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如何评价太平天国?
【本文由“lanyuflying”推荐,来自《马克思评价太平天国》评论区,标题为lanyuflying添加】
《再论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问题》
李颖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要: 近30年来学界在马克思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问题上观点迥异。但如果认真研读马克思相关经典文本并结合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的研究旨趣,就会发现马克思是在不同的语义上评价太平天国的,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结论。如果把太平天国指代为一场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而爆发的“农民起义”那么马克思对它的态度是同情的:如果把太平天国指代为一场“大规模武力战争”那么马克思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存在一个先扬后抑的变化; 如果把太平天国指代为一次“小农社会理想”的试验,那么马克思对它的态度则是始终如一的否定。
关键词:马克思;太平天国;评价
中图分类号:K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3)09-0116-06
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失望,是他一贯的对小农社会理想的否定,而不是完全否定太平天国的意义。
1850年,当马克思获悉从中国回到欧洲的德国传教士郭士立把中国农民朴素的“均贫富”“等贵贱”甚至消灭私有制的主张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时候,他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象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
此时的马克思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而且对“欧洲的社会主义”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就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就指出了法国农民因为遭遇了破产而开始信奉社会主义,尽管“他们信奉的社会主义当时还很幼稚”。
因此,他对中国的农民起义将把古老的中国带到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变革的前夕,感到“欣慰”,而对中国农民的这种朴素的小农社会主义的主张,却感到“糟糕”。
对中国农民起义的前途,马克思认为最乐观的前途是在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式的政权。因此,他说“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这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末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一一自由,平等,博爱”。
事实上,我们知道,太平天国也曾一度尝试过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如果历史在这里改变了脚步,也许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中国版的明治维新了(但在领导者普遍还是小农社会的政治理念下,这个改变是不可能真正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