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

      “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曲折性则是“苦”、“不舒服”、“不习惯”的集合。自找苦吃就是主动去克服曲折,主动追求进步,追求自我成长的方式。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原则,它所阐述的是:如果你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就至少需要10000小时的努力。但在不久后,这一则定律就被推翻了,科学家经过试验证明,单纯的、无意识的练习并不能取得长久的进步,只有不断跳出自我舒适区,去挑战比自己目前能力多一点的困难,才能持续成长。这与习总书记所倡导的“自找苦吃”不谋而合。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当下,青年人、基层干部面临着新环境、新情况、新挑战。只有涵养好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才能满足时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才能不断成长进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有助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个人成长在艰难困苦的地方,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梁家河当地村民提到“对近平的思想和价值观起作用的,并不是标语、口号和高音喇叭的灌输,而是知青岁月那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和劳动,是当年同我们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二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理想信念是一种固守、一种坚持,是我们在困难条件下也不会放弃的勇气和决心。蹲过得苗,根扎的更深、叶长得更茂,遭遇挫折、迎接挑战使信仰更加坚定。在当下,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我们已经不需要像父辈、祖父辈一样吃缺衣断食的苦,但我们仍可以在精神上“自找苦吃”、磨炼自己。多吃自律的“苦”、多吃学习的“苦”,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会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也终将收获加倍的“甜”。

       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需要有的放矢。自找苦吃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自寻烦恼,而是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一方面要读好有字书,向书本学习,修炼好内功;另一方面要读好无字书,回应好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向基层请教、向群众问计。当下,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刚进入机关、在大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来说,这正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本部门、本岗位的工作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框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就能做到有迹可循、更有信心;乘着大兴调查研究这股“东风”,走进基层,走近群众身边,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求,主动向老百姓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矛盾突出的工作上,在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中,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多钻群众“矛盾窝”,才能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升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