,而且,自己年岁已高,只能将精力更多的花在权力的归属问题上,再也无力像年轻时一样,专事征伐。

不是曹操不愿意,而是他不再经受得住岁月的磋磨。年轻的时候,当然想的是要创一番大事业,但年纪大了,想的却是不要给下一辈人留下一个烂摊子。

你我其实也是如此。二十岁时,人生无限;三十岁时,立业成家;四十岁了,就会多出很多的琐事和牵绊;而到了五十岁、六十岁……看看身边那些快退休的人,哪一个不是抱着保温杯,脸上带着自嘲的笑:这一辈子呀,也就这么过来了。

面对着这样的老同志,曾经不免讥讽上几句,看不起他们的混吃等死、拒绝进步。只有等自己的年岁也渐渐增长,才会明白他们也曾经年轻过,曾经血气方刚过,曾经敢闯敢拼过,只不过是生活的重担最终压垮了他们,让理想终究屈服于现实,让年少轻狂最终变成了暮气沉沉。

什么叫岁月是把杀猪刀,这就是。

时光奔流不止,奋斗还请趁早。

.

- Review -

反董往事:那一年的曹操与孙坚

官渡之战:每一个失败都是必然

兵临赤壁:一场缘起突兀的战争

.

文字内容原创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