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文学作者水平的高低?
当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有媒体采访国内一位知名作家(具体是谁我忘了),问他如何看待此事。这位作家说“如果莫言能获奖的话,其实国内至少还有十几个人也能获奖”。
这位作家的意思并不是说莫言名不副实,而是说如果以莫言作为一个水准线的话的,那么与莫言水平相近或者超过莫言的人也还是有人在的。我们经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里的“文无第一”并不是说文学、艺术这些领域不存在高下之分,如是说对于文艺领域的评价,通常是以“层次”和“风格”作为基准,即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作家的水平就已经不存在太大明显的差异,这个时候对作品的鉴赏更多的会从作者的风格切入。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文艺评论界也并不会完全以奖项作为评价标准,因为文艺作品的获奖很多时候取决于评委的多数共识。如果说在竞技体育领域,第一名就是比第二名厉害,那么在文艺界,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获奖的艺术家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一个不获奖的艺术家有更高的认可度——即便是诺贝尔奖这样的奖项也不例外。
那么说,这是否意味着文学作品就没有高下之别?显然不是。前面已经说到,对文艺作品的评价,首先是看“层次”,其次才是风格。简单一点来讲,我们在称呼作家、导演、音乐家等的时候,经常会用“一流作家”、“二流导演”之类的称谓对其进行分类,这种“一流”、“二流”的分类法虽然不严谨,但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这里的“一流”、“二流”就是对作者水平层次的一个区分。
题主说“我看不出作家们水平之高低”,这个话是不成立的。这甚至都不需要在严肃文学之间对比,你把几个主流网文平台的热榜作品扫一扫,就能发现这些作品的水准已然存在巨大差别。而你之所以无法区分作者水平的高低,主要原因还是这些人基本都在同一水平,是真的无法准确区分,
那么,如果要更详细的区分文学作品水平的高低,该如何做呢?我之前在很多个回答下说过,文学评论本质上是一个客观中的主观,也就是说文学评论可以有个人的不同视角和想法,但前提是要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大框架下展开的,而这个就是文学评论的共识。
为什么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这么重要呢?打个比方,我给你一台Mate60,问你这个手机怎么样。你说一句“挺好用的”,这算不算好的评价呢?
严格来说,这个“挺好用的”只能算是一个个人的使用体验,是不能作为对手机的评价的。那么该如何客观来评价这个手机呢?
首先,你需要了解评测手机所需要的一些指标,如CPU性能、屏幕、内存等等——这对应的就是文学理论。
其次,你需要了解市面上的其他手机是什么水平,这样才可以横向对比,确定它的水平高低——这对应的就是文学史。
第三,你需要综合内外部的环境,衡量手机研发的具体条件——这对应的是不同国家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文学创作者的个人能力。
所以,对于Mate60这款手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是,其整体性能与主流旗舰相比有所差距,但是在国产手机的发展史上会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该如何进行文学评论和鉴赏,在1000多年前的《文心雕龙》里,刘勰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这里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对应到手机评价,就是你至少要对市面上的手机品牌和手机产品线、类型有全面了解,不然只看一款手机就做评价,肯定是不客观的。而在评价的角度上,刘勰提出了“六观”,也就是“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第一和第二点,应该非常好理解,我不解释了。这里说第三和第四点。我在写对网文的评价的时候,说网文整体水平很一般,有些人认为我这是在黑网文。但我在很多地方也有解释,我对于网文“一般”的评价,其实就是从“通变”的角度上解释的。很多人可能听过一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现在把女人比做花的是蠢材”——“把女人比做花”这个形容本身没有变,但因为前后顺序的差异,对其评价就有了变化。对于网文而言,无论其故事本身讲得多么好,但其在技法和理念层面,延续的仍然是18世纪、19世纪现代小说所探索出的路线,这限制了网文的上限。而要能区分“通变”和“奇正”,前提当然是对文学史和各种流派的创作理念、技法变化有较多的了解。至于最后的“事义”和“宫商”,是从主题、用典、音韵等角度对作品评价,这是说文学作品不仅要内容丰富、有深度,还要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刘勰的观点,就是说评价文学作品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看作品本身的写作是否符合问题规范、遣词造句是否精准得当;
2、看作者能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形式、技法层面的创新;
3、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是否深刻;
4、看作者的文采修辞水平是否高。
普通人(这里指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的人)在评价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问题有两个:
首先,因为缺乏系统学习文学史的经验,普通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更多来自于自己对某部作品的个人感悟——就如同有人拿到手一部手机,只根据自己使用这部手机的体验就来评价这个手机的好坏一样——故而其往往会缺乏文学评论的“历史感”。
其次,很多人注意不到形式和技法创新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因此经常会出现“某某作品已经超越某某名著”之类的说法。但实际上,他们用来对比的那些名著,都已经是一二百年前的作品,所谓的“超越”其实也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稍微进了一步,可他们所使用的那些技法都是名著探索出来的。在这个角度上讲,很多人除了讲个新故事之外,其实并没有任何创新。再考虑到这一二百年间的时间差,甚至可以说这种对比本身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在对题主提到的余华的评价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是具有文学批评的视角和能力。对于余华,一般读者更熟悉的是《活着》、《第七天》、《文城》这些作品,认为这些是余华的代表作。但是,在当代文学史上,余华真正被写入文学史的身份是“先锋作家”,其文学代表作是其在8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先锋实验小说。与80年代相比,2000年后的余华虽然知名度更高,但是在文学本身而言,其是在退步的。
在一开始,我说作家到了一定的层次之后,主要看的就是风格,这倒也不是说一流作家的水平就没有高下之别。只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辨别能力——想要区分一流作家的水平高低,需要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够区别出不同作家间的细微差距。
再借用一下前面手机的比喻,普通人买手机只需要知道骁龙8Gen2、天玑9200、A16这些是当下的顶级芯片就够了,无论买哪个都能保证非常好的使用体验。但你要想认真评价三款芯片,肯定不可能跑个分就完事——因为不同的芯片有不同的设计方向和对应的应用场景,跑分并不足以展现芯片的全部能力——最起码,你得了解芯片结构、制造工艺、功耗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客观的评价芯片。
普通人阅读文学作品,只要能具备基础的区分作者和作品水平层次的差异,其实也就够了。区分优秀作家的水平差异这回事,如果你没兴趣系统学习一下文学知识的话,了不了解其实也没那么重要。说到底,这就是普通爱好者这专业从业者的区别。