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20:赤壁楼船一扫空!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
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黄盖的一把火。而这把火能烧起来,在于曹操把自己的船连了起来。
《三国演义》里把这段剧情演绎成连环计,家喻户晓,不需赘述。但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分析一下:曹操把船连起来,真的是受了庞统的骗吗?
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庞统献连环计”这一说,就是曹操主动而自觉地把船连了在一起。其中原因,小说也曾做过介绍: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受不了船舶颠簸。把船连起来,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救急之策。
连起来确实有连起来的风险——容易受到火攻,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那么,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你更关心哪一个问题呢?当然是士卒不习水战的问题。
火攻危害虽大,但可能性不大,触发的几率比较小,而且,还不是急事。
急的是官兵晕船的问题,这是个大麻烦,现实且急迫,你总不可能指望船上的人一边吐一边打仗吧。
你要是曹操,怎么选?
肯定也是先把船连起来,解决晕船的问题。然后再做准备,防备敌方可能发动的火攻——当然,现实是他没能防得住。
回头来看曹操的决策过程,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错,问题就是那么很现实的摆在那里,权衡之下,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先解决重要而急迫的那一个。
而火攻呢?也很重要,但不急迫。
因此,在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时,并不能批评他把船都连了起来;而是应该归咎于他在把船连起来的前提下,轻信了黄盖的诈降。
.
------
.
今天的引文解释部分比较短,因为这段史实大多数人都已经比较了解。在下想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聊这则史料对自己的启发——主要来说系统的作用。当一个系统被运用到实际中,那么,它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
我们以考勤机来举例。
这玩意儿,就是用来监督员工上班迟到早退的。
考勤机的出现,能消除员工迟到早退的问题——但是,只是消除,不是解决。考勤机只要坏上一段时间,那么迟到早退的问题就必然会再次出现。
要什么样的情形才能解决员工迟到早退的问题呢?其中一个思路可以是:加班的企业。在一个每天都加班到晚上九十点的企业里,是用不着考勤机的。
这里就出现了关键点:当问题产生以后,消除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回事。
曹操的连环船,就是只消除了晕船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不解决?因为他没有时间了。想要真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慢慢的训练水军,逐渐积累作战经验,等等等等。而他此刻已经到了两军对峙的阶段,根本没有回头补课的时间。
但一个问题是被消除了还是被解决了,这两者之间区别甚大。被消除的问题依然是问题,只不过是把A问题转移为了B问题。
在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迟到早退的问题通过考勤机解决了,但维持考勤机运转的问题出现了;同理,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但保障连环船安全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其中,同时还伴随了问题的集聚:当考勤机坏了,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迟到早退;而当连环船着了火,所有船就都会一起烧光。
但是,这个系统依然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不用考勤机,老板就得每天找专人清点人数;而用了考勤机,老板则需要只关心机器正常运转的问题。
.
------
.
在此例中,当然是用考勤机比较正常。但我们不妨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这家公司有一万人,每天都要求准时八点上班呢?
这样算下来,是不是买一百台考勤机都不够用?而当一百台考勤机同时工作,那么每隔上几天,总有一两个会出问题吧。这时候,老板是不是得考虑再养一个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维护考勤机的正常运行?而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再扩大一百倍,甚至一千倍,那么这个技术团队应该多大!
而且,在考勤机之外,还有台式机、复印机、传真机......维护团队的人数再增加一倍,好像也不过分吧。
你现在能够流畅的阅读这篇文章,背后离不开平台的支撑。而这些大厂的合并月活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人。想想它所加载的庞大功能,它背后的研发、维护团队该有多大,相信你也一定有了一点概念。
当一个系统的量级大到这种程度,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只能是在出了问题以后,以最快的速度修复。
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做进一步假设:如果平台在现有研发、维护团队规模不变的基础上,不做新技术的追踪和投入,而使用人数却再增加一个数量级,那么,软件是不是必然会超负荷运转?
一个超负荷运转的软件,带来的必然是效率低下、体验欠佳、用户流失等等。
这个结论,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吧?相信诸位一定会说:这不是废话么,谁不知道!
可还真有人不知道,历史上就有这种玩着玩着玩崩了的例子:苏~lian。
一个超级大国,一个无所不能的中央政府,把它的三亿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等等从出生到死亡全部都管起来,构建起了一个惊人的史诗级的大系统。
当美苏争霸开始,苏把效率发挥到了极致: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和航天工业;然后在缺乏外来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剪刀差盘剥普通百姓以补贴之,造成居民十几年之间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这种高压政策需要强有力的官僚体系维护,而维护一个强有力的官僚体系,又只能通过给予官僚体系特权,于是从上到下腐败盛行,苏视而不见。官员的腐败逐渐滋生了民众的不满,生活水平的差距又加剧了阶级的对立。此外,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民族矛盾不断发酵;肆意扩张造成国际上的孤立,等等等等。
当系统这么大,当问题这么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个字:宕机。
所以,苏的解体并不能说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而是苏因为过分追求不合理的目标,而最终导致了整个组织体系的崩溃。至于以美为首的西,则只是诱导了苏联,让苏在军事投入这条歧途上,越走越远。
就好像赤壁的那把火,当黄盖点燃了以后,只需静待曹军崩塌。
.
------
.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今天的番外,我们来聊一聊《三国演义》写得有多好。
如果只读过《三国演义》而不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很容易会认为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在刘备一方,孙权一方只是起到了接应配合的作用。
实际情况当然是相反的。可这却挡不住很多人依然对《三国演义》的演绎深信不疑,为什么?
这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力量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赤壁之战的史实,以下引文出自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也是对赤壁之战最详细的记载了: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翻译一下,大约就是:孙权派周瑜与程普为都督,与刘备协力抗曹,双方僵持于赤壁。当时,曹军内部有瘟疫流行,战力薄弱,初一交战,抵挡不住孙刘联军,于是退到了江北扎营。黄盖说,曹军的船连在一起,可以一把火烧了。周瑜同意了这个计划,然后就派黄盖诈降。黄盖于是烧了曹操的船,曹操退走。
此外,在裴松之作的注释中,还提到了周瑜在接下来的陆战中又击败了曹操。(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赤壁之战的胜利几乎都是周瑜的功劳,基本上没有刘备一方什么事。但是,如果你是罗贯中,在写作之前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立场,那么,手头拿着这么一份史料,如何才能颠倒乾坤,让读者认定是刘备一方打赢了赤壁之战呢?
低劣的写手自然可以混淆是非,强行把周瑜的名字换成刘备,反正作者是上帝视角,想怎么写怎么写。但罗贯中才没这么低级。他的做法是:在尊重结果的前提下,在事情未然之时,演绎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曹军有疫情这个细节之外,《演义》基本上照抄了原始史料——对这个事实,罗贯中并没有做改变。但是,他在事实发生之前的时间段中,做足了文章。反正孙刘联军是怎么准备的,《三国志》里也基本上没写。
因此,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赤壁之战是这样的:
孙权一方抗曹不坚决,所以需要我亮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坚定彼方的斗争信念!
水战的主要兵器是什么?弓箭。既然史书上没有写,好,那就说是刘备一方提供的。可刘备也没有这么多箭呀,emm......那就让曹操提供,于是“草船借箭”新鲜出炉(在史料中,“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这还可以顺便大大的美化一下我亮的智谋过人。
想要烧船,船就需要被连起来。那怎么连起来呢?这个功劳也得给刘备一方,安排庞统出场。
到了最最最关键的部分,有了黄盖诈降,有了连环计,但是隆冬时节的风还没有,怎么办?不用想,这么重要的事(戏),当然得交给诸葛亮呀!那大事都让诸葛亮给干了,
周瑜还干些什么呢?也能干不少事,比如说群英会的反间计,杀了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比如说接受了黄盖的诈降计划,然后就是苦肉计。这些小伎俩,当然无不被诸葛亮看在眼里,可是我亮才不会自吹自擂呢,得等着老实巴交的鲁肃来问才行。
回过头来再看曹军有疫疾这个细节,《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写,是罗贯中疏忽吗?并不是,他是故意的。因为只有如此,才更能显得曹军强大。而曹军的强大,又更能反衬诸葛亮的化腐朽为神奇。
综上,罗贯中并没有更改史实,但是,在史实的留白部分,他尽情尽兴的做了大发挥,通过抹黑周瑜、矮化鲁肃,塑造了诸葛亮聪明绝顶的光辉形象,最终确立了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读者跟随罗贯中的视角,读完赤壁战前的整个准备过程,不免会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击节赞叹,由是便深信了小说的观点。
这就是一部好的小说对史料的演绎能力:既尊重史实,但又夹杂了主观立场,最终让人信服了作者的说法。
以此为标准,你也就可以评判大多数历史剧的水平了。有很多烂片,即便饱受批判,也依然嘴硬说自己是对史料的合理演绎,还敢说出“凭什么《三国演义》能改我就不能改”这样的话。改不改是你的权力,但你改的逻辑混乱、结构粗糙、前后矛盾,还要求让观众假装没看到你在改,就是你的不对了。
尊重受众的智商,这是任何一个写手最基本的素质。
.
- Review -
吕布之惑:老婆的话,到底要不要听.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